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加坡TOKEN2049,我们都「看见」了什么?

23-09-16 10:00
阅读本文需 46 分钟
总结 AI 总结
看总结 收起

一年一度的 Web3 盛宴 Token2049 落下帷幕。今年共有万人参会,不少参会者表示比往年更加热闹,活动质量也有了新提升。本次大会的 SideEvents 涉及了 Demo Day、黑客松、行业会议、City Walk、私人晚宴等等多种形式。律动 BlockBeats 举办的两场周边活动也得到一致好评。


那么本次 Token2049 大会涌现出哪些新机遇呢?参与者们又有什么新感悟?一起来看看今年的会后「小作文」。如果你也有一些感悟和收获想要分享,欢迎联系我们:@BlockBeatsAsia


神鱼:在关注新机会尤其 GameFi 赛道;明年 BTC 价格或在 4-6 万 USDT


观点来源:@bitfish1,Cobo 联合创始人兼 CEO


虽然熊市,但今年来 Token2049 的人很多,不仅有很多业内人士,而且还见到了很多来自圈外的新面孔,他们普遍学习能力都很强,对 Web3 充满好奇,在看一些 Web3 的新机会,尤其是 GameFi 赛道,这些有 Web2 背景的创业者有着天然优势。而大量传统机构的进场,将会带来一波新的行业增长。历史告诉我们,每一次新的机会出现,都是底层基础设施发展的结果。所以,从行业整体上看,随着底层基础设施的发展、二层网络的推出,基于 MPC 技术的无私钥钱包和链上的 AA 智能钱包将会普及,这将大幅提升用户体验、降低用户门槛,从而带来大量新用户,目前 Cobo 也正致力于改进用户使用体验的钱包业务,希望为行业带来增量用户。一旦有新玩家涌入,DeFi TVL 可能再创新高。


预测明年牛市 BTC 价格在 4-6 万 USDT。


Phyrex_Ni:我眼中的新加坡 Token2049


观点来源:@Phyrex_Ni


随着今天的落幕也结束了新加坡 web3 的工作旅程,其实作为一个从业者来说,昨天就已经结束了。或者说大概 6 个小时就能结束 Token2049 的主要流程,所以在昨天晚上我写下了三个词,今天结束了,可能会从不同的视角解读一下这次的 Token2049。


第一个词:支付。


本次的展厅不算很大。到场的站台因为并不算很多,但其中有大概三分之一的项目是涉及到支付的,其中不仅是新加坡本地公司,主体在欧盟的公司或者是注册在离岸群岛的公司,都出奇的攻克支付渠道。


而且如果再加上资产托管和财务审计公司的话,这部分的项目超过一半了。其中有一个区域的展台全部都是资金相关的项目。而且多数的项目本质上就是合规以及非完全合规的 OTC,当然主要针对的还是美元和欧元,几乎涉及到人民币的即便不算完全合规,但也和外贸有一定的关系。


更有意思的是。我基本每一家支付类公司都聊了,不管是什么类型的,主打的都是出金,这代表的是目前出金的环境更加的旺盛,更多的币圈投资者包括全球范围内都在找合规且中大额的出金方案。我记得 2021 年即便是 BTC 突破 64,000 美元的时候在海外的各种展会都没有那么多的支付相关应用,而支付类的无疑都是中心化的。


第二个词:英文


香港的时候我还发文说过,几乎每个人张口都是 ABC,即便明明知道对方中文可能会更好,也会选择说英文,当然粤语也很受欢迎。而这一次挺有意思,虽然多数的站台都是所谓新加坡的,但是中文沟通非常的顺利,几乎是只要是亚洲人的站台就可以讲流利的中文,当然他们的英文更好。


少数的几个印度,中东(疑似),欧美的展台肯定是英文为主,但如果发现你听不懂会很努力的帮你解释,让我觉得他们都做好了功课,不过确实从香港到新加坡,参会的「白人」还是太少了,多数的项目方国语说的都比我好。


