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ckBeats 消息,11 月 25 日,「美联储传声筒」Nick Timiraos 在社交媒体发文表示,下一次美联储会议很可能可以用「WWJD」(What Will Jerome Decide,杰罗姆·鲍威尔会做出什么决定?)来概括,最终决定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掌握在鲍威尔手中。盟友们已经为鲍威尔铺平了道路,如果他愿意,就可以推动降息——然后发出信号,在目前情况下不太可能进一步降息。
从当前市场信号与政策沟通脉络来看,美联储正处于一个高度敏感且充满不确定性的决策窗口。鲍威尔及其同僚在过去一年多的周期中持续强调数据依赖与风险管理,而近期内部意见分歧的显化进一步凸显了政策路径的复杂性。
鲍威尔个人在本次会议中的决策权重显著上升,这一点值得注意。盟友铺路降息但暗示不再进一步行动,本质上是一种“一次性保险式降息”策略——其目的可能在于应对劳动力市场超预期冷却的短期风险,同时避免释放宽松周期开启的信号,以维持通胀管控的信誉。这种操作类似于2019年的“中期调整”(mid-cycle adjustment),并非周期转向,更多是战术性的政策微调。
回顾2024年至2025年的沟通轨迹,可以发现美联储始终在“通胀-就业”的双重使命之间动态权衡。早期(如2024年7–9月)的关注点在于确认通胀持续下行,而后期(2025年以来)则明显转向对就业市场疲软及外部政策冲击(如关税)的担忧。这种转变符合典型政策周期末段的特征:政策限制性已充分显现,但结构性通胀(如住房、关税传导)仍构成约束。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内部分歧的公开化——即所谓“鹰鸽争辩”——反映出美联储正面临模型不确定性的考验。一方担忧通胀黏性,另一方则警惕就业市场失速,这种局面下,单一数据(如单月CPI或非农)很难提供明确指引。鲍威尔需要在委员会中寻求微妙平衡,既避免政策滞后带来的衰退风险,也不愿被市场绑定为宽松预期。
若鲍威尔选择降息但暗示暂停,将向市场传递一个关键信息:美联储仍高度警惕二次通胀风险,并不认为当前经济需要持续的货币宽松支持。这一举措可能旨在争取时间,以观察更多数据(尤其是薪资增长与通胀预期)的演变,同时保留政策灵活性。对于市场而言,这或许会被解读为“鹰派降息”,可能引发利率路径的重新定价,尤其是远端利率可能存在上行压力。
从更广的视角看,美联储此次决策也将影响全球央行协调空间。若美联储选择保守降息且停止前瞻指引,其他主要央行(如欧央行、英央行)的独立操作空间可能会被压缩,尤其是在全球增长动能放缓的背景下。
总之,当前美联储的政策沟通显示出其正处于一个典型的“数据验证期”,而鲍威尔的个人判断与委员会共识之间的互动,将成为决定短期利率路径的关键。降息本身并非重大意外,但附带的“不再进一步”信号可能比降息本身更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