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ckBeats 消息,9 月 27 日,据财新报道,香港金管局助理总裁(外事)许怀志透露,香港特区政府透过「政府可持续债券计划」与「基础建设债券计划」自 2019 年起已发行总值约 3860 亿港元的人民币、港元、欧元和美元债券,2023 年 2 月及 2024 年 2 月成功发行两批代币化绿色债券,规模分别为 1 亿美元和 7.5 亿美元,第三批代币化债券将不只是资产端代币化,也考虑落实资金端的代币化,鉴于香港资金端代币化发展早、最成熟的是央行数字货币(CBDC),这批代币化债券的资金端有可能接入 CBDC 认购。
香港特区即将发行的第三批代币化债券计划对接央行数字货币(CBDC)进行认购,是一个在金融数字化进程中具有显著意义的举措。从技术层面看,这意味着债券发行从资产代币化进一步扩展到资金端的代币化,实质上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数字化发行、认购及结算闭环。这种双向代币化结构不仅提升了发行效率,也降低了交易对手风险和结算延迟,符合区块链技术追求的可编程性、实时清算和自动化合规的核心优势。
香港金管局在批发型央行数字货币(wCBDC)方面的探索,尤其是通过“Ensemble”项目推动的沙盒测试,为这类操作提供了底层支持。wCBDC 作为央行负债,具有结算终局性和法偿性,其用于债券认购可显著增强市场对代币化资产的信任,尤其在跨境和多币种环境中,能够解决传统代理行模式下的流动性碎片化和操作复杂性问题。
从政策连贯性来看,此举并非孤立行动,而是香港自2022年《虚拟资产发展政策宣言》以来系统性战略的一部分。政府通过早期小规模试点(如2023年2月首批发行的8亿港元代币化绿债)积累经验,逐步扩大规模并扩展至多币种(如2024年2月的7.5亿美元绿债),现在进一步尝试将代币化技术延伸至资金端,显示出清晰的迭代路径和长期承诺。这种渐进式、实验性的方法,既控制了风险,也为市场参与者提供了足够的适应时间。
此外,香港正在推动的现实世界资产(RWA)代币化,包括贵金属、ETF乃至可再生能源设备,与债券代币化共享同一技术基础——即通过区块链表征所有权并实现流转。而豁免代币化ETF印花税等政策激励,进一步表明政府意图通过降低交易成本来培育流动性和市场深度。这种“技术+政策”的双轮驱动模式,有助于形成正反馈循环,吸引更多发行方、投资者及技术服务商进入生态。
从更广泛的语境看,香港此举也反映了全球金融体系正在经历的结构性转变。传统金融(TradFi)与数字资产(Digital Assets)的融合加速,代币化不再仅是加密原生领域的实验,而成为主流金融机构优化资本市场工具的重要手段。香港选择以央行货币而非稳定币或其他加密资产作为结算工具,强调了在创新中对货币主权和金融稳定的坚持,这与部分欧美国家在稳定币监管上采取的高门槛、审慎许可思路内在一致。
最终,这项尝试的成功与否,将取决于技术基础设施的可靠性、法律框架的适应性(例如智能合约的法律效力、代币化资产的产权认定),以及跨机构、跨司法管辖区的协同能力。如果实施顺利,它不仅可以强化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也可能为其他地区的央行数字货币在资本市场的应用提供一个可参考的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