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标题:《 USDT 增发推动 Crypto 通胀? 》
原文来源:欧科云链 OKLink
TL;DR
- 铸币对价格上涨较为友好,但和价格的上涨或下跌并没有很强相关性,且铸币对价格上涨作用不明显
- 铸币对」+V」型和「+L」型行情并没有很大的预判价值
- 相比价格上涨的过程,稳定币铸币在价格反弹中的影响更大
- Crypto 价格的上涨与美元稳定币的增发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反而是「市场需求给了稳定币增发的压力」的说法更有说服力,铸币很可能只是借着行情上升而推动币价的走高
进入 20 年以来,Tether 公司大规模铸造 USDT 的新闻经常出现在 Crypto 的媒体推送中,第二大稳定币 USDC 也在进入到 21 年后大开「印钞机」。两家美元稳定币项目的市值也分别从 2020 年初的$4.1 B 和$0.51 B 冲到目前的$78.4 B 和$44.3 B,短短两年实现了几十倍的涨幅,分列 Crypto 市值排行榜的第 4 位和第 6 位。
美元稳定币又被称作「链上美元」,而「发币公司」在 Crypto 中扮演着类似各国央行在现实世界的角色——货币供应。因此,Tether 也被戏称为「币圈美联储」。
上一篇文章中,我们讨论过通胀对 Crypto 价格的影响。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从 2020 年以来翻了一倍,CPI(消费者物价指数)随之上涨了 8.3%。Tether 和 Circle 两家公司的资产负债表翻了 25 倍,共计占据当前加密货币市值 59% 的 BTC 和 ETH 在这两年中市值合计上涨了 7 倍。
数据整理:OKLink
可以看到,两家稳定币公司「疯狂印钞「的这段时间,比特币也迎来了它的第四次牛市。我们不禁有个疑问:Crypto 世界存在通胀吗?
如果 Cryto 也有通胀,那是由稳定币增发引起的吗?
稳定币的增发是市场需求导致,还是为了推动价格上涨而主动增发?
在探究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这两种美元稳定币,及其背后的公司。作为币圈的「无风险资产」或者说「低风险资产」能做到如此高的市值,他们一定不简单。
先来看下美元稳定币的工作机制。我们以 Tether 为例,Tether 的发币原理和银行类似——每铸造 (mint) 出 1 USDT 的代币,背后都要以 1 美元的现金或等值资产作为抵押;USDT 的持有者可以赎回 (redeem) 在 Tether 账户中的 1 美元,同时归还 1 USDT 的「票据」。
Tether 工作机制
USDT 是 Tether 公司 2014 年发行的美元稳定币,实际上由 Bitfinex 的所有者控制。USDT 最初是在比特币网络的 Omni 协议层上创建的,目前已更新为在多条区块链上部署,包括以太坊、EOS、Tron、Algorand、SLP 和 OMG。
USDC 是 Coinbase 和 Circle 公司发行的美元稳定币,由一个名为 Centre 的财团负责监督,而 Coinbase 和 Circle 是 Centre 的两个创始成员。尽管在以太坊上最受欢迎,但 USDC 还在其他区块链(例如 Algorand,Solana 和 Stellar)上发行了 USDC。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每枚美元稳定币锚定的是$1 现金或等值资产,但它毕竟不是美元。因此,不论 USDT 还是 USDC,价格都会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我们在这里简单总结一下导致美元稳定币价格浮动的因素:
- 对手风险:中心化的 Tether 系统有旁氏崩溃的可能,一些监管和数据的爆料可能导致 USDT 价格低于 1$.
- 相较美元法币的优势:匿名、抗监管、转账方便、手续费低等因素都可能推高 USDT 的需求。
- 交易:如果说 BTC、ETH 是 Crypto 世界的黄金或大宗商品,把资产以法币形式(稳定币)存放在「银行」还是以票据形式放在黄金(BTC)、股票(大币种)、或理财产品(Defi)中,就要看投资者的选择了。具体来说,Crypto 价格下跌,trader 寻求将 token 换成 USDT 避险(需求点)。如果 USDT 流动性不够,价格就会上涨;Crypto 价格上涨,人们急需脱手 USDT 买入 token,供过于求,价格暂时下降。
由以上稳定币的需求点我们得到了关于稳定币供应和价格走势之间关系的一点猜测:
对稳定币的需求推高了 USDT 的价格,为了稳定价格,所以需要增加市场供应量。
下图可以支持上述猜测,即在价格发生波动的时候,稳定币的链上活动(铸币或销毁)也比较活跃。
数据来源:OKLink
但,Crypto 整体市值的走高就真的和 Tether/Circle 无关了吗?
