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標題:pump.fun's Sapijiju: First-Ever Discussion on Building the Future of Social Trading
原文來源:Delphi Digital
原文編譯:Ismay,BlockBeats
編按:9 月 11 日,Pump.Fun 的原生代幣 PUMP 上線韓國交易平台 Upbit,讓市場再次關注這個公司曾經成長最為迅速的加密公司。 meme 熱潮顯然沒有去年那般如日中天,但 Pump.Fun 所處的賽道這一年多的發展卻「廝殺」的不可開交。
也正是在這輪「熱度降級、競爭升級」的環境裡,Pump.Fun 的產品與資本策略變得更具辨識度,本期播客內容是 Pump.Fun 的匿名聯創之一 Noah,這是他第一次以播客的形式公開發聲,既是公開發聲,為外界對 Pump.代幣上線、回購機制等策略動作的疑問,也是團隊溝通策略的轉折。他希望透過更直接的對話,展現 Pump 的內部視角與長期願景,讓社區和潛在用戶理解,這家公司並不滿足於被標籤化為“meme 發射平台”,而是在嘗試以產品驅動的方式打開更大的想像空間。
Delphi Digital:大家好,很高興各位來到這裡。今天我們請到了一位特別的來賓-Noah(@sapijiju),他是 Pump Fun 的共同創辦人之一。
Pump 去年上線,很快就席捲了整個市場,數據表現非常瘋狂。到第四季度,他們曾經有過一次備受期待的代幣發行。今年年初又融到了一大筆資金,代幣先是大漲,後來又回落,目前價格大約在 ICO 水準上方 10% 左右。從市場份額的角度看,他們曾經是絕對的頭部發射平台,中途一度被 Bonk 搶走了風頭,但此後又重新奪回了份額。
從最新的數據來看,他們過去一個月的收入大約在 5000 萬美元左右,而這 5000 萬幾乎全部直接用來在訂單簿裡回購代幣。這種趨勢還在持續,這也是吸引大家注意的核心原因。在一個沒人會說市場環境「繁榮」的當下,他們依然能做到這種規模的買回,按年化算下來就是 6 億美元的回購量。所以大家都很期待他們下一步要做什麼。他們手上有大量資金,也有長期計劃,關鍵是要理解他們打算如何部署這些資金、如何擴展平台。
Crypto Twitter 上的朋友應該都知道 Alon,但其實和 Noah 的交流讓我們更了解 Pump 在加密產業中的角色,不僅是它如何在產業內部成長,也包括它如何推動整個加密產業的發展。所以,Noah,非常期待先從你的背景聊起,你是怎麼最終把人生都投進 Pump 的?
Noah:我想有些人可能更多是從投資這一側認識我的,這也是我主要的角色,所以平時我的面孔和身份相對較低。
不過我們覺得現在是個適當的時機,可以更公開地談談產品,帶來一些不同的內在視角。因為很多人提到 Pump,腦海裡首先浮現的是 Alon 在 Twitter 上的形象,以及我們的企業帳號。那個帳號確實做得很不錯,會分享我們的計劃等等,但它面向的受眾畢竟有限。而我今天想講的,是 Pump 未來不僅僅是當前「Trench」生態的一部分,我們真正希望把這家公司發展成什麼樣子。
很多人覺得 Pump 是小團隊,背後人不多。但事實上,現在情況完全不一樣了。我們有三位共同創辦人:我、Dylan 和 Alon。而如今在 Pump 平台直接或間接工作的團隊人數已經接近 70 人了。我們是一個相當龐大的團隊,而且還在持續招聘,希望在競爭上更進一步。
關於我的背景,其實說實話,我幾乎沒有什麼正式的背景。我、Alon 和 Dylan 都非常年輕。我在 19 歲的時候創辦了和 Pump 相關的一家公司。在那之前,我基本上就是上過高中,在大學讀了大概六個月。 16、17 歲開始,我唯一做的事就是和加密貨幣有關的事。
一開始我接觸的是挖礦,當時在高中宿舍裡,房間溫度被四塊 GPU 烤到 35 度。靠著每天大概 10 美元的挖礦收入,我逐漸進入這個領域。我的第一份工作其實是做 Discord 社群的版主,當時我想盡快找到能讓我接觸用戶、接觸投資人的方式,所以很快就加入了一個叫 SoJava NFT Pub 的項目,它想做成一個 NFT 的期貨交易所。
我記得你們可能認識 Joe,當時我們聊過這個計畫。那時我大概 18、19 歲,也是在那個時候開始和 Alon 一起合作。我還建議 Joe 把 Alon 拉進來。 Joe 人很不錯,他現在還是我們平台的天使投資人,很有意思地見證了整個計畫的起步。
之後我依然抱著「要找到能做成事的東西」的心態。我透過 BD 認識了一些人,也在會議上累積了一些人脈。後來我決定離開 NFT Pub,開始新的嘗試。最早還是在 NFT 領域,當時我們的想法是能不能做一個真正面向消費者的產品。那是兩年多前的事了。我們嘗試了不少東西,但當時的基礎設施簡直一團糟,幾乎沒有真正被使用的東西。
當然也有例外。例如 Daniella 的 MIM,雖然很多人後來對他評價很差,但至少他做的東西是有人用的,MIM 被大量用於槓桿交易。再例如 Terra Luna,儘管結局對很多人來說很慘,但 UST 當時的確是數以百萬計的人在用。對我來說,這些案例的啟發是如果要做,就要做一個真正能被成千上萬、甚至上千萬用戶使用的產品,而不是僅僅靠一些虛假的敘事或者名校、VC 背書來忽悠大家。
我們的目標一直是做一個能被廣泛使用的產品。如果真的能實現這一點,我甚至希望未來能完全退出這個行業。因為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加密世界走得不好,它需要真正的改變,才能發展到足以改變產業格局的規模。
