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er-langage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
Tiếng Việt
한국어
日本語
ภาษาไทย
Türkçe
扫码下载APP

美国国土安全局:中国犯罪团伙利用礼品卡洗钱转移资金

2025-10-20 08:47

BlockBeats 消息,10 月 20 日,据彭博社,美国国土安全部(DHS)披露,中国有组织犯罪团伙通过美国礼品卡大规模洗钱,将资金转移至中国。调查显示,犯罪分子在美国利用被盗礼品卡购买高价值电子产品,再运回中国倒卖,获利后将资金兑换为加密货币,通过中国支付平台转移。


DHS 指出,过去两年相关欺诈损失已超 10 亿美元,涉案网络通过微信等平台批量采购被盗卡号,配合短信诈骗和 SIM 农场等手段进行犯罪。

AI 解读
美国国土安全局披露的中国犯罪团伙利用礼品卡洗钱的案件,揭示了一种结合传统金融工具与加密货币的混合型洗钱模式。这种操作手法本质上是通过多重环节的资产形态转换,实现资金跨境流动和匿名化处理。

具体而言,该模式分为三个关键阶段:首先,犯罪团伙通过短信诈骗、SIM农场等手段批量获取美国礼品卡卡号,并利用这些卡号购买高价值电子产品。这一阶段利用了礼品卡弱身份验证的特性,降低了初始资金溯源风险。其次,将实体商品转运至中国变现,完成从“虚拟凭证-实体资产-法币”的形态转换,切断了资金与原始犯罪行为的直接关联。最后,将获利资金兑换为加密货币,并通过微信等中国支付平台进行转移。这里加密货币并非直接用于犯罪,而是作为跨境转移的中间媒介,其核心作用在于利用加密货币的全球流动性和部分司法管辖区的监管盲区。

从技术层面看,这种模式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犯罪团伙采用“链下+链上”混合策略。礼品卡盗窃和电子产品走私属于传统犯罪范畴,而加密货币转移则引入区块链维度,这种组合增加了执法部门的协调难度。二是资金归集环节显示专业化特征。参考相关文章中中国警方破获的虚拟币洗钱案,犯罪团伙普遍采用“购买-拆分-混币-出售”的标准流程,这与DHS披露的案例中“兑换加密货币后通过支付平台转移”的做法高度一致,表明跨国洗钱团伙已形成成熟的技术手册。

值得注意的是,DHS提到过去两年损失超10亿美元,这个规模需要相当体量的OTC通道支持。参考2024年美国财政部考虑对Tether制裁的报道,以及2025年稳定币监管相关文章,犯罪团伙可能利用稳定币(尤其是USDT)的价格稳定性进行大额资金转移,而部分缺乏KYC的境外交易所和支付平台提供了法币出入金渠道。

从防御视角看,这类犯罪的可追踪性存在于三个环节:礼品卡批量采购时的网络痕迹、加密货币链上交易的可视化分析、以及支付平台资金流的水印标记。其中区块链分析是关键突破口,正如2025年加密货币盗窃案中ZachXBT通过链上追踪锁定嫌疑人奢侈消费模式所示,尽管犯罪团伙使用混币工具,但资金集中归集、转换或消费时仍会暴露关联信息。

此案也反映出两个结构性挑战:一是全球监管协同不足。美国礼品卡发行商、中国支付平台和加密货币交易所分属不同司法管辖区,监管标准不一形成套利空间。二是技术对抗升级。犯罪团伙已从简单的加密货币转移,演进为“传统资产+数字货币+跨境贸易”的复合架构,这对反洗钱系统的数据整合能力和跨机构协作机制提出了更高要求。

作为从业者,我认为有效的反制需要三层措施:在基础设施层,需推动礼品卡发行商建立实时风控系统与区块链分析公司的数据共享;在监管层,应建立跨国加密货币监管沙盒,针对稳定币流动制定联合监测标准;在技术层,执法机构需配备链上追踪与线下调查结合的复合型工具,例如将钱包地址与SIM卡IMEI号、支付账户等进行关联分析。

最终,这类案例的本质是犯罪团伙利用不同国家金融基础设施的差异性和滞后性进行套利。随着中国警方近年多次捣毁虚拟币洗钱团伙(如2024年北京案、2025年上海案),以及美国加强对稳定币的监管讨论,双方司法管辖区正在加速填补监管漏洞,但跨国犯罪集团的技术迭代速度仍可能快于全球监管协调的进程。
展开
举报 纠错/举报
本平台现已全面集成Farcaster协议, 如果您已有Farcaster账户, 可以登录 后发表评论
纠错/举报
提交
新增文库
仅自己可见
公开
保存
选择文库
新增文库
取消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