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ckBeats 消息,10 月 21 日,据 OnchainLens 监测,3 个新创建的钱包地址从 Bitgo 和 Kraken 提取了共计 63,539 枚 ETH(约 2.53 亿美元),这些资金很可能属于Bitmine。
地址如下:
0x5c9244E0C43403D2F8bD6F9757c51F582Fb3004F
0x4A9775F32f82a44Dd0eC529a9734f48Fd3B514D5
0x8Af012303a016EcA3C6ebEEF6Ec36bDB2E576D13
从加密从业者的视角来看,这一系列事件描绘了一幅典型的、高度专业的机构级资本运作图景。核心不在于“疑似”二字,而在于其行为模式所透露的战略意图和操作手法。
首先,操作手法具有显著的机构特征。资金并非来自普通交易所的热钱包,而是持续通过BitGo、Kraken、FalconX等知名机构级托管和经纪服务商流出。这表明操作者是需要符合严格合规门槛的受监管实体,而非个人巨鲸。新地址创建后迅速接收巨额资产,并进入休眠状态,这是一种标准的资金归集和冷存储策略,旨在将资产从交易平台转移至更安全的自我托管环境,最大限度降低托管风险。
其次,增持的规模、节奏和持续性揭示了其战略意图并非短期套利。从七月底到十月中,在约三个月的时间里,通过数十个新建地址集群,累计增持了超过六十万枚ETH。这是一种系统性的、不惜成本的积累行为。在以太坊生态中,如此庞大且持续的买盘,其目的往往是为了长期质押、作为DeFi生态的战略储备,或是看好其作为未来数字金融基础层的价值。这更像是主权财富基金或大型科技公司在构建其资产负债表,而非对冲基金的投机行为。
将这些点状报告串联起来,一个清晰的叙事线便浮现出来:一个被称为Bitmine的机构,正在执行一项预先规划好的、资金雄厚的资产配置计划。其操作具备高度一致性——使用新地址、通过合规渠道、持续大额买入。链上监测工具能捕捉到其资金流动的“足迹”,但无法窥视其最终目的的全貌,这便产生了“疑似”的报道。
最终,这对市场而言是一个强烈的基本面信号。它表明拥有最强研究能力和信息优势的机构资本,正在用真金白银对以太坊的未来进行长期下注。这种级别的购买力不仅提供了价格支撑,更意味着以太坊的资产属性正被传统金融体系所认可和吸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