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X社区AMA:Web3下一个时代,还是Metaverse经久不衰?

22-01-15 11:06
阅读本文需 44 分钟
总结 AI 总结
看总结 收起

1 月 14 日,FTX 在社区举行了线上对话,包括 Johnson(GBV)、Rui(HashKey Capital) 、Benson(FTX 中国台湾社区合伙人) 、Min(深潮 TechFlow 创始人)  、0xTodd(Nothing Research) 、Bowen(Smrti Labs)在内的嘉宾参与了共同讨论,以「 Web3 下一个时代,还是 Metaverse 经久不衰 」为主题发表了各自的观点,以下为本次 AMA 文字记录,整理如下。


Sally:大家晚上好呀,我是今天的客串主持人 Sally。先简单介绍下我自己,我是 SGC 主要负责投后的 Sally。去年 10 月,加密风险投资公司 Sino Global Capital 和 FTX 交易联合推出了一个 2 亿美元的基金,该基金将投资于加密项目。目前我们已经投资了 20 多个加密货币项目,包括 Solana、FTX、Serum 和 Wintermute、Mask 等。接下来就请今天的嘉宾分别介绍下自己好了。


Johnson: 大家好,我是来自 GBV 的 Johnson,aka 0xminion。

目前主要在 GBV 做研究投资方面,并且为 DegenCitatel top 250 成员之一。

之前负责 Huobi 行业研究,投资,上币研究等相关工作。

 

Rui: 大家好,我在 HashKey Capital 搬砖,主要是做投前的工作。因为比较关注市场,也会定期在团队内做关于热点的分享。


Benson: 大家好我是 Benson,FTX 的中国台湾社区合伙人。我主要是做二級交易出身的,在 Telegram 有個 2 万人的频道叫 Benson's Trading Desk。目前也是個 Angel Investor,主要关注 Solana 跟 Avalanche 生态的项目。

 

Min: 大家好,感谢 Sally,我是深潮 TechFlow 创始人 Min,我们主要是生产传播 Crypto 相关的深度内容,平时喜欢 BB,欢迎大家以后多多关注,感谢。

 

0xTodd: 大家好,我是 0xTodd,非常感谢 Sally 的邀请以及主办方 FTX 中文。我是 Nothing Research 的合伙人,我们 NR 是一个研究驱动型的 Crypto Fund,专注 DeFi 和 Metaverse 的一级早期投资,同时通过 DeFi yield farming 进行资产增厚。我们几个合伙人的背景主要是来自 Huobi 和 Ascendex。


Bowen: 大家好,我是 Bowen@Smrti Labs, DDEX.io 联合创始人。

 

Sally: 好的谢谢各位嘉宾,在我们正式进入我们第一轮 panel 开放讨论环节,大家可以关注下 FTX 的 IEO。




Sally:Q1,最近的 Curve Wars 带起了 curve 生态,包括 CVX 之战,DeFi 未来格局还会如何「变」?甚至还有人说期待 ve(NFT)的诞生,大家怎么看?


OxTodd: 我一直有个观点,Curve 上各类项目的「神」。没有 Curve 的「神助」,这些锚定资产其实几乎没有任何生息的场景或者用途,而源源不断的$CRV 奖励似乎成为了这些稳定币最重要的用途。


比如某 M 开头的稳定币,看下链上数据,不是存在 Curve 里,就是存在跨链桥里,然后跨到其他链存在其他链的 Curve 里。大家很快就意识到了——这个神仙奶妈产奶的速度是有限的。既然这样,就必须得有个方式来分配这些稀缺的资源,随之就有了 Convex 以及构建在 Convex 上的 votium 以及一系列贿选生态。贿选又维持了很长一段时间,杠杆率差不多是 1:3,意思是如今 1 块钱贿赂可以撬动 3 快钱的 CRV 奖励。


但这个也开始进入比较卷的状态了。于是一些既得利益者开始考虑如何进一步将这些奶收入囊中。因此 AC 提出了 ve(3,3),从他文章的字里行间中能够看出,他希望分奶的规则变得有倾向,例如用一个 Locker 来把所有 CRV 奖励分给手续费最高的池子。但是去 Curve 看一下就知道,现在手续费最高的就是他亲自推动的 MIM…


