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沒有人會想到,以太坊企業持倉的「頭把交椅」,會在 35 天內換人。
以 Tom Lee 為代表的背後公司 BitMine 做到了:這家曾在納斯達克默默無聞的小公司,憑藉一次 PIPE 融資與三輪結構化加倉,把 ETH 持倉從零拉到了 83 萬枚,完成對 SharpLink 的絕地反財超財庫。
這不僅是數字上的勝負,更是一場兩種不同血統的資本勝負——代表「幣圈 OG」的 SharpLink,慢慢囤幣、靜待上漲;代表「華爾街力量」的 BitMine,則是在推漲中實現兌現。低成本與高槓桿,囤幣心態與 Narrative 策略,背後是兩個世界觀的正面交鋒。
它們不只是買幣的方式不同,而是在搶佔一個問題的答案:在加密金融的下一個階段,誰有權定義 ETH「價格」?
我們試著從多個角度,理解這場悄然發生、但足夠劇烈的產業轉向。
如果說 BitMine 代表的是一場華爾街風格的結構性突襲,那麼 SharpLink 的存在,恰恰是「ETH 原住民」邏輯的延續。
這兩家公司之間的分野,不僅在持倉節奏、披露方式、Narrative 打法上各異,更重要的是:它們背後所代表的,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出身與目的。
SharpLink-OG 手上的幣,囤得太久,走得太慢。拆解 SharpLink 的股東陣容,幾乎涵蓋了以太坊生態的全鏈條資本。
第一類是原血統陣營:Consensys(由 ETH 聯合創始人 Joseph Lubin 創立)掌握 MetaMask、Infura 等核心設施,Lubin 親任 SharpLink 董事會主席。第二類是基礎設施陣營:Pantera、Arrington、Primitive 等深耕 Layer2、DeFi 協議與跨鏈設施。第三類是金融化陣營:Galaxy Digital、GSR、Ondo Finance 等直接在 ETH 的機構化、衍生性商品與託管業務上運作,使其持股成為可管理、可增值的機構資產。
這種資本綁定不僅放大了 SharpLink 的「ETH 財庫」敘事,也為其在買入、質押、減倉等環節提供資源槓桿,並成為華爾街讀懂 ETH 的橋樑。
初期 ETH 持股結構也體現了這種「OG 屬性」:來自團隊錢包內部轉帳而非公開市場;單次買入規模較小,但分佈週期極長;強調安全性、流動性管理與審計配合。
根據財報與鏈上估算,SharpLink 的 ETH 建倉成本區間集中在$1,500–$1,800 之間,部分早期持倉成本甚至低於$1,000。正因如此,其股東結構中「囤幣派」佔比極高,價格回到$4,000 附近時,如果出現自然拋壓並不意外。
並且,早在 6 月 12 日,SharpLink 提交了一份名為 S-ASR 的文件,核心內容是-該註冊生效後,股票可以隨即開始賣出。
這種路徑並非錯,但也自然帶來三個問題:OG 團隊的「囤幣」心態使其更注重成本收益比,幣價一旦大漲,容易觸發減倉衝動;OG 人脈網絡下的信息流更閉環、更謹慎,不傾向於再打 Narrative 以在錢牌」;
這正是 2025 年第三季度,SharpLink 面對 BitMine 節奏化「揭露—融資—加倉—漲價」的策略時,顯得慢了半拍的深層原因。
V 神 圖片來源:coingecko
V 神 圖片來源:coingecko
ETH 賽道。先是 PIPE 融資結構本身就充滿金融工程意義:採用現金+權證+ETH 組合認購結構;參與者包括 Galaxy Digital、ARK Invest、Founders Fund 等主流美股結構投資者;籌碼分佈透明,設定鎖定期,利於估值模型穩定。
我們從其董事會成員背景也能一窺端倪——不少人出身於投行、私募、對沖基金,熟悉 PIPE 融資、合規套利、再融資週期運作。他們眼中,ETH 不是「數位貨幣」,而是一種「可標價、可交易、可套現」的新型金融資產。
OG 與華爾街之間,不只是節奏差異,更是動機衝突。
這被迫倒逼 Sharplink 開始思考,只有 OG 的 ETH 是不是不足夠了?
