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er-langage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
Tiếng Việt
한국어
日本語
ภาษาไทย
Türkçe
扫码下载APP

以太坊喊单大庄被骂弱智,ETH到顶了吗?

2025-09-25 14:12
阅读本文需 11 分钟
Andrew Kang 强势反击 Tom Lee

美联储宣布降息后,加密市场非但未迎来预期中的连续上涨,反而在 9 月 22 日出现剧烈震荡——单日爆仓金额高达 17 亿美元,创下自 2024 年 12 月以来的最大清算纪录,其中 ETH 清算额接近 5 亿美元。然而,就在市场哀鸿遍野之际,本轮牛市中频繁为 ETH 站台的「话事人」Tom Lee 却仍在社交平台上高调唱多,甚至将长期价格设定为 6 万美元,并声称短期内不会跌破 4300、4000 的关键点位,结果却相继失守。


9 月 24 日,加密风投机构 Mechanism Capital 的创始人 Andrew Kang 发声反击,直言 Tom Lee 关于 ETH 的理论「像个弱智」,并提出五大观点进行驳斥,在业内掀起不小波澜。



Andrew Kang 的反击


一、稳定币与 RWA 的普及并不会带来预期中的收益


Tom Lee 的核心论点之一是,随着稳定币和代币化资产(RWA)的持续增长,以太坊作为底层结算层将从中受益,交易量上升会带来更多手续费收入,ETH 因此具备长期上涨潜力。


这个逻辑乍听之下颇为合理,但只要稍加查证,你会发现事实正好相反。尽管自 2020 年以来,稳定币交易量和代币化资产规模膨胀了上百倍,以太坊网络的交易手续费收入却几乎没有增长。原因也并不复杂:网络升级提高了处理效率,单笔交易成本下降;大量稳定币活动正流向其他公链。



而最根本的问题在于,被代币化的金融资产大多「躺着不动」,它们的低频流通压根无法为 ETH 网络贡献足够的收入。你完全可以在链上记录万亿美元的债券,但如果它一年只交易一次,那还不如一笔 USDT 转账带来的价值。



想象中的「资产上链=ETH 增值」,在现实中正在被 Solana、Arbitrum、Tempo 等链蚕食得七零八落,连 Tether 也干脆自建 Plasma 与 Stable 两条链,把交易量留在自家体系。这一切表明,ETH 的「金融底座」定位正面临实质性动摇。


二、「数字石油」这个比喻并不准确


Tom 试图将 ETH 比作「数字石油」,大概想借此塑造一种不可或缺、稳定增长的资源叙事。但稍微熟悉商品市场的人都会知道,石油的价格经通胀调整后,过去一百多年基本都在一个宽幅区间内波动。它的上涨,往往是因为地缘冲突、供需错配等短期扰动,事后又会迅速回落。


所以如果 ETH 真是数字商品,那从投资角度看反而更像是一种周期性资产,其长期估值并不具有持续上涨的逻辑支撑。这个比喻并没有帮助 Tom 的多头论点,反而暴露了他对「类比」缺乏深入思考的本质。


三、机构买入并质押 ETH?纯属幻想


Tom 还提出,未来的金融机构将大量买入 ETH,用于质押,从而增强链的安全性,并作为某种运营资本。这种说法听起来很宏大,但现实极其骨感。


到目前为止,没有一家大型银行或资管机构宣布将 ETH 纳入资产负债表,也没人说要这么做。更别提将 ETH 用作「运营资本」这种完全跳脱现实的想象了。银行会因为不断支付能源费用而囤积汽油吗?不会,它们只会在需要时支付。银行会购买它们使用的资产托管机构的股票吗?不会。因此机构买入 ETH 的逻辑并不成立


四、ETH 等同于所有金融基础设施公司总价值?荒谬至极


Tom 的估值模型几乎可以用「荒谬」来形容。他声称,ETH 的价值最终将等同于所有金融基础设施公司的总和。这种说法完全脱离了现实的价值捕获逻辑。



五、技术分析


Tom 最后拿出了技术分析(TA)为 ETH 背书,试图用趋势线和突破信号论证其上涨潜力。但从图形结构来看,ETH 显然仍处于一个多年横盘区间中,最近一次上涨甚至在触及上沿后就被无情打回。这与原油价格过去三十年的宽幅震荡格局并无二致——仅处于区间震荡,近期更是上探区间顶部后未能突破阻力。从技术面看,ETH 反而呈现看跌信号,不能排除其未来长期在 1000 - 4800 美元区间震荡的可能性。