这就回到开头的问题,稳定币的增发是需求导致,还是为了推动价格上涨而主动增发?
由于 USDT 和 USDC 都不单独供应比特币或以太坊交易对,如果单独观察 USDT 增发对 BTC 或 USDC 增发对 ETH 的影响得出来的结论可能偏差较大。
而,USDT+USDC 占了稳定币市值的 74%,BTC+ETH 占了加密货币市场市值的 59%。因此,我们把它们分组后合并作为研究对象得出的结论会相对准确。
由于 2018 年后半年牛市回撤基本结束,从 2018 年到目前是比较完整的熊牛周期,所以本篇文章选取 2018.10.1~2021.1.12 的时间跨度,共 1176 条数据。每条数据对应时间跨度中的一天,包括 4 块原始数据,分别是:USDT 流通量、USDC 流通量、BTC 价格和 ETH 价格。
数据来源:OKLink
剔除前后两天和前后三天无新增 USDT、USDC 铸币后发现,从 2018 年 10 月 1 日至 2022 年 1 月 12 日,Tether 合计 763 次链上活动,新增 75.4 B 单位的 USDT,占到其当前流通量的 96.3%。其中,有 602 次铸币行为(共统计 1176 条数据),共计铸造约 83 B 单位的 USDT,平均约 138M units/次;161 次销毁行为,共计销毁 7.5 B 单位,平均 46.7M units/次。
数据来源:OKLink
相对 USDT,USDC 在链上更为活跃,在此期间共计 1082 次铸币和销毁行为,新增 43.9 B 单位的 USDC,占到其流通量的 99.8%。另外,USDC 每次的铸造和销毁活动的动作幅度(对应表中「平均」列)相对 USDT 较小,基本和它们之间市值的比率(1.7:1)相符。
为了观察稳定币铸币对价格的影响,我们将全部 1176 条数据分为两组:铸币日和非铸币日。其中,供应量较前一天上涨的为铸币日。供应量下降属于销毁行为,供应量不变被认定为无链上活动,而两者发生的日期被划归到非铸币日。
为了观察铸币日和非铸币日后价格的走向,我们向后取了 4 种时间间隔 (X) :1 天、7 天、14 天、30 天。用对应时间间隔后的价格减去当天价格得到」+X day difference「。公式为:
「+X day difference」= price(day+X)-price(day)
将铸币日、非铸币日的」+X day difference」加和、求均值后得到「SUM_X」和「AVG_X」。其中,AVG_X 衡量的是每次铸币/销毁行为对之后单天的价格影响,公式为:
AVG_X = Average(」+X day difference」)/X
为了衡量单位链上活动(铸造或销毁)对价格的影响,我们用不同」+X day difference「中的」price_diff/unit」表示单个稳定币铸币(或销毁)时价格产生的变化,后面称为铸币效率,公式为:
「price_diff/unit」=「SUM_X」/ SUM(mint/burn) / X
「increase ratio」是指在铸币日或非铸币日后价格上涨/下跌的频率。
最后一列「diff」是前两列数值的差,即:
「diff」= mint – burn&none
数据来源:OKLink
在上表中可以分别从横向和纵向看出五点信息:
(横向)
- increase ratio:不同时间间隔 (X) 之间最大只有 5% 的差异(「diff」列)。铸币日和非铸币日后价格上涨的频率相差不大。
- AVG_X:铸币日/非铸币日和价格的涨跌(AVG_X 正/负)之间的相关性并不强,只有销毁后的短期(一天)内价格整体下跌,其余三个时间间隔(X)均总体上涨。
- price_diff:铸币日和非铸币日后单个稳定币增发对价格影响的效率相差不大,且铸币与否与「铸币效率」没有明显相关性。其中,铸币日对 14 天&30 天后价格上涨的影响甚至不如非铸币日的影响大。
(纵向)
- 在稳定币铸币的日子里,价格都有明显的上涨,BTC+ETH 涨幅在$43~$57。而在稳定币销毁和没有活动的日子里,价格基本平稳下降,其中第二天价格下降较为明显。
- mint:不同时间间隔 (X) 中,1 天后和 30 天后的「铸币效率」相对较大,但整体单个稳定币增发对价格影响的效率相差不大。
综上,铸币对价格上涨较为友好,但和价格的上涨或下跌并没有很强相关性,且铸币对价格上涨的幅度也没有明显的帮助。
然而,单纯分析铸币之后的上涨或下跌还不能完全说明铸币对价格的影响,还要考虑铸币前后价格的变化。