他們似乎對這個問題給出了新答案——8 月 7 日開始引入了新的華爾街機構投資者,參與其 2 億美元註冊定向發行。
這是一場以太坊敘事的「權力交接」:從 OG 手中,逐漸轉向能講清財報、講好故事、跑通結構的資本手裡。
未來不一定是 BitMine 獨大,但可以預見的是:下一輪 ETH 的定價主導權,將不再由幣圈 OG 決定,而是由誰掌握 Narrative 結構、誰能更多獲得華爾街融資,誰就擁有更多“敘事的籌碼”。
2025 年 7 月 1 日,BitMine 的 ETH 持股是零;8 月 5 日,其揭露的持股已達 833,137 枚。僅用 35 天,這家先前在公開市場毫無加密標籤的公司,就從「無名之輩」變身「全球最大以太坊財庫公司」,完成了對 SharpLink 的反超。
我們詳細拆解 BitMine 究竟是何動作?
BitMine 的出手節奏極為精準。在其 35 天的爆發週期中,幾乎每 7 天就有一次節奏性的公告披露,每一次都像是預謀中的劇本推進:第一周(7 月 1 日–7 月 7 日):PIPE 融資 2.5 億美元落地,公開披露已完成首批購入約 15 萬 ETH;第二週(7 月 8 日 6 月 14 日持有 152625.60 萬萬枚;第三週(7 月 15 日–7 月 21 日):追加購入 27.2 萬 ETH,累計持倉達到 83 萬枚以上;
這三輪披露並未採用季度報表中的大規模市場更新,而是插入式地通過媒體、網絡、投資者關係信ETH,而我們就是機構持倉成長的領頭羊。
更重要的是,其建倉節奏與市場走勢高度協同。 BitMine 的買入均價並非盲目掃貨,而是利用市場調整窗口「踩節奏」低吸。據 PIPE 文件披露,其 ETH 平均買入價為 3,491 美元,恰好避開了階段高點,同時又踩中 ETH 進入新一輪上漲通道前的敏感區間。
這個精準佈局並非偶然,而是配合了 Galaxy Digital 提供的「OTC 結構設計+鏈上交割+託管結算」一整套工具鏈,使其能夠在不引發價格劇烈波動的前提下,高效吸收大額 ETH。
同時,BitMine 的股價也與其揭露同步發生爆炸性成長。從 7 月初 4 美元一路拉升至 8 月初 41 美元,漲幅超過 900%。其總市值也從不到 2 億美元躍升至 30 億美元以上。
更令人注意的是,在 BitMine 發布每一次持倉更新後,不僅其股價上漲,ETH 現貨市場也出現同步放量上漲。市場開始將「BitMine 買入—ETH 價格上漲」看作一組邏輯相關事件,從而進一步強化 Narrative 的閉環。
這種「市場預期—結構揭露—資產買入—價格回饋」的正循環,被華爾街視為一次典型的市值重塑案例。而不同的是,它不僅重塑了公司估值,更以 Narrative 方式重塑了 ETH 財庫的市場主導權。
BitMine 不再只是一個持幣企業,它正在成為「以太坊機構化結構」的關鍵中樞。在這個過程中,它不等市場給予認可,而是透過節奏、揭露、話術、結構、定價模型,主動去「製造」認可。
一句話總結:這不是一次「等漲」的建倉,而是一場「逼漲」的結構。
從無到有、從買幣到推高估值、從披露到主導定價,BitMine 用 35 天打出了一個「結構性上漲」模板。
而它,也可能是下一個以太坊牛市敘事裡,最早出現的金融原型。
身為 Fundstrat Global Advisors 的共同創辦人兼研究主管,Tom Lee 是美股與加密市場之間最具傳播力的橋樑人物之一。他既懂宏觀數據,也懂輿論操作,更重要的是,他懂得如何把「漲」這件事講得既合理又好聽。
他的成名不是靠預測精準,而是靠高頻率、強敘事、強佔位。流行的說法是:「Tom Lee 不一定說對,但他一定說早、說響、說得讓你記得。」
他最具代表性的工具是 Bitcoin Misery Index(BMI)——一個他本人設計的「市場情緒指數」,透過綜合交易量、回報率、波動率等數據,量化市場的「痛苦指數」。