Delphi Digital:我其實挺好奇的,你們最後選擇做 Pump 這個產品,是因為它最初的定位就是要防止“跑路項目”,算是給市場提供了一個服務。而且它很快就找到了產品市場契合點,不只在加密圈裡,在圈外也一樣。我想問的是,你們是怎麼走到這一步的?為什麼你們認定 Pump 是那個「殺手級產品」?在這個過程中,你們有哪些收穫?包括代幣發行前和之後,因為我們自己在顧問工作中也經常看到代幣一旦發出去,就會變成一頭全新的「野獸」。它既能成為點燃火焰的燃料,也可能在某個階段變成乾擾因素。所以我挺想聽聽你們怎麼看待產品在代幣發行前後的不同階段,以及整個生命週期的變化。
Noah:其實很多人並不了解這一點。我們已經講過幾次這個故事,但我覺得大家真的需要明白,要真正做到 PMF 有多難。放眼現在市值前 100 的代幣,真正達到 PMF 的可能也就十五個左右,其餘的基本都帶點騙局成分。
我們能走到今天,其實是靠著一次又一次的失敗。自從創立現在經營 Pump 的公司以來,我們嘗試過八、九種不同的點子。例如我們做過一個 NFT Launchpad,它的機制和現在 Pump 的邏輯有點類似;我的聯合創始人還做過一個 NFT AMM;我們也試過為內容創作者融資的模式——比如一個 TikTok 創作者可以提前出售自己未來 5% 的收入,並把它代幣化,但這個模式失敗了。我們也試過做給加密審計員用的收入分成機制,有點像職業撲克玩家賣掉自己部分股份來降低波動性,結果也不行。
後來我們也嘗試過 fork FriendTech,做過「吸血攻擊」FriendTech,甚至去試水 meme 幣的玩法。這些專案一個接一個,但當時我們沒融到什麼錢,不像其他公司能拿到百萬美元的融資。我們只有幾個非常忠誠的天使投資人支持著。於是我們只能一遍遍試,過程非常艱難。你投入幾個月時間做一個產品,發布後推到社區,結果沒人理會。發個推文,大家看一眼就覺得「這啥玩意兒?沒興趣」,然後直接劃走,那種挫敗感真的很重。
直到第九次,我們才用 Pump 成功「撞上」市場。
回頭看很有意思,因為我們現在還留著一些舊項目的原型圖。如果你去對比,會發現 Pump 就像是我們所有失敗產品的「拼貼」。 NFT AMM 的介面設計和 Pump 現在的 UI 很像,內容創作者融資的邏輯也在 Pump 上延續。可以說 Pump 就是把過去的失敗「揉」在一起才誕生的。所以最大的收穫就是一次次失敗,直到碰上對的東西。我們現在做產品時也依舊保持這種心態。
這種思考方式就是不斷試驗。過去一年半里,我們嘗試了許多不同的方向。而說句實話,不是自誇,但如果你真正去看加密產業裡發生的事,會發現幾乎沒人真正做創新。
想想看,這些年加密產業裡真正有人做過什麼?除了再造一個 PerpDEX,或是再發一個換了點機制的穩定幣?而我們做過直播、做過聊天、做過社交功能,甚至開發了一款行動端應用,現在已經有幾十萬用戶在用。
誠然,這些功能在中心化交易所世界裡不算獨特,但你回過頭看整個加密產業——在我看來,到現在還沒有一家真正算得上成功的加密公司。例如 Coinbase,我真的不覺得它是一家好公司。 Brian Armstrong 到底做了什麼?本質上只是第一個把比特幣錢包產品化的人,結果就被時代推著走了。
很多人需要意識到一點,加密產業裡大部分所謂的創新,其實陳舊過時,缺乏真正的突破,沒能推動我們期待的未來。而我們做 Pump,就是要不斷冒大風險,去嘗試那些能推動市場佔有率擴展的東西──不僅是在加密產業內,也要走向產業之外。
再看加密圈的頭公司,我覺得 Tether 確實是一門了不起的生意。但其他公司呢?它們的上限也就是一、兩千億美元。放在全球尺度來看,這些公司其實都算是失敗的。
比較一下 Facebook/Meta,市值 2.5 兆美元,或是沙烏地阿美、特斯拉,這些公司是真正對全球產生了影響。而加密公司這十年來基本上沒做出什麼真正改變世界的事。依我看,大多數大型加密公司能長大,其實靠的是比特幣本身,而不是它們的產品。
如果 Coinbase 當年只是把融資的錢全買成比特幣,今天資產負債表上的現金可能不會比他們實際營運業務少多少。沒錯,你可以說他們讓比特幣更易獲取,算是推動了民主化,但事實是,很多加密企業只是“掛鉤指數”,靠大盤漲水漲船高。所以我們真正想做的,是跳出這個「加密矩陣」,去嘗試做一些沒人做過的事。
Delphi Digital:說到你們最近為實現這個願景推出的新動作,你們剛上線了串流媒體功能,準確地說是增強了創作者的費率機制。最顯著的變化是你們提高了初始綁定曲線和市值早期階段的費用比例。但這些新增費用並不是你們收走,而是全部給了創作者。
從交易者的角度來看,這 1% 的費用在代幣每隔幾分鐘就可能波動 10% 的環境裡,幾乎沒什麼影響,不會阻礙他們的操作。但對創作者來說,這是一筆相當可觀的收入。你們之前展示過一些例子,在新的費率機制下,創作者的收入可以比過去高出 10 到 20 倍。數據也很驚人,在新機制上線的第一天,就有 240 萬美元的費用直接分配給創作者。
所以這既有了漂亮的總量數據,也有了自下而上的故事:一些原本直播沒人看的小創作者,現在哪怕只有幾個人在看,也能賺到相當可觀的收入。我想聽聽你們對此的看法,以及未來的規劃。
Noah:我想先說一點,大家已經在創作者板塊看到了一些成果,這只是一個非常好的開始。但對於那些覺得 Pump 只是一個 meme 幣發行平台,或者只是專注於 meme 幣的人,我希望你們能退一步,真正看看這個產品到底被用來做什麼,以及是誰在使用它。
我特別想強調的一點是,Pump 的使用者群體很多都是年輕人。我的觀察是,加密世界其實分成了兩個市場群體,一類是 30 歲以上的人,他們已經透過比特幣、以太坊,或者 Polkadot 之類的項目賺到了一大筆錢;另一類是新一代用戶,大概 16 歲到 18-24 歲的群體,他們正在進入加密世界,而他們恰恰是推動 Pump 的主要力量推動。