因此,Curve 生态的演化就是一个「分奶」问题,而这个话题一定是一个长期话题,只有长期下去,它才能不断进化出最完美的样子。而 DeFi 生态,在分奶层面目前基本都是比较初级,很多都是大锅饭制度。


因此,Curve 的进化争论都是好事,长期来看,大家都要效仿 Curve 的 DAO 模型,这个要感谢他。我们之前投了一个项目 izumi,它就吸收了一些 CRV 的分奶技巧,我觉得挺有意义。


很期待未来,Curve 也成为 DAO 治理和分奶层面的「神」。


Rui:我理解中 Curve 产生治理之争的核心原因是稳定币 Swap 能带来稳定的低风险挖矿收益,争夺的是挖矿资金池的流动性,也就是低风险偏好的资金承担一定潜在的损失获取稳定收益。治理权很重要,但市场上除了 Curve 和很少的一部分 Defi 协议进化到需要抢夺治理权的阶段。关于未来方向,我是觉得基于 aave 和 uni 这两个沉淀了绝大多数底层资产的项目是有把锁仓资金的资金效率再次开发的潜力的。


对于 aave 之前有很多利率衍生品的尝试,但这些尝试都不是很成功,因为协议再精巧也没人用,因为太复杂了,这一块我看好把存贷利率再分配的项目和新的基于长尾资产的借贷项目。


然后是 Uni,Uniswap V3 是有能力的做市商的提款机,但是做市策略规模有限,没有必要开发出来给大家用。那么另一条路是通过期权衍生品做对冲,把 LP 资产通过 crypto naitve 的衍生品做成风险中性的挖矿产品或许是个不错的路径。


我觉得 defi 的底层资产再涨 10 倍按照目前的 BTC ETH 价格来说可能性不大,头部协议的地位也很难短时间动摇,但是再分配现有的底层资产产生的价值是非常有机会。


Johnson :DeFi 太快,变量实在太多了,我从「变」这个方向入手把,有几个方向是大概确定的。


1. Curve 的 veCRV 模式/ 生态,例如 Redacted 等基于 OHM 或非基于 OHM 的 bribing protocol。


2. 长尾资产的 permissionless 借贷协议。例如 Silo Finance, Euler Finance 然后尝试加入 veCRV 借贷。


3. Crypto native 的 Game DeFi,例如 Loot 生态里的例如 MAGIC,Genesis Adventures 等。例如 MAGIC 生态就可能会加入 ve 模式。


4. 链上衍生品的探索,我认为现有模式的链上衍生品(期权,期货,IRS)绝大多数设计都不是为 DeFi 量身打造的。而 DeFi 需要的是为 DeFi 量身打造的 on chain derivatives primitives 而不是把中心化的一套搬过来放在链上在做一遍。


5. DeFi 在 L2s 的尝试, 以及建立的生态,解决 L1 高 Gas fee 等问题。


总体来说 DeFi 讲究是可组合性,早期协议需要先解决自身流动性问题以及获取足够早期用户,再讨论协议设计是否最优,资产效率是否可以更高效。虽然 DeFi 的创新在这个阶段会比较难,但是玩法并不会停滞不前。


Min:Curve 的战争从它诞生以来就一直没有停止过,一是收益平台的战争,Yearn.finance、Stake DAO、Convex、Frax 和 Wonderland,所有人都想通过控制 CRV 来把流动性从竞争者那里吸引到自己这边,其次有 Curve 和 Uniswap 的稳定币交易量攻防战。

随着非稳定币项目进入 Curve,比如,Tokemak 的加入会让流动性战争继续,达到应该新的难以想象的激烈程度,将会有更多的新和老的项目想要融入这个生态而加入战斗。


至于 DeFi 的未来,还是需要用创新带来增量吧,要么就疯狂提高资金利用率加杠杆。


观察到的一些方向主要有:一个是「RdeFi」(Regulated DeFi 受监管的 DeFi),比如 Aave Arc 和 Compound Treasury,为机构提供 DeFi 服务。