第三个词:有钱真好


这不是废话,新加坡市中心的成本比香港并不便宜,但我每天的花销除了住宿和车费就完全没有吃饭方面的支出,可以说在新加坡你拿到了一个地址,就可以去吃了。多数的活动几乎不会验证你是不是去蹭的,不过说实话,这次新加坡的活动中多数提供的餐饮都是偏印度口味。


Token2049 的这几天正好是新加坡 F1 的比赛前奏,导致了机票酒店都贵的离谱,稍微过的去的都是 2,000 人民币一晚上,能住在金沙的都是大佬了,哦,差点忘了,这次的 Token2049 票价是 500 美元一张,管饭。有过香港经验的小伙伴基本都是去蹭的票,第一天上午管的不算严,基本上蹭个票就进去了,票其实是两个,一个手环,一个吊牌,当时只看吊牌,我也是蹭进去的。下午的时候发现蹭的人太多了,开始看手环了,就堵了很多人,第二天管得更严,还出现了扣吊牌的事情。


可以说在新加坡两种人是过的最好的,一种是自己本身就是很有钱的,包括项目方,享受了众星捧月。第二种就是有足够预算(报销)的小伙伴,也是可以笑看风云,而且这部分小伙伴大部分都是好人,借票的基本都是找他们。其他的就是像我这种四处蹭的人,只要脸皮够厚,连吃带拿应该还有的赚。


这还都只是明面上的,稍微小众的团体更是直接提升了新加坡娱乐行业的收入,金沙附近下午三点开始,google 地图上显示的都是已歇业。还有一部分私趴,游艇趴,就不提了。反正我是没去。


最后回顾一下这次的 Token2049,以前机构满地走,VC 多如狗的情况几乎没有了,创造了一个大周期繁荣的各种交易所几乎没有了,出了几家有名的大所,剩下的都是 Dex 了,尤其是 L2 上的 Dex 还是很多的,其中三哥是主力团队。以前参会能拿到手软,现在除了宣传页就是充电宝。讨论 Bulid 的人越来越少,这两天我身边的人除了一个小型临时讨论 RWA 的聚会外,所有人关注的都是还有没有牛市,BTC 还会不会涨,即便是做公链的都是如此,唯一兢兢业业的行业就是各家交易所了,是真能打。


总结


旱的旱死,涝的涝死。有钱的要人,有人的缺钱。天天乌鸦叫,萝卜遍地走。一个 18 年就认识的朋友和我吐槽,这次来新加坡听到最多的项目就是 RWA,一夜之间人人都在布局 RWA,人人都是 RWA 的高手,但可惜的是绝大多数的人竟然不知道 RWA 需要合规的,连 STO 都要牌照,RWA 就可以野生化了?但可以确定的是,RWA 才是 DeFi 的下一个形态,而且很有可能下一个周期的带动者就是 RWA。原文链接


Warren_XF:一些在 Token2049 的见闻


观点来源:@Warren_XF,GP of Arkstream 


参会者来自世界各地,很多活动上华人面孔不到 50%,而交流也几乎都是使用英语。而从大会的发言人来看,Token2049 的重量级演讲都是知名项目披露一些重要的信息,相比之下 4 月的香港大会一半是官员讲话,可见两地的差距挺大,新加坡的从业者国际化程度和专业度还是远高于香港的。


主会场的展台除了知名公链和交易所外,很多没听过的新交易所和支付解决方案占了其他的大部分空间,而新的 Crypto 项目则占比较少。看来做面向数字货币的中心化金融工具仍然是赚钱的,而单纯的叙事创新难以长期烧钱维持,快到了最艰难的时候。


最近网上最热的 FT 和 Tg bot 并没有太多人在线下进行讨论,Ton 的公链获得电报官方承认,承接 8 亿电报用户的入口,是个巨大的想象空间。但 Ton 官方对 Tg bot 也不太了解。


基础设施的 Zk、L2,用户入口的钱包、游戏仍然是线下聊的最多的话题,基础设施的开发者一切朝着完善以太坊、获得以太坊正统性努力,而用户入口们则在考虑如何在 C 端难以获得新增的情况下转向 2B 甚至 To 公链的解决方案,以获得正向现金流活下去。契合前后两者的 Metamask 的新接口值得重视。