這個指數的最大意義並不在於預測漲跌,而是為他的喊多言論提供「數據背書」。例如:當 BMI 極低(<27)時,他會說「這是長期持有者的抄底時刻」;當 BMI 極高(>80)時,他則轉而稱「這代表結構性牛市已經到來」;如果價格跌了,他會說「情緒還未充分釋放」;如果價格漲了,他會說「鏈結構在修復」。
無論漲跌,都有話說;無論行情怎樣,都能喊多。
Tom Lee 圖片來源:cocingape
Tom Lee 圖片來源:cocingape
"p>
永遠提供一個新的目標價。他曾在 2017 年預測比特幣「將在 2022 年沖上 25 萬美元」,隨後在 2021 年改口為「預計 2024 年達到 20 萬美元」;當市場表現不佳時,他則引用減半週期、通膨調節、美聯儲政策等因素「邏輯後」預期,同時將延後升級。
平台連動+頻繁出鏡。他是 CNBC《Fast Money》的常駐嘉賓,也是彭博社的固定評論人;自家推特(@fundstrat)幾乎日更,並同步 YouTube 訪談,利用短視頻摘要與圖表傳播觀點;他還會定期在 Fundstrat 官網更新帶圖表的數據摘要,供媒體二次引用。
情緒帶動投資者,敘事帶動機構。散戶聽他喊底部;機構聽他講結構。他能在同一套模型中,製造出適用於不同人群的心理預期,形成「多重 Narrative 嵌套」。舉例來說,他曾在幣價暴跌時反覆強調「機構買入窗口期」,同時呼籲散戶「不要錯過減半前的上車時機」。
從預測變成信仰製造者。他不只說「會漲」,他會告訴你「漲的結構是合理的」,「ETH 將成為科技股的新錨」,「BTC 是新一代數位黃金」。他將「結果導向」的喊多,轉化為「信仰導向」的資產重估。
而在 2024–2025 年以太坊 Narrative 的建構中,Tom Lee 再次成為重要推手。他不只說 ETH 會漲,而是說「ETH 將成為企業負債表的一部分」,這個觀點直接為像 BitMine 這樣的 Narrative 型操作提供了輿論護航。
在 BitMine 崛起的過程中,我們幾乎可以看到 Tom Lee 那套話術邏輯的深度影子:用「結構指標」如 ETH-per-share 衡量基本面;用「週期邏輯」解釋快速上漲的合理性;用「機構入場」掩蓋高成本買入背後的激進策略。
Tom Lee 絕對是 Narrative 之王,他不靠看對,而是靠說響。
在傳統金融市場裡,決定資產價格的是獲利能力與現金流;但在當下的加密資產世界裡,價格往往先於價值而存在,敘事常常主導估值的生成。
BitMine 的崛起,不只是企業資產負債表中一欄 ETH 數字的變化,而是一次圍繞「如何讓機構聽懂 ETH」的 Narrative 重構。 SharpLink 固守舊邏輯,在鏈上緩慢囤幣;BitMine 則踩著結構與情緒的鼓點,快速完成一次「共識換手」。
這不是誰更誠實的問題,而是誰能更快、更清晰、更結構化地,把「加密資產」講成「金融資產」的問題。
而在這背後,還有更大一輪 Narrative 競速正在悄悄醞釀:誰會是 ETH 在華爾街的「長期估值錨」?誰會建構下一個「ETH-per-share」的主流模式?誰能把流動性敘事做成結構性收入?誰,最終會成為機構定價話語權的下一輪主導者?
市場會給出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這輪以太坊財庫之戰,已經不只是鏈上信仰的接力棒。
以太坊定價的天花板,已經不屬於最早喊多的OG,而屬於最會說故事的華爾街資本。
歡迎加入律動 BlockBeats 官方社群:
Telegram 訂閱群:https://t.me/theblockbeats
Telegram 交流群:https://t.me/BlockBeats_App
Twitter 官方帳號:https://twitter.com/BlockBeatsA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