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er-langage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
Tiếng Việt
한국어
日本語
ภาษาไทย
Türkçe
掃碼下載APP

美SEC開始對加密財庫公司下手,DAT敘事還繼續嗎?

2025-09-26 13:33
閱讀本文需 11 分鐘
DAT按下煞車鍵,投資人需要注意什麼?

9 月 24 日,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與金融業監理局(Finra)共同宣布,將對 200 餘家曾宣布加密財庫計畫的上市公司展開調查,理由是這些公司在發布相關消息前夕普遍出現了「異常股價波動」。


自 MicroStrategy 率先將比特幣納入資產負債表以來,「加密財庫」(Crypto Treasury)成為美股市場一項轟動性的「金融煉金術」—Bitmine、SharpLink 等新貴股價曾因類似操作暴漲數十倍。根據 Architect Partners 發布的數據,2025 年以來已有 212 家新公司 宣布將籌集約 1,020 億美元 用於購買 BTC、ETH 等主流加密資產。


然而,這場資本狂歡在推高價格的同時,也引發了廣泛質疑。 MSTR 的 mNAV(市值與帳面資產淨值之比)一個月內從 1.6 跌至 1.2,而前二十家加密財庫公司的 mNAV 更有三分之二低於 1。有關資產泡沫、內線交易等質疑聲層出不窮,當下這一新型資產配置潮流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監管挑戰。



加密財庫公司的飛輪是如何運作的


財庫公司的融資飛輪建立在 mNAV機制上,其本質是一種反身性的飛輪邏輯,讓財庫公司在牛市裡擁有看似「無限子彈」的能力。 mNAV 指的是市場淨資產價值比,計算方式是企業市值(P)相對於其每股淨資產(NAV)的倍數。在財庫策略公司脈絡下,NAV 則指的是其所持有的數位資產價值。


當股價 P 高於每股淨資產 NAV(即 mNAV > 1)時,公司就能持續募資,把募集資金再投入數位資產。每次增發買入都會推高每股持股和帳面價值,進一步強化市場對公司敘事的信心,推動股價走高。於是,一個閉環的正回饋飛輪開始轉動:mNAV 上行 → 增發融資 → 買進數位資產 → 每股持股增厚 → 市場信心增強 → 股價再升。正是憑藉著這種機制,MicroStrategy 能夠在過去幾年中能夠持續融資買入比特幣而不嚴重稀釋股份。


一旦股價和流動性被推到夠高,公司就能解鎖一整套機構資金的入場機制:可以發行債務、可轉債、優先股等融資工具,把市場上的敘事變現為帳面上的資產,再反過來推高股價,形成飛輪。這場遊戲的本質,是股價、故事與資本結構之間的複雜共振。


然而,mNAV 是一把雙面刃。溢價可以代表市場的高度信任,也可能只是投機炒作。一旦 mNAV 收斂到 1 或跌破 1,市場從「增厚邏輯」切換為「稀釋邏輯」。如果此時代幣本身價格下跌,飛輪就會從正向轉動轉為負回饋循環,造成市值和信心的雙殺。此外,財庫策略公司的融資也建立在 mNAV 的溢價飛輪上,當 mNAV 長期處於折價狀態,增發空間將被封鎖,本就處於業務停滯或瀕臨退市的中小盤殼公司的業務將被全部推翻,建立的飛輪效應也將瞬間崩塌。理論上,當 mNAV < 1 時,公司更合理的選擇是賣出持倉回購股票,以恢復平衡,但也不應以偏概全,折價公司也可能代表價值被低估。


在 2022 年熊市裡,即便 MicroStrategy 的 mNAV 一度跌破 1,公司也沒有選擇賣幣回購,而是透過債務重組堅持保留所有比特幣。這種「死守」的邏輯來自於 Saylor 對 BTC 的信仰願景,將其視為「永遠不會賣出」的核心抵押資產。但這種路徑並非所有財庫公司都能複製。大多數山寨幣財庫股本身缺乏穩定的主要業務,轉型為「買幣公司」只是生存手段,並沒有信仰加持。一旦市場環境惡化,它們更有可能為了停損或兌現利潤而拋售,從而引發踩踏。