某项资产在过去出现过抛物线式拉升,绝不意味着这种趋势会无限持续。



如果说这意味着什么,那也只能说明 ETH 正在陷入类似原油一样的「宽幅震荡宿命」。过去三年,ETH/BTC 的相对价格实际上是一路下行,只不过最近在长期支撑附近短暂反弹罢了。根本原因并未改变:以太坊的核心叙事已经饱和,而基本面也没有出现足够支持估值突破的新结构性力量。如果说 ETH 的高估值来自哪里,那更多是金融文盲的狂热所堆叠的泡沫。这泡沫或许可以膨胀很久,就像 XRP 曾经做过的那样,但它终究无法永远逃避价值规律的回归。



如何看待这次辩论


Andrew Kang 的观点在当下市场情绪脆弱之际确实颇具说服力,尤其是对 ETH 价值捕获能力的质疑,击中了许多投资者的焦虑。但也不应全盘照收——回顾 4 月份,当 ETH 仍处于低位时,Kang 曾大胆预测其将跌破 1000 美元,而在本轮牛市中 ETH 最高一度接近 5000 美元,与他当初的悲观预测相去甚远。



然而,这场围绕 ETH 价值逻辑的辩论,已然超越了价格争议本身,将对整个加密市场的未来走势产生深远影响。在 ETH 上涨的这三个月间,Tom Lee 所代表的「华尔街派」主导了话语权甚至 ETH 的定价权——他利用「数字石油」、「全球金融基础设施」等宏大叙事吸引了大量机构与散户的入场。相比之下,Andrew Kang 为首的原生加密人士的反击则试图唤醒市场对另一个维度的认知:我们是否对 ETH 的未来抱有过高幻想?


如果 Andrew Kang 的论点获得市场共鸣,那么最大的受益者,将是以 Solana 为代表的高吞吐、低费用公链,或者以 Arbitrum 为代表的以太坊 Layer2 解决方案,甚至像 Tether 这样的稳定币发行商,也推出了 Plasma 等公链进行 USDT 的价值捕获。那些已实现多链部署,或正探索跨链生态的项目,也将凭借灵活性在多链未来中占得先机。若 ETH 的表现持续偏离 Tom Lee 所设定的宏伟目标,那么其本人的声誉和旗下的「ETH 微策略」Bitmine 的估值与资产负债表会面临一定的挑战。



点击了解律动BlockBeats 在招岗位


欢迎加入律动 BlockBeats 官方社群:

Telegram 订阅群:https://t.me/theblockbeats

Telegram 交流群:https://t.me/BlockBeats_App

Twitter 官方账号:https://twitter.com/BlockBeatsAsia

AI 解读
以太坊近期面临的争议本质上是一场关于价值捕获能力的深层辩论。Tom Lee所代表的传统金融叙事试图将ETH包装成“数字石油”和不可动摇的金融基础设施,但这种类比在加密原生语境中显得脆弱。Andrew Kang的批评虽然尖锐,却指向了几个关键问题:网络收入与资产规模脱钩、竞争链分流价值、以及机构行为逻辑的不匹配。

稳定币和RWA的增长并未如预期般转化为ETH的手续费收入,原因在于效率提升压低了单笔成本,且高频交易流向Solana等低成本公链。更根本的是,代币化资产多为低频资产,无法持续贡献网络收益。Tether自建Plasma链的决定更是表明,甚至稳定币发行方也在寻求脱离以太坊高费环境。

技术面上,ETH长期处于宽幅震荡区间,近期未能有效突破前高,ETH/BTC汇率持续走弱也反映其相对势能的衰减。尽管有坎昆升级和再质押等创新,但基本面尚未形成足够的结构性突破。

这场辩论的意义远超价格预测之争,它揭示了以太坊在叙事层面的危机:当“世界计算机”的愿景被“金融基础设施”的宏大标签覆盖,而其实际价值捕获又未能跟上,市场难免会产生信任动摇。若ETH无法在Layer2扩展、模块化架构或新资产范式上证明其不可替代性,竞争公链和跨链生态可能会持续侵蚀其份额。

但也要看到,以太坊的生态深度和开发者凝聚力仍是其护城河。从ETF预期到再质押叙事,它依然有触发价格重估的催化剂。真正的考验在于,它能否在下一个周期中证明自己不仅是理想的结算层,更是能够持续捕获价值的经济系统。
展开
举报 纠错/举报
本平台现已全面集成Farcaster协议, 如果您已有Farcaster账户, 可以登录 后发表评论
选择文库
新增文库
取消
完成
新增文库
仅自己可见
公开
保存
纠错/举报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