我們從來不是想做一個「meme 幣平台」,這從一開始就不是目標。我們想做的是一個可以讓一切內容都能被交易的平台——短片、直播、YouTube 式的影片內容、推文等等。
設想一下,網路上的每一條內容都可以被投資、交易和分享。而我們發現 Pump 的核心特徵在於它本質上就是一個社交型產品。你在平台上發行一個代幣,或是談論一個代幣,這個代幣就會因為討論而上漲。同樣地,任何內容只要被人談論,就會把更多人吸引進來。最初我們以為創作者擁有自己的代幣就足夠了,但他們必須賣出代幣(例如賣出部分 YouTube 影片代幣)才能賺錢,這顯然不是理想的路徑。
在這個世界,特別是高速發展的科技創業領域,產品必須比競爭對手強 10 倍、甚至 100 倍,才能真正取勝。我們計劃挑戰那些大型社群媒體公司的方式就是,如果你在 TikTok、Instagram 上直播,即便你有 5000 個粉絲,每個月的收入可能也就 10 美元、20 美元、50 美元,這遠遠不夠生活。而在 Pump 上,我們從一開始就設定了機制,讓內容創作者的收入可以比傳統社群媒體高出 100 倍。除了代幣邏輯之外,最近推出的創作者費率機製完全超出了我的預期。
我覺得我們可能正在接近創作者賽道上的「逃逸速度 PMF 時刻」。就在昨晚,我在 Pump 介面上看到一個主播,只有 20 個觀眾,直播才開了 8 分鐘,是他第一次在 Pump 上開播,但已經賺了 300 美元的費用。這讓我非常震驚,但同時也在意料之中,因為這正是我們從一開始就設計出來的結果。
如果你去對比一下,一個在 Twitch 上第一次開播、只有 20 個觀眾的主播,一個月可能只能賺 50 美分或 1 美元。而在 Pump 上,同樣 20 位觀眾就能帶來 300 美元的收入。這意味著我們的產品在收益上直接就是 100 倍、300 倍、甚至 600 倍的提升。創作者在 TikTok、Instagram、Twitter 等平台上最在意的是什麼?當然他們關心受眾,但最核心的還是經濟誘因。我們要打造的世界是:創作者在 Pump 上不僅能賺錢,還能藉助網路效應觸達更大的受眾,進而吸引更多優質內容創作者加入。
這就是我們在這方向上的規劃。目前的新創作者費率機制只是早期版本,我們也會不斷迭代、最佳化,使它更適合大眾用戶。一旦完成這種調整,它將釋放出非常獨特的價值。現在我們已經上線了行動裝置應用,這會讓產品傳播得更快。同時,我們也做了內建私訊功能(DMS)──我還沒看過哪家加密公司會在產品介面裡直接加入私訊。
我們從一開始的思路就是如何在產品裡加入社交屬性?為什麼?因為如果你看 OKX、BInance、Bitget、Coinbase、MEXC、KuCoin,它們其實都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東西,UI 介面就是 2017 年 CZ 那套的換皮版本,產品上毫無差別,大家拼的只是行銷。
而真正要成功,必須走出一條完全不同的路。蘋果的口號是「Be different, not better(與眾不同,而不是更好)」。如果用戶來到平台的理由,不是因為某個網紅喊單、也不是因為廣告,而是因為朋友在這裡聊天,你關注的人在這裡創作內容,而且你還能和內容產生互動、賺錢,這就是一個全新的護城河。這才是我們真正要做的事。而我第一次看到 Pump 上的「直播畫面 + 即時價格曲線」連動時,就意識到這是一個全新的內容形態,我真心相信它會席捲全球。
所以回到你的問題,我們要做的其實是一個混合體,把 TikTok、Robinhood、Twitch 和 Pump.Fun 全部揉在一起,形成一個超級應用,讓 Z 世代的用戶能夠在這裡一邊交易,一邊創作和消費內容。
因為如果你去和我這一代的人聊聊,很多人,尤其是那些沒有被工作完全佔滿的人,花在 TikTok 上的時間真的特別多。很多人一天要刷上八小時 TikTok。我覺得光是這個數字就已經挺嚇人的了,甚至有點難以置信。但一旦你在這個基礎上再疊加一個金融層——也就是說,你不光是花八個小時看內容,還能把這些內容交易起來,甚至對每一個內容都進行金融化投資,那我覺得這會產生一些非常特別的東西。
Twitch 它本身都不是一家盈利的公司,這就很瘋狂了,這麼大的公司,放到全球範圍看,估值大概 480 億到 500 億美元之間,這是市場的估算,當然它被亞馬遜收購了。但如果你真的去深入看,本質上可能只是幫 AWS 拉帳單的一種方式罷了,真正的價值並沒有太多。
Kick 也是一樣,它根本不賺錢,本質上就是用來給 Stake 輸送資金的。所以當你真正去看世界的時候,你會發現其實挺畸形的,很多公司並沒有賺到多少錢。這也是為什麼我覺得 Pump 很酷,因為它真的賺錢,而且利潤率也非常高。
Delphi Digital:我覺得這點特別值得深入聊。例如在 ICO 熱潮的時候,很多人關注的點是,這些團隊手上有差不多二十億美元現金,然後他們就要盯上串流媒體產業了。但聽你這麼一說,反倒挺有意思的,因為你們的目標甚至不是 Twitch 或 Kick,對吧?它們本身就不是值得追逐的獲利公司。
讓我更好奇的是,你們好像並不是要去花很多錢簽下那些大主播,比如 Kai Cenat 或者 Aiden Ross 這種,花一大筆錢卻幾乎沒有投資回報。你們的重點反而在另一端——那些還沒什麼名氣的創作者和主播,讓他們現在有機會獲得觀眾、賺錢。你們是怎麼考慮串流媒體在你們策略中的角色的?比如說,在你們想要幹掉 Facebook、TikTok、Twitch 這些大平台的目標裡,它處在怎樣的位置?還有你們現在代幣已經上線了,接下來近期最重要的戰略重點會是什麼?