熊市的持续做事是累积行业知名度和影响力成本最低的方式,在牛市的时候你要花巨大精力去调平的资源和认知鸿沟,都能被漫长的熊市填平。


似乎所有人都觉得 2024 年就是牛市了,最晚也就 2024 年年底。可能跟比特币的减半周期挂钩,但没人说得清为什么跟了几年的纳指突然最近失灵了。没人敢想 2025 年,真到那时还有几个人撑得住呢?结合上一点,再结合前两轮


牛熊的交替,得出结论:好好活下去就赢了。有人知道到 F1 和 Token2049 哪个给新加坡带来的收入高吗?


TechFlow 深潮:可以预见未来全球最核心的区块链会议基本会集中在亚洲


观点来源:@TechFlowPost,行业媒体


Token2049 挤满了人,不仅有中国人、韩国人、日本人和东南亚人,还有大量来自欧美的各大头部项目方、VC、KOL,相比香港的活动,新加坡真正称得上「国际化」。我们随机和一些海外友人聊了一下,总结起来就是:美国监管机构打压加密货币,政策风险剧增,亚太市场成为了新的自由天地,他们来找钱和用户。2023 年,美国的监管大棒又悉数落下,让不少 Web3 项目考虑逃离美国。这次大会,有超过 15% 的注册参会者来自美国。


由于 Token 2049 过于火爆,以至于同时期在美国举办的 Permissionless II 略显尴尬,在美国参会的朋友表示,Permissionless 参会人数大不如前,有赞助商十分不满。一个来自知名项目方未经证实的消息,未来共识大会等知名大会也有考虑来亚洲,2018 年 CoinDesk 有尝试在新加坡举办 Consensus 共识大会新加坡站。Devcon 2024 将在泰国与越南中间二选一,可以预见未来全球最核心的区块链会议基本会集中在亚洲。


在参观各个展台的时候,尝试去打听他们的赞助价格,各不相同,价格分别有 1 万、3 万、5 万、7 万美元乃至更高。活动结束后,有人说主办方这次赚了 3000 万美元,也有人说这次他们赚了 1500 万美元左右,1500 万美元是一个更加准确的回答,足以让人羡慕。迪拜是另一个 Web3 中心,并且中国人过去免签,办会要赚钱还得靠华人。


「熊市造资产牛市卖」,几乎成为了行业共识。从个人有限的参会经验来看,看到最多的项目类型主要是,有利于法币出入金的支付项目,稳定币,RWA,Gamefi,ZK…… 特别是 RWA,成为了初创公司们的心头好,此外一些新的稳定币即将问世,有来自创业团队,也有来自头部加密金融平台。


在会场一个受瞩目的项目是 The Open Network (TON) ,受益于 Telegram Bot 的热度,大家认为基于 Telegram 的海量用户去做转化是促成「mass adoption」的一个方向。第二个观察到的现象是,已经发行过加密资产的团队很多在运营建设新项目,相同的团队,另起炉灶,重写叙事,重新融资,重新发币,诸多团队不约而同都选择去做 ZK 相关的基础设施。


陈剑 Jason:Metamask 与 Telegream 角逐赛会很精彩


观点来源:@jason_chen998,万物岛 ThreeDAO 


这次 Token2049 最大的感受是 Metamask 和 Telegram 都在明显的争抢下一阶段的 mass adoption 入口,双方有点现在像是 Web3 的阿里和腾讯的感觉,各自的布局如下 


•Metamask 钱包+linea 链+snap 开放平台 

• Telegream 社交+自建与第三方钱包+Ton 链+开放平台 


单从排兵布阵来看 Telegream 手里比 Metamask 多了一张已经有数十亿用户的社交王牌,并且 Telegream 的开放深度要比 Metamask 强,Telegream 里面可以有 100 个钱包产品,而 Metamask 只能是它自己,Unibot 等一系列机器人已经验证了 Telegream 生态红利的存在。但 Metamask 现在通过钱包先发优势牢牢地把住了身份与登陆这件事,这种地位很难轻易撼动。 


