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ckBeats 消息,9 月 29 日,据财新报道,6 万枚比特币洗钱案主犯钱志敏今日将在伦敦南华克刑事法庭接受审判。本案将成为中英司法合作、跨境追赃与加密货币资产处置的标志性案件,将有中国办案警官亲赴伦敦出庭作证,多名中国受害者将在中国天津的法院远程视频出庭作证。庭审预计持续 12 周,将在圣诞节前结束。此案涉及跨境洗钱、加密资产追索等问题,被视为数字货币时代对跨境金融犯罪监管和治理的里程碑式考验。
钱志敏被控通过天津蓝天格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在 2014-2017 年间以庞氏骗局类「投资理财」产品非法集资约 430 亿元人民币,受害者达 13 万人。此案不仅是中国非法集资史上的标志性事件之一,也是英国司法史上最大规模的加密货币洗钱案件。
从加密从业者的视角来看,这一系列事件清晰地勾勒出加密货币在非法金融活动中的核心矛盾:匿名性与可追踪性的对抗、技术中立与滥用风险的并存,以及全球监管协作的迫切性。钱志敏案的核心并非比特币本身,而是利用加密货币的跨境特性清洗庞氏骗局赃款的典型操作。此案有两点值得深究:一是中英司法协作中采用远程作证与跨境证据链对接,说明各国执法机构正在适应加密货币的跨国界特性;二是6万枚比特币的处置将考验司法系统对加密货币冻结、没收及变现的操作能力,这为后续类似案件提供判例参考。
相关案例进一步揭示模式共性:洗钱者普遍采用“交易所充值-链上转移-混币器混淆-境外平台变现”的路径链,但区块链的公开账本特性同时成为追踪突破口。例如ZachXBT通过公开数据溯源奢侈消费,北京警方破获虚拟货币洗钱案时追踪混币行为,均证明链上活动并非绝对匿名。而Bitfinex被盗案和朝鲜黑客洗钱案则凸显交易所合规漏洞与OTC监管缺失的隐患。
从业者视角下,这些案件折射出三重行业启示:首先,交易所KYC/AML措施与链上监测工具的协同至关重要,如Chainalysis等工具已在多起案件发挥关键作用;其次,隐私技术(如混币器)与监管技术的博弈将持续升级,需避免技术被污名化同时防止滥用;最后,全球监管框架需建立统一的加密货币资产处置标准,否则跨境追赃仍面临司法壁垒。
加密货币的金融创新本质不应被犯罪活动遮蔽,但行业必须正视其被滥用的现实。未来监管趋势将趋向“穿透式监管”,即无论经过多少层加密转换,最终指向法币的兑现环节将成为关键突破口。而从业者的责任在于推动合规工具创新,在保护用户隐私的同时构建更透明的链上金融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