二,现实资产上链 Aave 与 Centrifuge 合作推出了一个名为真实世界资产 (RWA) 的新市场,用户可以将他们的现实资产作为抵押品借入现金。


三,无抵押借贷,比如最近 Coinbase 上线的 Goldfinch,还有 TrueFi 这种(貌似会改一些模式),但归根到底还是依赖于 B 端的信用额度,长尾市场不大,因为币圈缺乏征信体系,以及风控手段,所以我还挺看好未来基于钱包地址的 Web3 信誉评级,也算是一种征信吧。

总体上我对 DeFi 的热情没那么高,主要是智商不够,看固定利率跟我做微积分一样,看到一半就睡着了。


Benson:目前 DeFi 协议普遍面临流动性忠诚度的问题,除了 liquidity mining 外有没有更好、更永续能够留住流动性的方式,这属于 DeFi 2.0 要解决的问题。我个人觉得 Tokemak 的模式可能会在今年大放异彩。Tokemak 思考的是 DAO 与 DAO 的交互,而不再是局限于个人之见的博弈。举个例子,想要在 Tokemak 建立新的的反应堆,就需要获取对应 Token 存入储备池。


而这个过程就需要 DAO to DAO 式的沟通,用 toke Token 去换对应 Token。这个过程就充满着各种可能性:可以是以借贷的名义进行,引入新的专门针对 DAO 之间借贷的协议,或者加一层新的 PCV 协议等等。另外算法稳定币也是一个 DeFi 尚未被攻克的圣杯,不管是早期的 AMPL、中期的 Basis,到最新的 Fei、OHM、UST 等等,在机制上都是仰赖较狭隘的赛局理论,没办法做到真正的锚定。


我个人觉得 UXD 就是一个很有趣的算稳,用 delta neutral 的部位做担保,印出 UXD,机制上很接近持有现货+空单套保,但同时保有可使用的流动性,还有潜在的 funding 收入。


大道至简,或许真正的算稳不需要仰赖太复杂的赛局机制,目前市面上算稳赛局的均衡都是很乐观的,基本上遇到 corner situation 就会爆掉,譬如 Luna 螺旋升天大家都开心,但如果是往下螺旋可能就会死了,UXD 的模式是值得关注的。


Bowen:1. Curve 作为 2020 年的 DeFi 无冕之王,做到了 TVL 24 Bil 的 稳定币 和 同质化 Token【WBTC/SBTC , ETH/Lido ETH】的做市深度,超越了大多数中心化交易平台的稳定币 FX 市场划点和深度,现在很多 OTC Desk 的稳定币交易也会经过 CRV。


2.  算法稳定币的层层迭代,稳定币发行犹如美联储印钞,每一个新的项目方都想从不同的角度取代 USDC, USDT, DAI 在生态中的地位,比如说 FXS, MIM, UST, FEI 等多链 85% asset back 带有 defi 收益属性的 algo stable coin。然而这些新的 Algo Stable Coin 为了增加 circulating supply 和 utility,最好的办法就是为了可以上 3crv / algo stable coin 的池子增加市场公信度。所以如果未来会有更多的算稳项目,未来 CRV 治理 Token 的竞争就会持续下去。


3.  DeFi 的 Compostability 是核心,并没有一家能做好全部,如何可以生态再组合,可以打开很多扩展空间。


4.  Crypto Degen 社区有很多奇怪的文化风潮,自成一派别,比如说 Arbit 上的 Magic, Tezos 上的 Hdao, Polygon 的 Crypto Raiders, 和 AAVEgotachi,虽然很古灵精怪,但是同时也有很多很自下而上的社区感。


Sally:Q2,L1 vs L2,L1 格局是否逐渐落定,老牌公链(如 cosmos)还有机会吗?未来的新机会在二层还是一层中爆发?