接下来 Metamask 与 Telegream 的角逐赛应该会很精彩。


SeeDAO 发起人唐晗:关于 Token2049 的观察


观点来源:@Diana19959295,SeeDAO 发起人


1、这是我第一次参加 TOKEN2049。据朋友说,本年的 TOKEN2049 已经不如去年热闹,人也不如去年多。不过,相较于我在今年参加的 ETH Denver、香港 Web3 大会以及在黑山的 Edcon,TOKEN2049 当然是人气最旺的了。TOKEN2049 有各种纷繁的周边活动:既有各种各样的 hackerhouse,也有各类浮夸的市场 Party。有荤有素,大概是得益于新加坡的地理位置、文化及语言优势——这是沟通亚洲和西方的桥。


2、如其名,TOKEN2049 最关注的还是 Token,是市场,不是 Build。新加坡物价高昂,乱花迷人眼,不适合多数 Builder 长待。新加坡的活动,多数也是营销类的,越炸人眼球的人越多。主会场的 20 嫩模、会场之外的蹦迪局总能令我想起 2017、2018 年的情景。


3、活动虽然奢豪,但市场实在乏味可陈。吃喝玩闹的背后并不是繁华和光环。很多资方已经持续半年没有出手投资过任何项目。今年 4 月份香港大会上遇到的各种项目,因为资金耗尽,在新加坡已经看不到了。据说不少在上一波入圈 Web3 的传统 VC 又去 All in 了 AI。


4、接下来的市场会更差。因为二级行情差,资方在上一轮投资的项目无法变现退出,场外资金又不敢进入,接下来会处于场内资金持续消耗的境地。资方不敢出手的状态,即便以最乐观的态度来看也会持续到今年年底,那时候会有更多项目,倒在这一轮熊市的寒冬里。对那些没有现金流、只能靠融资撑着的项目来说,现在可能是最难熬的时刻。已有不少项目正在折价融资,只为在熊市中活下去。即便如此,融资依然艰难。


5、普遍的迷茫。二级市场没有行情,长期的横盘与萎缩的交易,预示着市场尚未见底。至于一级市场,上一轮崛起的种种概念,大多已被证伪。大量的 Builder,在没有应用的 Infra,和没有真实用户的应用上消耗着。新概念还在酝酿中,但还没有形成可见的势能。场景是一个隐隐约约、深不见底的谜。


6、在新加坡我反复思考的一件事情是:除了金融之外,Crypto 还能被应用的场景是什么?从比特币诞生到现在,已有十几年了。每一次周期,都助推了一个更加庞大的金融浪潮。但一个又一个金融浪潮之后指向的世界是什么呢?是什么让人们能够站在台上信心满满地说:「市场还能再涨 200 倍?」另一个问题是:市场即便再涨 200 倍之后又怎么样?我见到了一些在上一轮周期赚到很多钱并出国生活的朋友,似乎也没有过上幸福的人生。


7、我的另一个感受是:在金融和技术之外,Crypto 需要有新的代表人物了。空洞的金融和同样空洞的技术,无法嵌入生活内部,让创业者所提出的一切都悬浮在概念上。这不仅仅是投资人的不满,也是创业者的不满,更是行业里如此多 Builder 的不满。老一辈的代表人物里,还有 Vitalik 和 Balaji 这样的人提出路线,Network States 的讨论与 Zuzalu 的尝试都很有意义。但只有他们是不够的,需要一批新的人涌现出来,使其构成一股声势。


8、应该思考币圈之后是什么。币圈已经很大,但不可能无止尽地大下去。可以看到,身份、社交、游戏等更加社会化的部分,已经成为了 Web3 应用层讨论的重点。但目前,它还只聚焦在产品阶段,这些产品也被金融模式牢牢捆绑住,并没有诞生像比特币那样的范式革新的思潮。我并不赞同沿着金融的惯性,去思考身份、社交这样其实比金融更大、更广阔的社会命题,也不认为金融的成功可以延续为构建区块链社会的成功。这件事,在 2013 年的时候当然看不清楚;但在 2023 年,在这么多资金和创业者经历过一遍又一遍的 XXFi 的实践挫败后,就不能不反思了。



