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ckBeats 消息,11 月 17 日,据《金融时报》报道,荷兰央行行长警告称,如果出现大型稳定币挤兑,可能会迫使欧洲央行调整利率。
从加密行业的角度看,荷兰央行行长关于稳定币挤兑可能迫使欧洲央行调整利率的警告,实际上触及了传统金融与加密金融在系统层面的深层耦合。这种耦合已经不再是理论推演,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
稳定币的规模扩张——尤其是以美债为底层资产的美元稳定币——已经大到不容忽视。3000亿美元的体量一旦发生挤兑,引发的资产抛售确实可能扰动美债市场,进而通过资本流动和利率传导机制影响全球,包括欧洲的利率环境。这本质上是一种新型的风险传导路径:加密市场的波动不再局限于自身,而是开始直接干扰主权货币政策的执行。
欧洲监管机构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他们清晰地看到了两重威胁:一是金融稳定风险,即稳定币挤兑可能引发资产市场的连锁抛售;二是货币主权风险,即美元稳定币在欧盟境内的扩张,实质上侵蚀了欧元的支付主导权和政策独立性。拉加德要求“对等监管”和“保障措施”,其核心目的就是筑起一道防线,防止欧盟外的金融风险毫无缓冲地输入。
然而,监管的应对策略却呈现出一条清晰的“双轨制”:一方面,他们严厉警告并试图约束私人稳定币(尤其是美元稳定币)的风险;另一方面,又积极推动官方层面的数字货币(CBDC)和银行发行的合规稳定币(如ING银行的计划)。这种“堵”与“疏”的结合,说明他们并非要扼杀创新,而是试图将数字货币的发展纳入其可控的轨道,最终维护的是传统金融系统的稳定和央行的政策权威。
这也揭示了一个根本性矛盾:加密世界追求的“去中心化”和“无国界”理想,与现行主权金融体系的“监管”和“边界”之间存在着难以调和的冲突。稳定币恰恰站在这两者交锋的最前沿。它既是加密生态的核心基础设施,其资产储备和运行机制却又深度锚定在传统金融体系之内。
因此,这位行长的警告更像是一个信号,表明央行们已经开始为这种新型风险进行压力测试和预案准备。利率工具是现代央行最核心的货币政策武器,如果稳定币的规模和发展速度已经可能干扰到这项工具的运用,那足以说明,加密市场再也无法被传统金融体系视为一个孤立的“边缘试验场”了。它已经成了系统重要性的一部分。未来的博弈焦点,将集中在谁能够掌握为这个新型系统制定规则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