Johnson:WAGMI,我觉得是有机会的,但是大多机会持续时间会比较短,除非有非常强大的社区以及生态。


资本会考虑低估高估如果生态 A 已经涨了 10x 而生态 B 没有涨过的话,资本则会认为生态 B 是相对低估的,所以一旦资本进入则会出现爆发。


二层网络的机会和公链的机会略有不同,虽然二层的生态打法也会和公链的打法类似,例如出现生态基金,原生的主要协议等。


短-中期未来二层的机会主要出现在于 Boba, Optimism, Arbitrum, Metis 等基于 Optimistic Rollup 技术的 Layer 2,目前只有 Boba 和 Metis 发了 Native token 去激励自己的生态,而 Optimism 和 Arbitrum 暂时还没有发币。我认为二层网络只有发币了才能开始激励自己的生态,如果没有币的激励,第一批用户很难迁移过去。


不管是二层也好或者公链也好,第一批用户永远是 Degen—第二批用户 DeFi 的 Power users,---> 第三批用户才是数量更多的普通用户。


Sally:这个倒是蛮有意思的,二层有币无币对于用户端的激励影响会很不一样。


Min:去年到今年最大的投资主题就是扩容战争,新公链 VS L2,今年战争继续……我相信未来是多链的,每条链都会有自己的出路,但是这个得熊市才能见真章,更看好在某一方面有自己特色的公链,比如游戏,NFT……就新公链而言,目前有两个 MEME,2021 年是 SoLunAvax,现在 FOAN 开始崛起 (Fantom, One, Atom, Near),我更关注后者,新公链上依然有大量的机会,特别是一些 Native 的东西,而不仅仅是 Fork 以太坊上的东西,比如 DEFIKINGDOM。


从另一个角度,大型 VC 是有推动 L1 叙事的需求,赛道天花板足够高,能承载足够多的流动性,大公链的一级半融资也特别活跃,比如最近某大公链折价卖了 1B。


L2 的话,重点还是关注 zkEVM,毕竟 V 神发了话,说从中长期来看,随着 ZK-SNARK 技术的改进,ZK Rollups 将在所有场景中胜出,几个方案都在关注中。


新公链和 L2 抢用户的一个核心点在于入口吧,至少目前来看,交互 L2 的成本和体检其实不如新公链,所以这个时候争取大型交易平台的桥接支持就显得特别重要,降低用户的交互成本。


0xTodd:一个 L1 公链该怎么发展?


融资补贴+刷数据拿着数据再次融资再次补贴+刷数据拿着数据再再再次融资(包括向散户出售)再次补贴+刷数据…


无限循环法,谁循环的次数多,谁就更厉害。最有钱的 L1 还可以请 Curve、AAVE 和 UNI 来助阵,邀请难度依次增加,邀请成功可以加速循环。


L2 相对会困难一些,像 Arb 和 OP 还没发币。因为没有补贴,它们的速度比 L1 肯定慢一些,但是要给它们机会。没有补贴,会少很多 Fork 类项目,因为这些 Fork 只赚快钱。好在它们正统性不错,因此还有一些为爱发电的项目诞生了,它们仍然有 ETH 创业者的基因,我认识挺多有创新的团队,虽然被 ETH 的高 GAS 限制,但是仍然优先选择了 Arb,比如我们领投的 Divergence。再比如 Arb 上孕育出了 Magic 这样的 marketplace,这样有趣的另外像 Metis Boba 这些 L2 有 Token,发展可能会更快一些。


总结一句话,L1 L2 都有机会,但是 L2 我们真的要给它们更多耐心。


Sally:总结一句,要有耐心,给 L2 多一点的时间。


Bowen:LAYER1 的竞争才刚刚开始,DEX 用户地址一共 400 万,Opensea 越活跃地址 30 万。Polygon 因为 30 万地址参与的 Sunflower gas 到 600gwei,Arbitrum, Sol 都发生过宕机,Dfinity 因为 NFT 发行而堵塞。


Layer1 虽然每家都粮草充足,但是并不是每家都可以经历战场的考验。


Zksync, Starnet, Aleo, Aztec 这些明星 ZK 团队现在尚未上线,我比较期待 Computation 和 Storage 分离的架构。


L2 的 生态我比较喜欢 Arbit, GMX, DOPEX, MAGIC, HND - 衍生品,NFT 交易,借贷都有原生的开发者,生态比较健康。


最近我也在重新看 Dfinity 生态的开发者,很多 Social Fi 的项目,去中心化 Reddit , Twitter, psychedelicDAO 等开发者有点象是 2016 年的 ETH 社区,都在开发工具和底层,非常有创意 但是没有 killer app。