Vic TALK:



观点来源:@victalk_eth,Youtube 博主,KOL


1、总体上这是一场主要由项目方参与的大会,基本上项目方的占比约占到 75%。 VC 的数量相较于香港少了很多,大约只占到 20%。 我只遇到了 4 个来自中国台湾大学的学生是真正的游客,几乎没有普通加密用户参与;


2、会场中支付赛道想项目多如牛毛,基本上都是合规出金或者是半合规出金,手续费约 2-3%。同质化比较严重,展台的工作人员水平相对参差不齐,对加密行业了解不够充分;


3、游戏赛道在未来三个月内会有一波上线热潮,且主要是由传统游戏大厂团队制作的。上线的主要原因是前期的投资款已经基本上透支,如果没办法上线自己盈利,估计整个团队面临解散。所以对于未来的这波游戏热潮,希望各位可以理性看待;


4、ETHSingapore 是开发者最多也是我觉得最 native Web3 的活动,很多想法和项目设计都非常有意思,打黑客松的几个团队确实非常辛苦,也有自己独特的认知,遇到了清华大学的开发团队;


5、线下社交的效率远远低于线上,一天聊下来可能谁是谁都很难记住,大家拍合影的意义是为了后期 BD 的时候能够想起来谁是谁。当然线下唯一的好处是可以面基很多好朋友,这次非常开心面基了很多网上的老友;


6、圆桌和演讲 95% 都毫无意义,主办方和嘉宾都不专业,大都是因为公司付了钱,所以来演讲或者是圆桌,非常浪费时间,不如参加一些高质量的推特 space 能有更多的收获;


7、线下社交很难深度思考和获得财富密码,我觉得这一次我参加的最有意义的一场线下活动就是 sevenX 举办的一个小局,因为大家的认知和经历相对在同一水平线上,才有可能聊出有价值的东西;


8、想做好线下活动,CMO 的专业度至关重要,不然真的是会房倒屋塌,影响团队。


Jayson:FT 是一个好的开始但不会是最终的产品形态


观点来源:@jaysonhu2018,KOL


1. 主会场人比想象中要多非常多,而且还有无数分会场分流。展台有一半以上都是没听过的公司。凑热闹的人还很多。展台好像最便宜也要几万 u。


2. 老韭菜普遍比较乐观。大多数人还是觉得 24 最晚 25 年有牛市。如果是这样的话,有可能牛市不会这么早到来,最少要准备 3 年以上的生活费。 


 3. 人多的地方不要去。哪里人多。zk, layer2... 


 4. 没看到 kaspa 的展台,也没听到有人讨论。We are still early. 


 5. FT 我觉得是一个好的开始但不会是最终的产品形态。目前也只是小圈子在玩,而且很难出圈。但是一定会有在这个基础之上的 fork 加入更好的模式。 


6. 唯一有用的信息,确定性高的机会,就是 Ton 生态


Owlto Finance CEO & Co-founder Krystal


当发现来自全世界的 builder 和 Owlto 一样聚焦于如何提供更好的产品、更便捷的用户体验时,我就知道牛市可期,未来不远。


Zixi.eth:结构化的机会依然有


观点来源:@Zixi41620514,KOL


这次 2049 我没有参与很多大会和 side event,主场作战的好处就是拉着挚友们和前辈们来我们办公室的小茶桌上私密聊天,由于环境非常 chill 且隐私性极好,因此能聊到一些很深入的话题。


值得一提的是,办公室的那个黄色小茶几快要成了 crypto hub,2049 真的喝空了我的冰箱-----半桶茶叶,30 瓶巴黎水,12 听可乐,8 杯酸奶,三瓶啤酒,两升快过期的椰子水,以及大半打一次性水杯。


这次把我们一年半以来所有的 portfolio 都约着来办公室,每人 1.5-3 小时来和我谈过去的进展,近期的 pipeline,未来的规划,遇到的困难以及进步。和 portfolio 的交流可以浓缩为:


