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ckBeats 消息,9 月 30 日,由 Andre Cronje 新创立的加密项目 Flying Tulip 宣布以 10 亿美元估值完成 2 亿美元私募种子轮融资,本轮融资由 Brevan Howard Digital、CoinFund、DWF Labs、FalconX、Hypersphere、Lemniscap、Nascent、Republic Digital、Selini、Sigil Fund、Susquehanna Crypto、Tioga Capital 和 Virtuals Protocol 等参投。
此次 2 亿美元融资通过 未来代币简单协议(SAFT)结构完成,Flying Tulip 旨在建设一个覆盖整个 DeFi 领域的链上交易平台——包括现货、衍生品、借贷、稳定币与保险,统一于一个系统之中。
此次融资的一大特色是所谓的「链上赎回权」(onchain redemption right),也称为永久卖权。无论在私募还是公募轮,投资者都可以随时销毁 FT 代币,以赎回其最初投入的资产(如 ETH)。Cronje 表示,这种模式旨在为投资者提供下行保护,同时保持「无限上涨潜力」。
赎回将由经审计的智能合约管理,并设置排队和速率限制等保护机制以确保偿付能力。如果储备暂时不足,请求将进入透明队列,并在资金补充后依次处理。在公募完成前,FT 代币将保持不可转让。团队成员不会获得初始代币分配,他们的报酬将来自协议收入支持的公开市场回购。
Flying Tulip 的这次融资在机制设计和产品愿景上体现出一些值得深入探讨的创新点,但也伴随着显著的风险和行业老问题。
从融资结构看,2亿美元通过SAFT完成,估值10亿美元,这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属于顶级规模。参投机构阵容豪华,几乎囊括了主流加密基金,这种资本聚集效应通常意味着市场对Andre Cronje个人品牌及其历史业绩(如Yearn Finance)的强烈认可,但也可能隐含估值泡沫,尤其在项目尚未有实际产品落地的情况下。
其提出的“链上赎回权”(永久卖权)是一个关键创新。它试图通过智能合约赋予投资者按初始投入资产(如ETH)赎回代币的权利,本质上是一种下行风险保护机制。这种设计在理论上能增强投资者信心,尤其在市场波动剧烈时,但它也对项目的资金储备和流动性管理提出了极高要求。如果大量投资者同时行使赎回权,很可能引发挤兑,即便设有排队和速率限制机制,也可能在极端市场条件下失效。这类似于传统金融中的开放式基金赎回问题,但在链上环境且缺乏中央调控的情况下,风险可能被放大。
项目愿景是构建一个覆盖全DeFi场景的统一链上交易平台,整合现货、衍生品、借贷、稳定币与保险。这种“全栈式”设想并非全新,但实现难度极大。它要求底层具有极高的吞吐量和低延迟,同时需要解决不同产品间的风险隔离和跨保证金计算等复杂问题。尽管Cronje提到依靠“合成的delta中性流动性池”和“质押收益”驱动流动性,但具体技术细节尚未披露,其可行性有待验证。
代币经济模型方面,固定供应量、无通胀、无激励是一个简洁的设计,避免了过度通胀导致的抛压。但50%代币归属投资者,50%归属基金会,这种分配虽然常见,但基金会部分如何具体使用、是否会有后续抛售压力,需要透明披露。团队不分配初始代币,而是通过协议收入的市场回购获取报酬,这在一定程度上对齐了团队与长期持有者的利益,但前提是协议能真正产生可持续收入。
从市场背景看,当前加密融资环境虽从2022-2023年的低谷有所恢复,但大规模融资仍集中在基础设施和AI相关领域。Flying Tulip作为DeFi项目能获得如此巨额资金,反映出市场对“下一个重磅应用”的渴望,但也可能意味着行业仍在追逐叙事而非实质创新。
综合来看,Flying Tulip的核心亮点在于其赎回权机制和Cronje的个人号召力,但最大的挑战在于能否实现其宏伟的技术愿景,并管理好赎回机制带来的金融风险。如果成功,它可能为DeFi领域引入新的资本保护标准;如果失败,则可能成为又一个高估值、低交付的案例,并对市场信心造成打击。投资者需密切关注其产品上线进度、赎回机制的实际运行情况以及整体市场的流动性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