我很同意 0xTodd 的说法,给他们更多耐心,现在还不是说结果的时候。


Benson:就像 Johnson 说的,这波 FOAN (FTM、One、Atom、Near) 突然走得比大盘强很多,也有可能是资金轮动到之前还没涨太多的公链,基期低比较容易受到游资青睐,短期从 EV 角度来看,比起 SoLunAvax,FOAN 上的机会肯定是更大的。


我个人觉得 Layer1 的机会在于 zk-rollup 的开发速度,L1 公链必须趁 zk 还没完善之前尽可能攻城掠地,由于 zk 对于计算资源要求的比较多,实作上更复杂一点,普遍应该会慢 op 系的 L2 大概半年左右,op-rollup 的七天退出期实在是太长了,严重破坏使用者体验。


不过长线来看,我个人还是觉得 L2 不会是终极解答,一切还是要看 ETH2.0 本身的发展,因为 Layer2 会破坏 DeFi 的可组合性,比方说,Aave 只在 Polygon 上可用,而 Uniswap 只在 Optimism 上可用。我们无法进行一个同时调用 Aave 和 Uniswap 智能合约的交易。协议碎片化导致可组合性受到限制,这会让 DeFi 的吸引力下降。


除了协议碎片化,流动性也是被割裂的,虽然现在已经有部分顶级协议搬到 L2 上了,但整体交易量和 TVL 跟主链版本的都还是差了不是一点半点,主要就是流动性割裂的太严重了。


Rui:我挺看好 Cosmos 的,Tendermint 这个框架是目前 EVM 框架之外最稳定最好用的一键发链工具了,并且非常自由,可以接入 IBC 生态也可以不接入,IBC 的桥接功能做的很好,跨链快准稳。之前 Cosmos 没有针对 Tendermint 框架收费任由大家发展,但随着越来越多链加入 IBC 生态,ATOM 的价值捕获也会越来越清晰。另外很有趣的一个点是,Cosmos 网络中并没有规定哪条链必须是 Hub 而是由市场决定,这也意味着 Cosmos 会更开放。


除了 Cosmos 的老牌公链之外就是 Polkadot 和 Dfinity,这两个其实技术方向都挺好的,但是没找到合适自己的生态,并且已经在做生态之前透支了本币的涨幅,依靠本币的涨幅带动强赚钱效应的基础设施难度很大,反倒是可以期待跑出些不一样的生态来。


在我的理解中 avax、matic、bnb 和很多新公链就是从 fork 以太坊生态开始,慢慢寻找自己的生态方向,BNB 找到了合适自己的发展方向,往游戏上走从圈外导流。avax、matic 更多是两极分化,一方面是一些头部以太坊 Defi 协议的低 Gas 平替,一方面是一些原生的赚钱效应很强的项目。但这两者的增长都有上限,并且新的链会从老的上面抢用户和关注度。所以他们对于这些 L1 来说,找到发展方向非常重要。


对于 general 意义上的 L2,我个人理解中最早期的发展方向也是这样的两极分化,一方面通过和以太坊共享安全性迁移一部分优质的协议和开发者。另一方面是通过原生 Token 的上涨吸引一部分对赚钱效应有很强需求的用户,但是要完成原生 Token 的发行这块才能实现,在有一定用户之后再去扶持一些原生的协议。这些 L2 有正统性,继承了以太坊庞大的开发者群体,相信会有一批原生的有趣协议出现。


但说实话,L1 的应用和底层都太一致了,相比于 L1 巨头之间的竞争,我反倒是看好类似 ar、mina 这种功能类,能为其他 L1 做服务的链。


Sally:Q3,最近这两周,华语圈 NFT 包括周总 Pantabear 还有之前异军突起的河里人以及即将上线的老牌 IP 冷兔 X Rabbits 都受到了广泛关注,有人说华语 NFT 要逆袭了,我们离华语 NFT 国产之光诞生还有多远?在你看来,我们现在处在历史滚滚向前车轮的哪一个阶段?