1. 大家逐渐向 web2 以及传统市场拓展,例如某家数据公司开始成了彭博的供应商,某家衍生品交易所开始被传统 maker taker 接入,某家去中心化数据标注公司开始为微软服务,这都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一点,即 web3 开始能由点及面的向传统 web2 大客户服务,这是因为有点区块链技术能够做到更好的分发拓展,有的是因为大公司至下而上被迫/主动接受 web3。


2. 得出海,要是公司想做大,想做的 globalization,团队的核心高管必须部分出海,没有商量。只有在海外的核心圈子待久了,才知道外面最新的故事和方向是什么。国内的一些城市宛如温水煮青蛙,新手村,得想办法从新手村跳到满级大佬在的 SG/HK or other place。在我观察的部分项目方大哥们,在出海的一年进展,有目共睹。出海以后,可能消费降级,你在 sg 住不起大 house,也没有车给你开,也得经常吃吃食阁,东西啥都贵,但也应该这么做。长期来看的 ROI,绝对是正数。


3. 在如今的行情,要么向左,要么向右,没有中间选择。之前我们幻想这个市场上有很多长尾的中小 B 能够支撑起庞大的 saas 或者是数据,交易服务。现在我们意识到如今的市场,只有纯韭菜的 C 和纯有钱的大 B,目前表现好的项目要么是纯服务韭菜 C,要么是好好跪舔大 B。现在服务中小 B 赚钱,还远远没到这个时候。强烈建议大家抛弃这个幻想。


和德高望重的老板们沟通下来的 general 可以总结为:


1. 起码从目前来看,我们所有人期待的 web3 能颠覆 web2,能够重造 web2 的 xxx 有点理想主义。核心因素在于,web2 的一些利益分配已经强大到不可撼动,你再怎么技术革新让用户掌握自己的数据,让用户能够解决交易的信任问题,但是你没让 web2 的既得利益者赚钱呀:)。范式升级不会让既得利益者多赚一分钱,赚的钱还是那么多,改变的只是你我用户的体验,以及让既得利益者潜在的大量成本。家人们你们想想,从秦皇汉武到洋务运动的 2000 多年历史有没有反复教会我们一点:利益既得者是不可能完成自我革命的。


2. 遵循上述思路,web3 能改变的只有既得利益者还没有那么强大的赛道,以及能够帮助 web2 既得利益者更好赚钱的赛道。


我们举个例子,对于既得利益者还没那么强大的赛道,例如开源社区,AI 数据标注等一些很分散,很混沌,web2 无解的赛道,web3 能够做到范式升级,能够来重塑整个产业,是值得来重金投的。


对于帮助既得利益者更好赚钱的赛道,例如交易,游戏,一些第三世界的非大 b2 大 b 支付场景等,也是值得我们重点来关注。值得一提的是,第三世界是一个很好的土壤来做这件事情。YGG 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们的 portfolio 已经在执行,希望越来越多的家人们能够给我们提供新方向。


还有一种思路,来源于大厂被迫至下而上的推广进行自我革命,但和你我没啥太大机会,例如 grab 接入了 polygon,据我调研得知,以后用户可以通过 polygon 充钱到 grab 的 web3 钱包,然后将 USDT 转化成 grab 内的资金(类似于银行卡充值支付宝),就可以在 grab 生态内丝滑使用,反之提现到 polygon 也可以 (是不是又给家人们提供了洗钱的新思路 hhhhh)。我认为这已经是一个很好的妥协方案。


3. 由于 SEC 追着北美头部大项目,聪明的北美老大哥们都转行去 AI 了,北美人才流失严重。且 FTX 的倒闭,意味着北美唯一的退出通道寄了。因此在这次 2049,越来越多的老美来了 sg。这和我一年多的体验类似,越来越多的北美基金和项目方开始在 sg 开了 head of asia office,新加坡由于建国之本就是不折腾,并且是英联邦说英语的城市,因此老外其实还偏向于 sg,辐射东南亚和中国,而不是首选 HK。因此我建议国内的项目高管,就算不住在 sg,也一定要常来 sg。我们的办公室永远为 portfolio 打开,大家一定要多出海。