相關閱讀:《首次賣幣、退市,幣股不再是加密貨幣貔貅


內幕交易



這種「訊息未發、股價先行」的現象並非孤例。 MEI Pharma 在 7 月 18 日宣布啟動 1 億美元萊特幣財庫策略,但在消息發布前連續四天上漲,股價從 2.7 美元漲至 4.4 美元,接近翻倍。該公司並未提交重大更新,也未公開新聞稿,其發言人則拒絕對此置評。



類似情況也出現在 Mill City Ventures、Kindly MD、Empery Digital、Fundamental Global 與 180 Life Sciences Corp 等公司中,均在發布不同財庫計畫前出現不同的交易量。是否有資訊外洩與提前交易,已引起監管層警覺。


DAT 敘事會就此崩潰嗎


「Solana 微策略」Upexi 的顧問 Arthur Hayes 指出,加密財庫已成為傳統公司金融圈的新敘事。他認為,這一趨勢將在多個主流資產賽道中持續演進。不過,我們必須清楚看到:每條鏈上,最終能跑出來的贏家最多只有一兩家。


同時,頭部效應正在加速形成。儘管 2025 年已有超過 200 家公司宣布加密財庫策略,涵蓋 BTC、ETH、SOL、BNB、TRX 等多條鏈,但資金與估值正在迅速向極少數公司與資產集中——BTC 財庫與 ETH 財庫佔據了 DAT 公司的大半壁江山。在每個資產類別中,也只有一到兩家公司可以真正跑出來,BTC 賽道是 MicroStrategy,ETH 賽道是 Bitmine,SOL 賽道或許是 Upexi,其餘項目難以構成規模競爭。



正如 Michael Saylor 所驗證的那樣,市場上存在大量想要獲得比特幣風險敞口的機構資金管理人,他們不能直接買 BTC,也無法持有持有 MSTR ETF——但他們可以購買 MSTR 的股票。如果你能把一家持有加密資產的公司包裝進他們的「合規籃子」,這些資金就願意以 $2、$3、甚至 $10 的價格去買賬面上僅值 $1 的資產。這不是非理性,這是製度套利。


在周期後半段,市場仍會湧現更新的發行人,並訴諸更激進的公司金融工具來追求更高股價彈性。價格下行時,這些做法就會反噬作用。 Arthur Hayes 判斷,本輪週期會出現類似 FTX 暴雷的大型 DAT 事故。屆時,這些公司會翻車,其股票或債券可能出現巨幅折價,造成市場大幅動盪。


監管層也注意到了這個結構性風險。 9 月初,納斯達克就提出增強 DAT 公司的審查;今天,SEC 與 FINRA 又聯合啟動對其內部交易的調查。監管層的這些做法意在壓縮內幕空間、提高發行門檻與融資難度,進而降低新晉 DAT 公司的操縱空間。對市場而言,這意味著「偽龍頭」將被加速出清,而真正的龍頭公司仍將藉著敘事生存甚至壯大。


總結


加密財庫的敘事仍在,但門檻提高、監管加嚴、泡沫出清將同步進行。對投資人而言,既要看清金融結構背後的邏輯與套利路徑,也需時時警惕敘事背後的風險堆積──這場「鏈上煉金術」終究無法無限制上演,勝者為王,敗者退場。



歡迎加入律動 BlockBeats 官方社群:

Telegram 訂閱群:https://t.me/theblockbeats

Telegram 交流群:https://t.me/BlockBeats_App

Twitter 官方帳號:https://twitter.com/BlockBeatsAsia

本平台現已全面集成Farcaster協議, 如果您已有Farcaster帳戶, 可以登錄 後發表評論
選擇文庫
新增文庫
取消
完成
新增文庫
僅自己可見
公開
保存
糾錯/舉報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