Min:我来抛砖,问我滋不滋瓷国产 NFT,当然滋瓷,华流才是最强的。


发散一下,我认为 Token 和 NFT 慢慢会成为两条不同的发展路径,其中,我一直很看好加密潮牌这个叙事(虽然我穿阿迪王),甚至认为未来的「Supreme」首先出现在数字世界,再映射到物理世界。


首先,在我看来,无论是传统金融还是 Crypto、甚至是宗教都是一个 Ponzi,没有增量或者集体挤兑都会大崩塌,问题是怎么去维持 Ponzi,社保养老金是国家力量强制锁仓,但是更加高级的手段是文化(讲故事的能力让人类成为地球 BOSS),让你心甘情愿锁仓。


比如,钻石,就是一堆碳嘛,人类史上最牛的营销之一,但是讲了一个「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A dimond isforever)的故事,和爱情绑定,就变成了一个实物 NFT 的(3,3),买入,Hodl&质押(天天戴在手上)……


所以,一个牛逼的 NFT 肯定是带有文化属性在的,无论是来自原子世界(比如杰伦熊),还是来自比特世界的 Crypto Native(PUNK),因为总有人把他当成「消费品」,永久(3,3)。


OxTodd:赞,我来接棒。今天咱们在中文频道,聊这个确实非常应景。华流最强+1。


我的感觉是华人还是得玩自己的 NFT,毕竟这个文化冲突就在这里。说实话,有些欧美画师的作品我确实 get 不到这个点。


另外我觉得 NFT 华语这块,似乎台湾的氛围现在更胜一筹,一会可以听 @Benson  详细讲讲哈哈哈。中国内地目前有这个监管要求,例如数字藏品需要 T+180 才能出售,限制二级市场交易等等,这些其实多少会影响 NFT 资产在中国内地的发展,反而港台马来或旅居欧美华人 NFT 或许能有一些很有意思的东西出来。总之十分期待。


Johnson:我觉得是要懂得 NFT 的 playbook,Web 3 是一个 Global Movement,无国界,只有找到了自己的 Product market fit,独特的玩法,自然而然就会有广泛关注。我相信每个地区、文化、都会出现自己独特的 NFT 文化,并且带给世界新的认知。


Sally:很有意思的是,咱们今天的嘉宾有很多就是资深加密收藏家,个人来说很好奇大家从用户/行业从业者的视角如何看 @Benson 我知道台湾地区象是 woody 他们应该有看 NFT,社区很多人也是 BAYC/MAYC 等蓝筹 NFT 早期拥护者,benson 不知道怎么看呢。


Benson:Pantabear 交易量有到过 OS 的第一名,这是 Justin Bieber 的小贾熊都没达到的高度,从这点就可以看出华人 NFT 的庞大潜力了。不过我没买,看你们赚钱真难过,内牛满面。


顺着 Tod 的话讲,台湾现在确实是挺疯 NFT 的,有一个类似西方 CyberKonz 社区的 Fomo Dog,有次文化的 Demi 社群,还有咸酥鸡(台湾炸鸡?)店也发 NFT。


我参加过 BAYC 社群聚会,发现参与者很多我都不认识,很多是原生币圈以外的人,可以说 NFT 的叙事及文化包容力,可能大过传统币圈,这点也可以从 NFT 牛市跟币圈牛市周期不同看出来。


最近台湾有一个艺人叫做陈零九做了一个 yolocat 的项目,把个人收入的 9% 分出来给这群 NFT holder,这是一个很特别的玩法,粉丝从 content consumer 转变成 artist investor。我个人觉得这玩法非常 Web3。


因为爱你所以买 NFT,因为是你的投资人所以吹你的作品,因为吹了你的作品所以更多人爱你,这种正向反馈,也是一种狂粉飞轮。


Rui:我并不认为华人在 NFT 领域真的落后了,华人拥有 APE 的不在少数,并且有很多很火的匿名项目都是华人在背后主导的。只是说一方面大家用的都是英文沟通(英文是最通用的语言),另一方面大家经过 DeFi 的洗礼,总是觉得国外的月亮比较圆。


无论是华语 NFT 还是啥语的 NFT,能否找到核心的叙事和 target 的买家是非常重要的,并且要持续不断的建立预期,让用户看到团队在做事,NFT 的流动性一般,只要大家都 33,充其量是卖不掉,不至于会暴跌。APE 是个很好的例子,社区凝聚力极强,成为一种图腾般的信仰,不断有新的预期出现,结果就是熊市跌不下去,牛市都在涨。华语 NFT 团队中我暂时还没看到有这种运营能力和对 Crypto Naitve 理解能力的。