Noah:首先我想強調一點最好的產品永遠會勝出。比方說 Airbnb 的故事,Brian Chesky 創辦了 Airbnb,但大約在 2007 年逐步擴展到歐洲。但那時候,歐洲有三兄弟(我記不清名字了),他們做了一個 Airbnb 的「複製版」,結果在歐洲的市佔率甚至比 Airbnb 還大。於是 Chesky 開始慌了,打電話給朋友們商量要不要把對方收購?要不要採取一些措施?據說他還打電話給 Mark Zuckerberg,對方的建議是別管這些,不用去買他們,最好的產品總是會贏。
我覺得這就是規律。如果你的產品明顯優於競爭對手,用戶最終會轉向你。所以我認為首要的事情,就是把 Pump 打造成一個「產品驅動」的公司。我們必須極度關注使用者在做什麼,不斷收集回饋,和使用者交流,理解他們的痛點和關切,然後針對這些回饋快速迭代。這樣,才能讓直播這部分業務真正獨立跑通。
關於大主播這塊,我們當然也在考慮,但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其實我們最近花了大約 50 萬美元採購了一批「主播入門套件」。裡麵包括攝影機、顯示器、鍵盤滑鼠等設備,用來幫助新人開始直播。如果你們聯絡我們,透過篩選,我們就會把這些套件寄給你們。因為我們不想花大錢去僱用現成的大主播來製造內容——真正關鍵的是產品能否獲得 PMF。
回頭看看史上最成功的產品,Netflix、Amazon、甚至 Twitch,它們並不是靠廣告砸出來的,而是靠口碑傳播──朋友告訴朋友。所以我們現在的精力就是要扶持第一批內容創作者,給他們工具和機會,讓他們能夠自己產出內容。這樣才能把最初的使用者群體真正建立起來。
我們現在的邏輯是如果有主播在 Pump 上能賺到比別的平台多得多的錢,那第一步,他們就會被吸引過來,在這裡開始創作內容。然後這些創作者本身在 Instagram、Twitter 或其他社交平台上已經有粉絲,或者有朋友,他們自然會把這些人帶到 Pump 上,讓他們也來這裡消費內容,這時候網絡效應就開始啟動了。無論是小主播還是大主播,其實都無所謂,只要他們發現產品更好,就會慢慢把人帶過來,規模就會逐漸擴散。
對 Pump 來說,目標很明確,當越來越多人累積粉絲、創作更多內容時,邏輯始終是一樣的——內容越多,就會產生更多代幣;代幣越多,就會有更多交易量,因為市場上會出現更多高品質的代幣。這樣一來,這些主播不僅能帶來新的主播和創作者,還能帶來一群全新的受眾群體──這是其他加密公司一直沒能觸達的。比方說,我從來沒看過有人會因為 Coinbase 而去看 Kai Cenat 的直播。
還有一點,使用者在金融類 App 上的停留時間其實很短。例如在 Bybit 上,你可能會看看部位,隨便翻一翻,但平均長度並不長,所以很難實現真正的變現。相較之下,在 Facebook 或 Instagram 上,人們每天是按小時刷的。可是你在 Coinbase 上可能就是打開看一眼。
所以我們真正的重點還是 PMF,先讓主播們進來,然後去帶動更多內容創作者,形成不斷增長的循環。即使只有 10% 或 5% 的觀眾最終轉化成交易者,也會推動整個市場擴大。而且這些人很多之前可能根本不知道加密貨幣是什麼,但他們因為內容而進來,用了產品,結果發現很好用,慢慢就留下來了。
Delphi Digital:我覺得你們特別強調內容這一點很有意思。在 Delphi 內部這其實是個常被討論的話題。例如我們有不少同事很看好 Zora,他們的目標和你們差不多,但方式幾乎完全相反。 Zora 是從內容出發,再把代幣附加到內容上;而你們是先有代幣,再圍繞它去催生內容。
所以我挺好奇你是怎麼看待你們自己的模式和 Zora 的模式的。就我個人來說,時間越久,我越覺得這個想法有道理。因為現在我們其實很容易就能控制自己的飲食,例如吃什麼、怎麼搭配都行,但「資訊飲食」卻是最難控制的。當我刷 Twitter 時間軸時,如果能刷到一兩條有價值的內容,就得忍受幾百條無聊的貼文和垃圾訊息。我覺得像 Pump 或 Zora 這樣的東西,反而可能幫助篩選出更有價值、對我更相關的內容。
Noah:對,因為金錢最終會指向真正有價值的東西,不管它是因為足夠“爆款”,還是因為信息本身的價值。我自己其實已經把手機上所有社群媒體都刪掉了,因為我真的不喜歡這些東西。它們會把你的精力都吸乾。那些無止盡刷屏的人,在我看來是最糟糕的狀態。如果真的要這麼做,不如讓它至少能帶來一些經濟回報,而不是純粹浪費生命。
至於 Zora,我覺得他們團隊很棒,他們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也在探索一個不同的細分領域,我不認為我們之間是競爭關係。但我一直強調的一點是你必須專注於當下的用戶,而不是未來的用戶。我們在產品開發過程中也曾經犯過類似錯誤。 Pump 最初上線時,我們一開始就想直接衝擊社群媒體層面,但跳過了許多必要的環節。現在我們在策略上已經做了調整,更多是聚焦現有用戶,再逐步把他們帶入下一階段。
如果你去看世界上最成功的產品,像是 Instagram、WhatsApp、Signal,甚至 Google,其實從誕生到現在並沒有太大變化。 WhatsApp 從十多年前到現在,幾乎是完全相同的產品,只有一些非常細小的改動。但就是這些細小改動,讓它突破了用戶的「逃逸速度」,從一千萬到一億,再到十億。例如支持多語言、群組聊天人數上限擴展到上千人,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更新,卻能讓產品一路飛躍。
所以我們對 Pump 的想法也是一樣,服務好現有用戶,然後不斷做小而精準的改進。例如我們今天剛推出的「創作者獎勵」,就讓平台的直播數量瞬間提升了五倍。因為這種微小的優化,立刻產生了巨大的效果。
很多人會仰望 Instagram,覺得自己很厲害。但其實他們大部分是在複製,複製 Snapchat 的故事功能,複製它的私信,再複製 TikTok 的短影片。看似拼湊湊,但底層產品架構從來沒變過,只有小幅更新。歸根究底,這才是最好的路徑。對我們來說也是一樣,微小的改動,就能帶來巨大的連鎖反應。
Twitch 現在大概估值 500 億美元,他們在任意時間點的同時在線觀眾大約在 7 萬到 9 萬之間,這是我過去四個月看到的數據。而 Pump 的直播峰值,即使到現在,我們也能做到他們用戶基數的 3% 到 5%。如果你隨便做個「餐巾紙算術」,再把估值和成長潛力結合起來看,這就會變得非常有趣了。
不過話說回來,我還是堅持「產品優先」的想法。你要不斷迭代、慢慢成長,而不是企圖一步跨越。你要讓使用者和觀眾隨著產品一起成長,而不是反過來。
Delphi Digital:我挺好奇那些遷移過來的主播,他們的行為模式是什麼?你們預期他們會怎麼做?比如說,他們是只發行一個代幣,把它做成一個有吸引力的東西?還是會做一些不同主題的嘗試?
