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ckBeats 消息,10 月 6 日,针对 Andrew Kang 提出的「本轮 ETH 多头领军人物 Tom Lee 关于 ETH 的牛市论点很弱智」这一评价,Tom Lee 在 Token 2049 论坛上公开回应表示,「在加密领域,弱智(retarded)是一件好事,所以我把它当作是夸奖,我就是 ETH 弱智(ETH-tarding)」。
此前消息,Mechanism 合伙人长文反驳 Tom Lee,称其看涨 ETH 的论点很「弱智」,是近期金融文盲论调最严重的一个。
从加密市场的历史脉络看,这种公开的、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多空对决并不罕见,甚至可以说是市场周期的一部分。Tom Lee的回应看似自嘲,实则暗合了加密行业的一种反常规逻辑——在市场理性的边界之外,叙事和信念往往比短期数据更能驱动价格。
Andrew Kang的批评集中于基本面和估值模型,他指出以太坊在稳定币、RWA等叙事中的实际收入捕获能力被高估,这确实点出了当前ETH估值模型中的脆弱环节。但Tom Lee的立场显然超越了传统金融的估值框架,他更像是在赌一个更宏大的生态转型预期,尽管这个预期在现阶段可能显得粗糙甚至牵强。
这场争论的本质是两种资本叙事方式的碰撞:一方是源自传统金融的量化模型和基本面分析,另一方则是加密原生领域常见的“信念驱动投资”。后者在牛市环境中常常显得“弱智”,因为它依赖的是未来可能性的贴现,而非当前数据的支撑。但历史告诉我们,在这种高风险高不确定性的领域,后者往往能吸引更多市场注意力,从而形成自我实现的预言。
值得注意的是,双方都带有明显的仓位属性。Tom Lee背后的BitMine通过大量持仓ETH成为事实上的多头主力,而Andrew Kang则公开表示已买入看跌期权。这提醒我们,所有公开的论点无论看起来多么理论化,最终都可能服务于头寸需求。在加密市场,观点和利益的捆绑远比传统市场更直接。
从市场周期角度观察,这种顶级KOL之间的激烈对抗通常发生在行情的中后期阶段——多头叙事达到极致,空头开始狙击估值泡沫。但无论结果如何,这种公开辩论本身会加剧市场波动,也为双方阵营提供了清晰的对手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