文化类的 NFT 会更有趣,这类 NFT 大多有一些圈外资源的背书,自然也就存在基本价值的预期。地域的差异性决定了玩家群体的不同,并且其他地域/不了解这种文化的人会因为价格的暴涨产生 FOMO 情绪,这会导致 NFT 价格的快速 Pump。但是一旦 Fomo 情绪不再,就需要有足够多的社区教育和内在价值才能撑住价格。就比如说周杰伦的 NFT,这种有明星 IP 背书的 NFT 是有比较清晰的价格预期的。

0.4E 的时候买,大家的预期是实在不行周董那么多粉丝,演唱会好点的座位也就这个价格,总会有人买单,实在不行后期项目方给 NFT 做点实体的赋能作为粉丝就支持了。但铁粉的购买力也是有上限的,随着价格上涨这种预期差逐渐被搬平,就需要项目方给新的实际的 roadmap 和 utility 的预期为下一波的 pump 作准备。


Bowen:国产 NFT 和潮牌/奢侈品是类似的,有地区性,比如说钻石是全球 ponzi,但是翡翠是东南亚 ponzi。大家都需要区炫耀,显示自己很流行,很酷,很有品位。所以会有一批一批的新 brand 出来,代表新的新型人群。


明星带货肯定是一个很有效的方式,就像之前冠希的 Clot。我觉得未来肯定每个流量明星会有自己的唱片 NFT, 潮牌 NFT, Profile NFT。在纽约见到 Chainsmoker , 他说他投了一个 NFT 唱片公司,就可以让 top bider 和他一起合作一个 mix。这个粉丝经济就很 cool 而且是很好的 utility。


Sally:Q4,Web3 叙事似乎又回到了大众视野,不管是早期 VC 驱动叙事还是不久前科技大佬决战顶级 VC 的 Web3 之战,各位能谈谈自己对 Web3 的看法以及看好的项目吗?


Min:由于一直是做苦逼的内容(各位哥哥姐姐,多多支持一下我们),所以一直比较关注创作者经济吧。


这个逻辑在于,Web2 的互联网不是为了促进资金流动而建立的,而是信息,所以其盈利模式就是基于免费产品的注意力经济,而注意力和流量本质是沉淀在平台而不是创作者那里,所以平台往往变得很大,创作者更多是被「压榨」。


Web3 可以让注意力经济变成所有权经济,作者可以真实拥有自己的内容并作为一种资产,直接连接用户,并且可以让传统的支持创作者(打赏&订阅)成为一种投资行为,做大做强再创辉煌,共享内容成果。


举个例子:这就是一个案例,感谢 Benson,目前创作者经济龙头算是 OPENSEA 吧,但这个算是 Web2.5,肯定会有更加性感的平台出现,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赛道。至于具体的项目,我还在学习研究,欢迎大家多多给我推荐。


Johnson:我来简单说说。Web 3.0 可以包括太多了。


1. Social token 以及 social fi,例如如何把 personal token 有机的结合到 DeFi 的玩法来,NFT pfp 怎么做成可持续,手机钱包等可以做的更能把一些 Crypto native 的东西打通。


2. 元宇宙的发展以及玩法,如何结合 Web 3.0 的一些中间件。例如地产的租赁,广告服务。元宇宙装饰衣服等。


3. Web 3.0 native 的 应用以及独特文化的工具。例如 (3,3), ape, rekt, meme 等文化的产生以及如何运用到各种生态里面去。


OxTodd: 看好什么赛道和方向是最难聊的话题了。我有几个观点,什么叫革命,革命就是流血冲突的。Web3 既然叫革命,它的竞争一定要是你死我活的程度才算是真正的革命。


现在很多 Web3 应用,支持 metamask 钱包链接就叫自己 Web3,或者支持展示了 NFT 就管自己叫 Web3,实在是有点「何不食肉糜」那味儿了,这些微创新怎么看都不特别象是革命该有的样子。


我上个月写过一篇文章,我的核心观点是希望,Web3 能够真正关注到普罗大众才好。今天和大家聊的都特别开心,主要因为大家的涉猎都非常广泛,但是其实这不代表普通人 or 其他行业的人也能有这样的知识积累,能把现在这些 Web3 用得这么顺手。