Noah:我打斷一下,這點很重要,我們不會去強行規定使用者行為。就好比 Elon 如果真的收購了 Twitch,他也不會要求大家必鬚髮關於選舉的內容,或者必須上傳什麼電纜之類的視頻,對吧?
社群平台的美妙之處就在於,你要讓創作者有完全的自由選擇。它更像一個沙盒,大家可以自由發揮,自己創造、自己創新。這才是最神奇的地方,因為沒有人知道它最終會發展成什麼樣子。這很像 YouTube 早期的故事,它自帶一種魔力。而 Pump 本身也有類似的特質,例如我還記得有個用戶用紙托著下巴跑過來,這種完全獨特的內容在別的平台上不存在,卻能催生出一個全新的細分領域和使用場景。
所以我們的邏輯就是,把「沙盒」搭好,讓它自己成長。然後我們再觀察有人這樣用,有人那樣用,他們需要什麼,我們就投入更多資源去支持他們的目標。
舉個例子,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我們之所以做直播功能,是因為我們特別關注使用者。當時我們發現用戶會在 Telegram 的語音頻道裡一起看開發者的直播。那為什麼不把這種場景直接整合進產品裡呢?這樣就能在平台內部增強社群連結。
再想想,加密產業裡每個人都在用的 App 是什麼? Telegram。它的使用頻率甚至比 Binance 還高。那如果我們能基於 Telegram 的習慣,找到有效的變現方式,就能把交易和社交網絡結合起來。
這點對你們這些 VC 或 LP 來說,應該也很有共鳴吧?你們無論談大單,其實都是在 Telegram 上溝通的,對吧? Twitter 更像是一個「公共廣場」,大家在上面說說話、互相碰撞;但真正的朋友、合作夥伴、業務關係,全都在 Telegram 上。所以,如果能為加密使用者在 Telegram 上建立更原生的體驗,會非常令人興奮。
像現在 Telegram 上的機器人,大多很粗糙,也不好用。但如果我們能打造一些真正為交易員、為加密用戶量身定制的功能呢?例如一個專門的應用,幫助 VC 投資更大的項目,或是更方便參與小幣種、Pump 的投資,把這種社交體驗和交易體驗結合起來,那就會很有意思。
Noah:另外,我還想順便聊一下 Pump.Fun 的 ICO,很多人會問為什麼 Pump 要和這麼多不同的合作方一起做?為什麼會有某些大機構參與?這些背後其實都有完整的考量和流程…
現在我們想做的就是打造一個能真正「去壟斷化」的發行平台,打破目前市場上的單一格局。現在如果你要發幣,選擇的路徑有限,大部分都依賴那些大型的代幣發行平台。但我們未來一定會在這方面投入更多精力,去搭建一個平台,讓你能在 10 個不同場所同時發幣或者做 ICO,整個過程就像一鍵下放權限一樣,極度簡單易用。這樣我們就能在這一塊和 Coinbase 這樣的巨頭競爭,這點我覺得很有趣。
我可能有點離題,但說到 Pump 的發展方向,如果你看現在的產品形態,會發現只要用戶已經在我們的界面上,他們在這裡活躍,我們就能產生巨額收入,並且積累大量資金來支持各種實驗,這才是令人興奮的地方。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Pump.Fun 已經把超過 16 億美元的 Solana 鎖進了 LP 池子裡,這些資金是永遠無法提取的,因為它們都打進了主網的銷毀地址。也就是說,即便 Pump 上所有代幣都歸零了(當然不可能發生),依然會有大約 15 億美元的 Solana 永久鎖定在這些池子裡。這顯然對 Solana 的價格有不小的支撐作用。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事實。而且,如果你再看 Pump 上這些代幣的交易量,不管是小市值代幣還是已經「畢業」到更大平台的大市值代幣,日交易量基本上在 7 億到 10 億美元之間。
再把視角放到穩定幣市場。 USDT、USDC 的每日交易量當然非常大,是真正被廣泛使用的基礎貨幣。但往下看,例如 DAI,我甚至不覺得它算得上穩定幣,因為沒有交易量,本質上是一個槓桿產品。
所以理論上,如果我們未來去做自己的穩定幣——這可能還需要至少一年的時間——那它完全可能直接進入全球交易量排名前三的穩定幣行列。因為交易量意味著使用,而使用就意味著成長。當你擁有一個被數十萬、數百萬用戶同時使用的生態,就可以在這個基礎上建立一系列新的產品,而這些產品往往會表現得非常出色。
說實話,我自己還很年輕,團隊裡其他人也一樣,才 21 歲。那我未來二十年還能做什麼呢?我們的平台確實已經賺了不少錢,但更重要的問題是接下來二十年我要創造什麼?我覺得我們的計劃是要去打造一個能夠在長期、在全球範圍內產生影響的東西,這才是我們公司真正想要去優化和追求的方向。
Delphi Digital:外界有很多傳言,說你們可能要做自己的 L1 之類的。我比較好奇的是你們提到穩定幣,雖然這不是現在立刻的核心目標,但它可以作為一個未來能在平台之上拓展的方向或是新產品。那我想知道,你們團隊還有哪些認真思考的想法?能分享一些你覺得可以跟市場溝通的思路嗎?當然我知道外面有很多抄襲者,所以你可能會有所保留。
Noah:當然可以分享。我覺得我們在這方面可能說得有點直白,但整體願景就是──Pump 要成為加密世界裡最有趣的地方。同時我們也想要基本上接管整個世界,這就是計畫。所以你們剛才提到的一切,不管是討論還是猜測,確實都在我們考慮範圍內,有的甚至已經在開發中了。
我們的目標就是把這個東西徹底做大,把加密領域乃至更廣範圍內的所有產品都吞下去。吸收、收購、碾壓——全部拿下。這才是這個產品長期的計畫。
Delphi Digital:大家另一個重點是,你們帳面上還有一筆相當可觀的資金。具體打算花在哪些方向?例如之前你們提到要投入創作者,甚至還設立過一個小基金,專門回購一些代幣,可能是為了激勵用戶、推動活動之類的。我也想知道,你們在併購方面的考量是什麼?更偏向收購哪一類公司、哪個領域,而不是自己從零去建構?