中间没有提到大量的 Infra,因为我认为当务之急不再是做好服务于圈内的 infra 来 pvp,而是应该做好能够服务于圈外用户的 infra。


上述思路仅是屁股坐在传统基金的我看待 web3 的思路,我们还是看好这个市场结构化的机会,希望能够带更多的 web2 用户(可能更多来自于第三世界),资金(可能更多来自于第一世界)以及开发者进场。


timtimtim Head of Dev rel @ FLock.io


直观来说,我非老人,非交易平台,就是一个新生项目+首次在亚洲参会的西方人。所以体验有限。TOKEN2049 对我来说应该更像是网友面基大会,见了很多网友,扎堆见面。相比 EthCC 这次的策略是减少 side event 参与,定点定标的去,这样效率才高,酒会基本没去,喝酒也没喝 lol。先说说 token 我就是那个买票的怨种,不过没事就是来体验的,总体就很 token 的味道,合规,支付,交易所,大公链。再说说 side event,eth SG 总体来说味道还是很正的,Vitalik 来每个桌子打了招呼,有种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感觉。人基数多了,我们第一次做的 side 也是人山人海的,热闹非凡。AI+Web3 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没人知道对错只有不断前行试错。


这次参会给我的总体感觉就是亚洲的主旋律就是搞钱,这一点我始终没有怎么能适应,可能是第一次回亚洲参会的缘故,亦或是自身的缘故。在某种程度上我会更偏向欧美的一些纯,虽然技术革新带来不了任何的大规模应用,但技术革新却是如此之美丽动人。这次见了挺多圈内好友的,感触最大的就是,扎堆的优秀人才。我试图压缩了自己的时间去认识大家,面基大家,进行人才投资。现在可能尚未到我们的未来,但是未来 5 年必然是。感谢 zixi 和 chris 的聊天,收获很多。最后的最后我会看好 SG 大于 HK,SG 是一个完美的试水的地点,包容性,多元化,智能化做的太好了。



Will Wang:现在是灾后重建的时刻


观点来源:@willwangtf,Generative Ventures 合伙人


看了很多人的 2049 小作文,能够深深的感到其中散发出的一种夹杂着渴望,绝望也是妄念的味道;有些人在渴望所谓明年的牛市,这种渴望似乎在熊市来临的那一刻就开始酝酿了,好像什么都不做,周期自然而然;有些人对于缺乏叙事和奔头充满着绝望但又不敢肆意表达,最后还必须阐述一些似是而非的半吊子赛道和机会预言的妄念,以使得住了那么贵的酒店加上每天疲于奔命在那里 social 的不要毫无意义,最后看着和某些加密名人合个影的照片,发一个朋友圈交交差了。


可能很多从业者没有意识到或者不想意识到,这个行业在过去几年早已失去了最基础的信用,这是釜底抽薪式的自我毁灭式攻击,也意味着不会有真的增量进来,而是存量从业者自己在意淫; 这些信用包含了这个行业原本利用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积累的投资者和创业者之间的基础信用,也包含了股份制董事会体系下的公司基础运作机制,以及百年来传统金融体系不断加强监管的成果,这些基础信用在本行业被当作理所当然的利用了,然后破坏了,最后大家醒过来了,没有了长期主义。


所以现在是灾后重建的时刻,回归中本聪 get rid of trusted 3rd party 的原教旨主义时刻;与其期待什么牛市,还不如为任何一个能够帮助到重建这个行业信用的进步和进展来欢呼,那么请问有吗?大家一起来数一数,看看到底哪些 builder 在为这个行业重新向技术领域和金融领域重新宣誓其必要性和信用,而做了什么突出的贡献?我想和这些 builder 合影。


最后,说说除了什么 intent,什么 tg bot,什么 ft 之外的真正值得观察的一些变化,或者至少是变量:


