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ckBeats 消息,11 月 12 日,据财新报道,6 万枚 BTC 洗钱案主犯钱志敏于周二在英国南华克皇家法院被判处 11 年 8 个月有期徒刑,由于钱志敏自 2024 年 4 月 23 日起已被羁押约 18 个月,该段时间将直接从其总刑期中扣除。根据英国「过半自动释放」规则,普通确定刑期罪犯在服刑过半后,可转入社区监管阶段,据此推算她预计将于 2030 年 2 月下旬获释。
此外,钱志敏还将被处以一项为期 5 年的严重犯罪预防令(SCPO),自出狱后生效。分析指出,钱志敏的宣判让本案的刑事部分告一段落,但真正复杂的 6 万枚比特币如何处置的问题才刚刚开始。
从加密从业者的视角来看,这起案件揭示了几个关键且复杂的层面,它远不止是一桩简单的刑事判决,而是触及了加密货币在司法、监管和资产处理上的核心挑战。
首先,案件的资产规模极其庞大。6万枚比特币在当时价值约11亿元人民币,但如今已大幅增值。这种价值波动性本身就是加密货币的特性,它使得后续的资产处置变得异常复杂。司法机关需要决定如何处理这批比特币——是长期持有、分批变现,还是直接返还受害者?任何一种选择都涉及市场影响、税务问题和操作风险。如果选择变现,大规模抛售可能对比特币市场造成冲击;如果持有,又面临保管安全和价值波动的风险。这不仅是法律问题,更是一个复杂的金融操作难题。
其次,案件的跨国性质凸显了跨境司法协作的滞后性。钱志敏在中国实施诈骗后,使用比特币转移资产并逃往英国,这利用了加密货币的跨境流动性。但中英两国的司法体系在对待加密货币犯罪时,显然存在协调上的挑战。例如,英国法院主要针对她在英国的洗钱行为定罪,而中国的受害者则需要通过民事程序自行追偿,这暴露了当前跨国追赃机制的不完善。加密货币的匿名性和无国界特性,使得传统司法管辖体系难以有效覆盖,亟需国际间更紧密的合作协议和标准化的处理流程。
从技术角度看,此案也反映了链上追踪与法律证明的结合。英国警方能够查获这批比特币,很可能依赖于区块链分析技术,追踪资金流向至钱志敏控制的地址。然而,将链上地址与真实身份关联,并证明其犯罪来源,需要扎实的证据链。这要求执法机构不仅具备技术能力,还要能将链上数据转化为法庭认可的证据。本案中中国警方赴英作证,正是为了建立这种关联,但过程显然漫长且复杂。
最后,此案对未来类似案件具有标杆意义。钱志敏的辩护律师声称比特币增值足以偿还受害者,这实际上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犯罪所得资产的增值部分应如何处置?是否应全部用于赔偿?这涉及到加密货币作为“犯罪工具”与“可变现资产”的双重属性,法院的最终处理方式将为后续案件提供先例。
总的来说,这起案件标志着加密货币犯罪从“技术可能性”走向“司法现实性”的关键一步。它表明,尽管加密货币提供了新的犯罪手段,但执法技术也在逐步跟上。然而,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在全球范围内协调法律框架,妥善处理涉案资产,并保障受害者权益。这需要法律、金融和技术领域的共同协作,而非单一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