来自各行各业的人们大家都很忙碌,不像我们一头扎在里面,他们需要的 Web3 必须解决 Web2 提供不了的东西,才算及格,不能光玩阳春白雪的东西为卖点。


我说个指标——中国的乡镇地区人口有 40%,我想至少他们之中的 1/3 要能顺利地使用这些 Web3,我才相信它们是可能改变世界的,才能承载它该有的使命。


Rui:首先我不认为所有人都适合 Web3,数据归属于自己的这个定义讲起来容易,实际做起来很难。没有了搜索和推荐算法,很多人的生活会过的非常困难。就比如说链闻没了很多关于 crypto 的优质内容就找不到了,用户需要自己去发掘属于自己的信息流。再比如生活在微信的流量矩阵里虽然付出了一些额外的成本,但至少舒适。所以 Web3 在很长时间段内一定是小众的,需要大量优质内容沉淀和赚钱效应才可能激发更多的人进入。


其次我觉得所有说要做 Web3 领域的 twitter、facebook 项目的都没可能做成。一方面 Web3 的使用体验肯定不如 Web2,链的作用是在低信任条件下分配各个参与者利益的,利益只针对有价值的东西,不是啥内容都需要上链的,天天 gmgn 就算上链了能产生什么价值呢?另一方面 Web2 的流量矩阵基于的是数据,Web3 把数据回归个个人,这本身就无法建立流量矩阵,比如说用户从微信迁移到 tg 聊天内容就损失了,这有很大的迁移成本,但如果这些数据都在链上迁移就几乎不用考虑迁移成本。所以 Web3 应该是模块化的针对有价值的数据,产品形态是一个个模块化产品通过可组合性拼接。


那投资 Web3 就应该投资一些核心的模块,比如说身份,比如说存储,比如说链上数据的读取和解析,这些属于基础设施的投资,无论 Web3 往哪个方向走,他们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Bowen:Web 1 所见即所得(所有能读的能玩的能查的邮件);


Web 2 所荐即所得(所有你能买的,玩的,吃的,都是基于大公司或对你有影响的朋友/KOL,上「货架」或某种形式,推荐到你面前供你选择);


Web 3 所建即所得(参与建设的人,拥有建设社区和遵循新规则的获得);


Web3 最明显的就是 Metamask connect wallet 进入,所有交易都是 Smart Contract layer 记录,所有人都可以看你的链上操作记录。现在的 Web3 可能是 2000 年,大家也只能做展示 NFT Profile 的展示页面,但是我很看好 Creator Economy, DID, Social Graph, Onchain Credential 的应用场景和可组合性。


比如我们的好朋友在做的 Project Galaxy, CyberConnect。


Benson:Web3 本身的逻辑是很政治正确的,一种还权于民的概念,让使用者成为部分网络/组织的拥有者,这可以打破很多关系的界线,像刚刚我提到的,陈零九发行的 yolocat 让持有者从粉丝变成投资人。


传统内容生产者,不管是艺人、作家还是漫画家,其收入都被中间的经纪商或是平台抽很多,这没办法,流量都集中在这些中间商手上,除了分润机制的不公平,有些中间商赚的也不是产品本身的收入,而是广告注意力,这让许多有才华的内容生产者异常痛苦,因为他们只能做一些哗众取宠的作品吸引大家目光,譬如记者会一直报导腥羶色的文章,不是因为他们真的想报,是因为平台只看流量,而有流量才能卖广告。


但 Web3 可以颠覆这个模式,一个创作者不需要 10 万个普通粉丝,只需要 1000 个真正愿意掏钱的狂粉就能够存活,如果一个创作者愿意在数位世界创作,并且把部份利润利用 DAO 募资或是 NFT 的形式分给粉丝,用智能合约现金流工具譬如 superfluid 绑定,定期分润,这就是一个很好的 Web3 应用,这些从 content consumer 变成 investor 的粉丝比起一般粉丝有着更强大的黏着度以及传教士属性。


我个人认为这种创作者经济衍生出来的 Web3 项目,可能会是一个巨大的赛道。



举报 纠错/举报
选择文库
新增文库
取消
完成
新增文库
仅自己可见
公开
保存
纠错/举报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