Noah:沒錯。我覺得最關鍵的問題是──有錢當然很好,很多公司也確實有大筆資金。但花錢容易,把錢花得有效才是最難的。而真正能夠長期勝出的公司,是那些能做到「錢生錢」的公司。
聽起來可能有點傻,但這就是最基本的問題。比如說,你花 100 美元做激勵活動,如果能帶來 120 美元的收入,那才是真正有效的投入。這也是最難落到細節去執行的部分,需要一步一步來。
別忘了,現在我們要對標的平台和對手是 Binance、Coinbase、Hyperliquid、USDT 這樣的巨頭。他們手上不是 20 億,而是 1000 億、2000 億美元,隨時可以用來把你從地圖上抹去。所以現金對我們來說,本質上就是一種策略資源,必須用來穩固我們的地位,然後逐步擴大影響力。
我覺得實現這個目標有很多種方式。比如說透過收購,不一定要是特別大的項目,而是那些你覺得收購後能對業務產生實質影響的產品。
或者你也可以走類似 Facebook 的路線,手裡有大筆現金,雖然 Facebook 當時的主營業務並沒有賺很多錢,但它靠著 IPO 融到的資金,看到了 WhatsApp 的崛起,看到了 Instagram 的潛力,於是願意出高價收購。結果就是抓住了下一波消費浪潮,把更多用戶轉化到自己的生態裡,推動產品持續成長。
所以我們一直在尋找那種「小而關鍵」的東西,它可能會帶來巨大影響,甚至可能是一個獨立產品,但最終能納入我們更大的產品家族。同時,我們也不斷嘗試,例如花錢做各種激勵措施,直播激勵、專業交易激勵,幾乎你能想到的都試過。
但關鍵是要做細緻的 AB 測試,而且這個規模往往是幾百萬美元等級的 AB 測試,去驗證哪些真的有效,哪些沒效果。然後一旦找到熱點或潛在的解決方案,就投入大量資本,把它放大成指數級成長。這就是我們背後的完整邏輯。
但再次強調,最重要的 takeaway 是資本是一種武器,你必須聰明地使用它。盲目花錢不等於成長,聰明花錢才是關鍵。只有這樣,你才能真正衝擊 5,000 億甚至 1 兆美元的市值目標。
Delphi Digital:過去兩三個月裡,每週你們應該都有投資者來找你們吧?你們內部有沒有認真考慮過這種事?
Noah:確實有考慮過。我現在不想說太多,但可以確認這件事確實在討論範圍之內,這是最簡單的說法。
Delphi Digital:太好了。那回購這個話題,你們在過去 30 天大概做了 5000 萬美元的回購,主要是因為從最初 ICO 的分配比例,後來調整為幾乎把每日收入的 100% 都用來回購代幣。之前市場傳聞是你們會承諾拿出 25% 的收入用於回購,但幾個月後又改了,現在更像是 Hyperliquid 的模式,他們大概是 97%。那未來你們會怎麼安排回購策略,有沒有可以分享的計畫?
Noah:目前總的 Pump 回購金額大約是 7,100 萬美元,到現在為止大概回購了超過 5.3% 的流通量。最開始平台是按照 25% 的收入比例來回購的,如果我沒記錯的話。最近則變成了幾乎 100% 的收入都拿來回購。
我覺得看這一輪週期的成功案例,就能推測加密公司未來的發展表現。例如 Hyperliquid,它透過接近 100% 的營收回購,讓代幣估值衝到了 400 億到 500 億美元區間。
再例如 Binance 早期剛起步的時候,它也是拿出 50% 的收入直接用來銷毀 BNB,具體機制我記不清了。對我們 Pump 團隊來說,我們會去學習這些產業裡最成功的平台,它們的策略已經被驗證有效,我們也知道哪些行得通、哪些不行。
在我們早期找投資人的時候,我嘗試過很多次想要接觸 Marc Andreessen。透過不同的朋友、私訊,甚至找各種天使投資人牽線,就是想要跟他對話,或是找 a16z 裡面的 Andrew Horowitz 他們。當時我們覺得他們是「聖杯級」的投資人,認為只要拿到他們的錢,就能對我們產生決定性幫助。但事實證明,這完全是個錯誤的想法。
順便也給所有創業者一個建議,錢就是錢,除了極少數非常獨特的投資人之外,VC 的品牌幾乎不會對你的業務結果產生任何影響。如果你只是因為某個 VC 的名氣,或是想要給自己貼個牌子去追求他們,那完全沒必要,忽略掉就好。這是我學到的第一個經驗。我們當時試著去接觸,結果他們直接拒絕,不願意和我們談,理由就是「你們是做 meme 幣的」。
但這點也挺有趣的。一方面,很多傳統 VC,老一輩的投資人,他們根本不懂年輕人在做什麼。你要是問那些五六十歲、三四十歲的人:「你的孩子在幹嘛?我的姪子在幹嘛?我的實習生在幹嘛?」他們其實根本搞不懂。但如果你真的去辦公室問這些年輕人,你們平常會在加密領域做什麼?至少有一半的人會告訴你,他們在炒 meme 幣。
所以我覺得是時候換個視角了:這可能已經不是單純的「meme 幣現象」,而是更大的文化轉向。
我們當時去找 Andreessen,他們拒絕了,不感興趣,理由就是「meme 幣沒價值」。但諷刺的是,你再看看一些所謂的熱門項目,像是 Story Protocol——在我看來,這簡直是我見過的最大騙局。我真的目瞪口呆,完全沒辦法相信。
但就是這樣一個東西,現在卻被包裝成「最受追捧的項目」,有一大堆所謂的頂級投資人站台,什麼 a16z、Horowitz 之類的,結果完全就是光天化日之下的「搶錢」。
