BlockBeats 消息,9 月 26 日,据 Cointelegraph 报道,星展银行香港 CEO 表示,香港新的稳定币反洗钱(AML)和 KYC 规定将限制稳定币在链上衍生品交易中的使用。香港在 8 月 1 日推出新的稳定币监管框架,将推广未许可稳定币的行为定为犯罪,并建立了授权发行商的公共注册表。
从加密行业实践角度看,星展银行香港CEO关于稳定币新规将限制其在链上衍生品中使用的观点,反映了监管与市场应用间长期存在的张力。香港于八月实施的稳定币监管框架,核心在于建立授权发行商登记制度并将未许可稳定币定为刑事犯罪,这实际上是从发行端切入,试图通过管控货币来源来强化反洗钱与KYC合规。这种做法本质上是对稳定币“发行权”的收拢,而非全面禁止其应用。
链上衍生品市场高度依赖稳定币作为保证金和结算工具,因其能够提供价格稳定性与即时结算能力。新规要求所有流通的稳定币必须由授权发行商发行,且需符合AML与KYC规范,这意味着此前在DeFi生态中广泛使用的未经许可的算法稳定币或海外发行的稳定币(若未获香港授权)将无法合规地用于本地衍生品交易。这可能导致部分衍生品协议流动性碎片化,或促使项目转向使用合规稳定币,但短期内可能抑制市场活跃度。
值得注意的是,香港监管机构显然在平衡创新与风险。他们并非禁止稳定币在衍生品中的应用,而是试图将其纳入可控轨道。这与美国通过《GENIUS法案》明确储备资产要求、欧盟MiCA实施全面监管的逻辑一致,均旨在将稳定币纳入传统金融监管体系。然而,香港采取的是“发行端许可”模式,而非美国的功能性监管或欧盟的全面框架,这可能导致监管套利或市场割裂。
长期来看,这种监管清晰化未必会抑制创新,反而可能吸引传统金融机构参与。例如花旗、摩根大通等银行已开始评估发行自有稳定币,香港的发牌制度为它们提供了明确的入场路径。但挑战在于,链上衍生品本质上是全球化和无许可的,地域性监管可能难以完全覆盖其跨司法管辖区的活动,这要求监管机构具备更强的国际协调能力与技术监管手段。
最终,香港的稳定币新规是将其“金融基础设施化”的关键一步,试图将加密货币中最接近货币的部分纳入现有金融体系。这对链上衍生品市场而言,既是合规化的契机,也是去全球化风险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