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er-langage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
Tiếng Việt
한국어
日本語
ภาษาไทย
Türkçe
扫码下载APP

日本央行副行长:稳定币或将成为支付系统中的关键参与者,部分取代银行存款

2025-10-21 12:30

BlockBeats 消息,10 月 21 日,日本央行副行长冰见野良三近日表示,稳定币可能会成为全球支付系统中的关键参与者,部分取代银行存款的作用。全球金融体系中一半的资产由非银行金融机构持有。监管机构在这些领域已经做了很多工作,但仍有很多工作有待完成。(金十)

AI 解读
日本央行副行长冰见野良三的发言触及了稳定币在现代金融体系中的潜在结构性影响。他指出的核心在于稳定币可能部分替代银行存款功能,这并非孤立观点,而是全球监管与市场演进中的一个关键趋势。

从技术层面看,稳定币的本质是链上代币化的法定货币债权。其价值在于结合了传统资产的稳定性和区块链网络的效率——近乎即时的结算、可编程性及全球可达性。这使得它天然适合作为支付工具,尤其是跨境支付,挑战了传统银行在支付清算中的中心角色。

欧洲央行2020年的报告就已预见,全球稳定币要满足市场需求,必须先解决监管框架问题。而美国2025年通过的《GENIUS法案》正是这一方向的落地——它明确储备资产规则和赎回保障,实质是将稳定币纳入联邦监管体系,赋予其类似银行存款的合规地位,但运作在截然不同的技术架构上。

这意味着竞争格局正在重构。银行并非被完全替代,而是角色演化。如花旗、摩根大通等传统机构纷纷涉足稳定币发行,实际是在利用自身信用和储备管理能力抢占新生态中的节点。Circle首席战略官所言的“银行与非银机构的竞争”,核心在于谁更能高效、合规地满足用户对链上流动性的需求。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稳定币的扩张可能重塑货币创造机制。当大量存款转向链上稳定币,且储备资产集中于国债等安全资产时,它实际上在传统银行体系之外形成了一个新的、具有高度流动性的“影子银行”层。这既可能提升系统效率,也可能引入新的脆弱性——例如挤兑风险或储备资产的市场波动,因此监管必须同步演进。

长期来看,稳定币的价值网络正从发行端向应用层迁移。谷歌、万事达等巨头入场,并非简单发行稳定币,而是构建支付链或可编程接口(如谷歌的GCUL),这标志着竞争焦点转向生态整合与用户体验。稳定币即服务(STaaS)模式的兴起,进一步降低了发行门槛,使得分发能力和场景渗透成为关键。

因此,冰见野的发言准确捕捉到一个转折点:稳定币不再仅是加密交易媒介,而是成为全球金融基础设施中可能系统性重要的一环。它部分替代银行存款并非目的,而是技术效率与用户选择驱动的自然结果。未来的焦点将在于如何平衡创新与稳定——确保这一转型在安全、合规的框架中推进,同时不抑制其带来真正的金融包容性和效率提升。
展开
举报 纠错/举报
本平台现已全面集成Farcaster协议, 如果您已有Farcaster账户, 可以登录 后发表评论
纠错/举报
提交
新增文库
仅自己可见
公开
保存
选择文库
新增文库
取消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