我真的、非常強烈地厭惡加密產業裡這一點,有些人做出產品,卻假裝它們是什麼顛覆性的東西,假裝能改變世界,假裝能吸引上百萬用戶,結果根本沒人用。
其實就是幾個有錢人湊在一起,把錢砸進去,把代幣炒高,過程中可能伴隨著市場操縱、欺詐等各種惡劣行為,然後再系統性地把錢從散戶手裡榨出來,從那些想進場的普通人、年輕人手裡收割。
這正好說明了為什麼 Pump 會成功。為什麼人們願意用 Pump?為什麼大家願意拿著有趣的圖片代幣去交易?就是因為他們對其他一切都已經徹底失望了──那些東西簡直就是垃圾。
這種情況讓我很震驚。因為在 Pump 上買任何一個幣,你不會被欺騙,你知道它是什麼,就是一個幣,純粹是圖個樂。而不像某些項目,打著「星際互通」之類的瘋狂概念,其實就是赤裸裸的騙局。可怕的是,人們還會被這些光鮮亮麗的敘事吸引,例如「互通性」「零知識證明」。但你認識誰真正用過 ZKSync 嗎?對我來說,這實在太可怕了。
這種騙局在業界已經持續好多年了。他們打著要「改變世界」的口號,忽悠社群成員和投資人去買這些代幣,結果呢?根本沒有一個真實的使用者在使用他們的產品。那你能怪人們去交易 Pump 上的代幣嗎?本質上,他們買 ZKSync 和買一個 Pump 幣,其實是一樣的。
而且事實是,如果這些 Pump 幣夠大、項目夠賺錢,他們同樣可以做出產品,和所謂的基礎設施項目沒什麼本質區別。所謂的「我們一起相信這個會登月」,和「我們一起相信這個會創造一個新的互通鏈」,本質上都是圈錢的口號。差別只是後者會附帶一堆奇怪的鎖倉條款、陰暗複雜的金融工程,從零售用戶手中把錢轉到 VC 的口袋裡。
然後你就看到那些大機構投資人跑出來,滿口都是“金融的未來”,結果他們真正做的事情只是靠收割去買豪宅,把負擔甩給了真正推動這個行業的年輕人——在我看來,真正創造有趣東西的是 20 到 30 歲的這一代。
我覺得如果我們退一步來看——抱歉我又有點離題了——但如果從全球角度看,其實過去二十年裡並沒有什麼真正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創新出現。
上一次真正改變一代人的產品,大概是 Facebook 那類的東西,它確實產生了全球性的影響。當然,TikTok、比特幣也算是很大的突破,還有 ChatGPT,你也可以說很厲害。但歸根結底,它可能只是一個更好的谷歌。好吧,確實比這更先進一些,但它到底在多大程度上真正改變了我們的生活?
這是我覺得第一個值得追問的問題,世界其實也沒有那麼多改變。你如果仔細看,就會發現這其實挺嚇人的。接下來再問,年輕的創業家和人才都在哪裡?要嘛就是在做各種 AI 包裝類的應用(所謂的 ChatGPT 套殼),要嘛就是在加密領域。
這也是為什麼我最終走進加密領域的原因之一——因為我認識的那些 25 歲以下、甚至 22 歲以下的年輕人,那些我相信未來會改變世界的人,要么在做加密,要么在做 AI。而我幾乎可以肯定,AI 很大程度上是被炒作的。正因如此,加密更讓我覺得真實。
這也改變了我看世界的方式。你回頭去看當年的矽谷,像伊隆馬斯克、彼得蒂爾,還有一批矽谷創業者,他們二十年前在幹嘛?其實和我們今天做的事情一樣。他們當年在炒股票,在炒網路泡沫裡的概念股,不斷在講故事、拉盤,就像今天的「發幣」。但你把時間軸拉長 25 年、30 年,這些人做的公司卻成了真正改變世界、取得巨大成功的企業。
還有一點我想補充,我見過的一些最成功、最有錢的人,他們花大量時間和年輕人待在一起。這不是怪異的事,而是他們知道未來的人才在哪裡。如果你想知道未來 20、30 年世界會往哪裡走,你必須去看看現在年輕人都在做什麼,這才是真正的「Alpha」。
Delphi Digital:沒錯,我完全認同,這裡面確實有很多值得展開的點。過去兩三年,我跟一些「圈外」的朋友聊天時,越來越清楚地感受到這一點。即使我告訴他們:「只要長期持有一籃子比特幣、以太坊、Solana 這些頭部資產,長期來看一定會漲」,他們給我的反饋往往是:「可是比特幣已經錯過了一百倍的漲幅啊。」——即便他們也相信比特幣的長期價值。
Noah:人們總是想著「再翻十倍」,可你怎麼可能撐得住一個十倍?這是不可能的,對吧?我覺得每一代人都會創造出一個全新的市場,一個全新的金融舞台。比如說,你們可能比我年長十來歲,在加密領域做得很成功。但當初你們為什麼進入加密,而不是留在傳統金融?因為上一代「嬰兒潮」人群已經靠炒作蘋果股票之類的資產賺得盆滿缽滿了。等他們把這些資產的市值炒到一個非洲國家那麼大時,那你還能怎麼辦?你只能去尋找下一層新的東西。於是,比特幣、以太坊、Polkadot、Cardano 等等被推高,這讓 25~35 歲的人在幾年前就發了財。
可現在,當這些資產都在極高的估值水準交易時,你又得創造一些新的東西,讓年輕人也能有機會「上車」。回顧歷史,這個規律從未改變。在 1980 年代,投射是「造富」的舞台;後來輪到互聯網,所有人都湧向那裡,造就了那個時代的巨頭;再後來就是加密,如今則是 AI。
一切其實就是「換皮」,今天你看到的,跟 20 年前的循環沒有本質區別。仔細想想,這挺嚇人的,因為這反映了人性的本質──一再重複同樣的模式。炒作我的 AI 股票和當年炒作 pets.com,有什麼不同?本質上都是同樣的垃圾,只不過換了個時代的外衣。