这里,为了方便我们统一把三天前的价格作为铸币前价格变化 (」diff-3/3」),并与不同时间间隔 (X) 之后的价格进行比较得到「Compare_X」,公式为:
「diff-3/3」= [price(day)-price(day-3)]/3
「Compare_X」=「+X day difference」/X –「diff-3/3」
「SUM_X」= sum(」Compare_X」)
「price_diff/unit」=「SUM_X」/ SUM(mint/burn) / X
数据来源:OKLink
数据来源:OKLink
可以看出,在把铸币前价格加入考量后 (before&after),铸币对价格的积极影响(「price_diff/unit」)被明显削弱,甚至在和 7、14、30 天之后的数据进行对比后出现了逆转,相对 3 天前价格整体下跌 (」SUM」出现负数)。
再次说明:铸币对价格上涨作用不明显。
如果说铸币对整体价格作用不明显,那么对某些特殊形态的行情是否有作用呢?
某个因素对价格的影响分为正向的(positive)和负面的(negative)。其中,
Positive effect 可以分为三种形态:
「+V 型」:下跌后上涨
「+L」型:上涨后加速上涨
「-L」型:下跌后减速下跌
Negative effect 分为三种形态:
「-V」型:上涨后下跌
「+T」型:上涨后减速上涨
「-T」型:下跌后加速下跌
由于本文研究的是铸币与价格上涨的关系,我们只选取 positive effect 中的「+V」型和「+L」型进行分析。
数据来源:OKLink
注:
「+V」型 (Total) 一行列出的是全部 1176 条数据中,不同时间间隔 (X) 出现「+V」型行情的次数;
「+V」型 (mint) 一行列出的是铸造日 (880 条数据) 中,不同时间间隔 (X) 出现「+V」型行情的次数;
「+L」型同理。
虽然新铸稳定币整体对币价走势利好,但是 880 次铸币中,只有 231 次 (+7 day) 对价格有「逆转作用」,即「+V 型」走势。如果单纯依赖稳定币铸币作为价格走向的判断市场底部拐点,仅有 26% 的概率能「猜对」。
因此,铸币对价格拐点没有预判价值。
由表中「Ratio」一行数据可以看出,稳定币铸币对「+V」型行情中比较友好 (「Ratio」超过 57%),但不是很明显。而在出现「+L」型行情时,铸币日出现的比例并不高。
也就是说,铸币对「+V」型和「+L」型行情并没有很大的预判价值。
数据来源:OKLink
数据来源:OKLink
在出现「+V」型和「+L」型行情时,「price_diff/unit」相对数据整体 (mint+burn+none) 提升明显,基本有着两位数的差别。说明在以上行情下,铸币对行情的「积极作用」较为明显。
也就是说,稳定币铸币很可能是借着市场行情上升而推动币价走高。
「+V」型和「+L」型相比较,无论从「铸币效率」还是上涨次数而言,「+V」型的表现都优于「+L」型。
也就是说,稳定币铸币在价格反弹时要比在价格上涨过程中「助力」的影响更大。
虽然在稳定币 (USDT 和 USDC) 铸造后价格整体上涨,但是由于二者之间存在价格预期&稳定稳定币币价的共因 (confounding factors)。文中数据显示,稳定币的铸币与铸币后价格的走势并没有明显相关性,且铸币对价格的上涨并没有预判价值。难以得出稳定币的增发直接导致市场价格整体上涨的结论。
因此,我们推断 Crypto 价格的上涨与美元稳定币的增发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反而是「市场需求给了稳定币增发的压力」的说法更有说服力,铸币很可能只是借着行情上升而推动币价的走高,「为了推动价格上涨而主动增发」这种假设站不住脚。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律动 BlockBeats 观点
欢迎加入律动 BlockBeats 官方社群:
Telegram 订阅群:https://t.me/theblockbeats
Telegram 交流群:https://t.me/BlockBeats_App
Twitter 官方账号:https://twitter.com/BlockBeatsA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