第一,机构在入场?无论是资金端的 paypal 稳定币,交易所端的 edxm,或者资产资金端的 etf 申请等等;我的一个观点是,这个行业里所谓的比特币减半周期是小周期,真正的大周期才经历了一次,就是从行业诞生至今的第一个周期,我称为「美元量化宽松的散户周期」,这种散户市场很像是中国的 A 股,只不过 Binance 是一个证监会交易所投行银行四合一的存在;未来行业能否进化到一个更大体量且有机构占比较高的市场,是需要关注的。我对机构的入场的定义不是机构在撒币,或者某些消费零售巨头对于 NFT 的浅尝辄止,我关心的是,什么时候,购买数字资产可以在你的 HSBC APP 或者各种银行和证券交易界面中以最佳 UI 出现,这是第一步。让我们看看下一个十年是不是「货币不宽松时代的机构周期」。


第二,利差在减小?无论是美债 RWA 的努力,还是各类资产的 token 化,且不管这里面有一个基础逻辑需要斟酌,就是用户为什么要到链上来买链下资产,但从业者们在试图用各种方法减少池子内外的利差;当然,我一直在呼吁一件事,就是这个行业缺少一个类似「余额宝」的基础金融设施,如果说 ETH 是币本位的无风险收益,但是几十亿美金的每年收益盘子不够支撑一个巨大的金融市场,那么是否有机会至少做一个 U 本位的余额宝出来呢?不然,就算 wallet 们再努力让多少人装了,onramp 努力让多少人入了,最后钱放在这里,不还是被通胀欺负吗?于是又把人逼去赌大小,那么用户不会 mass adopt,还是 binance 的这个 1 亿左右的全球爱赌的人的盘子而已。


第三,信任在重建?这个世界很矛盾,我们要构建去信任网络的前提是,人们愿意投入资源来信任这件事情;当然,这个行业也很奇妙,这些资源的早期投入同时来自于信仰者也来自于赌徒的滋养;这个行业也很勇敢,将账本公开意味着每一次网络攻击和黑客盗币都暴露于舆论之下,而中心化银行们或许只需要修改一下数据就行,而这个行业天天需要在众目睽睽下修修补补;我一直在试图通过和新创项目的创始人聊天,来寻找这个行业再次建立信任的蛛丝马迹,是靠一个项目呢,还是靠一个事件呢,还是靠同行衬托呢?谁在重建信任,或者谁的举措有助于重建信任?


以上三个命题,我都以注以问号,因为真的不知道行不行,但又真的很重要。期待大家的指摘和讨论。


当然,我只是一个一级市场投资人的视角在看,不代表二级也不代表各种善于撸毛的兄弟们的操作视角;我经常和别的基金合伙人说,你们都太聪明太厉害了,而我们可不可以以原教旨主义(trustless)思路来试图在这个行业里追求一点长期主义试试看(尽管现在的锁定方式和流动性基本上让很多基金只能比谁跑得快),所以我们坚持只做第一第二轮的 lead investor,逼一逼自己关注对于行业发展至关重要的核心命题(效率,安全,开发者友好),并且持续呼吁更多的基建投资而不是相反,尽管很多人对于基建这个话题已经审美疲劳到不行了。


这几天读马斯克传,这是几年来读到过的最能给于人心力量的一本书,我才意识到原来 spacex 是一家 20 年的公司了,2003 年我还在读中学而已。但 spacex 的进步和进展总让人感觉耳目一新而不是垂垂老矣,马斯克在攻坚建造成本时用的「白痴指数」让我印象深刻,什么东西的报价是其物理原材料的 10 倍或者 n 倍,就说明「白痴指数」足够高,有改变空间。那么如果我们用同样的方法去看看全球金融行业的时候,能不能新的发现呢?(VISA?Western Union?黑人问号脸)


所以如果要写读了小作文后的小作文,一段话:让我们在逼一逼我们自己,是否真的在做一件伟大的事情?留给不伟大的东西的空间早就很小了其实,别做无谓的挣扎,要用勇气进攻真正的山头。




欢迎加入律动 BlockBeats 官方社群:

Telegram 订阅群:https://t.me/theblockbeats

Telegram 交流群:https://t.me/BlockBeats_App

Twitter 官方账号:https://twitter.com/BlockBeatsAsia

举报 纠错/举报
本平台现已全面集成Farcaster协议, 如果您已有Farcaster账户, 可以登录 后发表评论
选择文库
新增文库
取消
完成
新增文库
仅自己可见
公开
保存
纠错/举报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