Delphi Digital:有趣的是,你知道我們最初做 Delphi 時是一個基本面研究機構,所以我對 meme 確實上手很晚,中間還走了不少彎路。後來我們的一個好朋友、Delphi 的 Anson,算是第一個把這套邏輯完整講清楚的人。他的觀點是,老一輩買彩票,中獎機率是百萬分之一,但彩券卻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產業之一。同時,Z 世代玩的是「meme 幣彩券」。不同的是,他們透過融入文化、刷 TikTok、捕捉潮流,可以把勝率從百萬分之一提高到千分之一。這就是 meme 幣的本質——一種更貼近文化的「彩票」。
Noah:對,而且加密裡的賠率要比世界上其他地方好得多,這不是空話,而是有原因的。因為越來越多人湧進來,這個行業自然吸引了他們。說到底,這幾乎是世界上為數不多你還能靠自己拼出來的地方。
在其他行業,一切都被高度固化了。例如我有些同年紀的高中同學,現在在投行工作,但他們的生活就像奴隸一樣,要撐到 40 歲還在為股東價值打工。這很糟糕。
而加密之所以吸引人,表面上是去中心化的敘事,但我認為更深層的原因是:、它給了你一個機會,讓你為自己創造一些不同的東西,真正做出獨特的價值。當然,大家可以把加密貼上各種「新標籤」,像是「去中心化金融」等,但我覺得那大多是噪音。真正重要的是加密抓住了年輕一代的心。而這才是關鍵。因為現實就是──未來 20、30 年的世界,終究是由年輕一代去建構的。
Delphi Digital:現在還有一個棘手的問題,就是社群媒體不斷強化一種觀念,你沒有其他出路,唯一的辦法就是去「賭博」才能翻身。這種敘事讓人覺得這就是唯一的路徑。回到接下來幾個月的規劃,直播將會是你們的一大重點嗎?
當人們第一次看到你們直播功能的雛形時,很多人立刻聯想到了一集《黑鏡》,裡面的人透過直播做各種極端的事來賺錢,比如拔掉自己的指甲。雖然你們的機制和那完全不一樣,但這就是我最初想問的問題。並不是說你們會控制什麼,而是你們會觀察哪些內容受到歡迎,然後去支持這些想法。所以我很好奇,你們怎麼看接下來幾個月的發展?
Noah:首先我想請所有在聽的人先拿出手機,下載 Pump 的行動裝置應用,這是我希望你們做的第一件事。因為我們未來的所有重點,都會是「行動優先」。為什麼要聚焦移動?原因很簡單,每個人口袋裡都有一部手機。
如果我喜歡 TikTok,或是喜歡別的應用,那麼在手機端分享起來會比桌面端簡單得多。像一些純桌面端的應用,像是 Polymarket,傳播起來就更難。但如果是行動端,就能更容易實現病毒式傳播。而我說的「病毒式」,不是 200 萬用戶,不是 500 萬用戶,而是十億級用戶。
軟體的好處就是即使很小的改動,例如讓分享率提升 5%,都可能帶來數以億計用戶的變化。所以我們會堅定地走移動優先路線,讓產品更容易出圈。同時也要和社群媒體結合起來,讓每一次互動、每一個貼文、每一筆交易都能被更多人看到,從而放大影響。
另一個有趣的點是,Pump 的收入已經相對穩定,用戶留存也很強,這一點讓我很有信心。現在的問題是如何擴大市場?我們如何把它從「每天賺 200 萬美元」的業務,變成「每天賺 2 億美元」的業務?答案就是找到能更快驅動成長的東西。
Delphi Digital:我還挺好奇的。我們在 Crypto Twitter 上看到很多回饋,特別是在你們代幣上線前後,大家覺得溝通不夠。但最近我們也注意到你們有了明顯的轉變──埋頭做事的同時,也開始主動溝通。例如你願意來上這個播客,還想去上別的節目,這本身就是重要的一步。
那我想知道,對代幣持有者以及更廣泛的加密用戶來說,他們可以從 Pump 和你們團隊期待些什麼?不論是短期的,還是到今年底前的規劃?
Noah:好吧,說句實話,整個「Long」的情況本來可以處理得好得多,那確實是我們的失誤。但我們也從中吸取了教訓,這也是我為什麼會來做這檔播客的原因之一——我們正在大幅調整我們的溝通策略,這一點非常重要。
我的 Twitter 私訊是打開的,Alon 的 Twitter 私訊也同樣開放。如果你對我們未來的計畫有疑問,完全可以直接來找我們。我保證會抽空和你聊,無論你是有想法還是有解決方案,直接私訊我,我會解釋我們的思路和方向。我覺得這是我們的責任。你去看那些大公司,像是 Robinhood,他們很大一部分工作就是不斷把願景傳遞給全世界,而我們現在也需要做的就是這一點。
即使是現在,我也希望聽到這期播客的人能感受到一些不同的視角,看看我和 Alon 在思考上可能有什麼差別。我們的方向是一致的,只是表達方式不同。歸根到底,這就是更坦誠的溝通。另外,我不確定之前有沒有提過,但這其實是一個兩部分的播客系列,這是第一部分,主要聊加密相關的未來;接下來還會有第二部分,重點放在如何真正走向主流。
「原文連結」
歡迎加入律動 BlockBeats 官方社群:
Telegram 訂閱群:https://t.me/theblockbeats
Telegram 交流群:https://t.me/BlockBeats_App
Twitter 官方帳號:https://twitter.com/BlockBeatsA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