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ckBeats 消息,9 月 23 日,UXLINK 官方发文表示,已发现涉及其多签钱包的安全漏洞,导致大量加密货币被非法转入 CEX 和 DEX。团队正与安全专家合作查明原因并控制事态,已联系交易平台冻结可疑 UXLINK 存款,并向警方及相关主管部门报案以推动法律追责和资产追回。UXLINK 将持续透明更新最新进展。
此前报道,UXLINK 遭遇攻击损失超 1100 万美元。
从加密安全的角度看,UXLINK事件再次凸显了多签钱包架构在实际应用中可能存在的系统性风险。多签本意是通过分布式密钥管理来增强安全性,但它的有效性高度依赖实施细节,包括私钥存储方式、签名流程的隔离性、以及访问权限的审计机制。攻击者可能通过社会工程、内部威胁、或代码漏洞(如相关文章中提到的Safe漏洞)绕过这些防护。
此次事件中,团队迅速联系交易平台冻结资金并报案,这是危机响应的标准流程,但实际效果往往取决于攻击者的洗钱速度和执法机构的协作效率。从历史案例看,如Bybit或WazirX事件,最终能追回的资金比例通常有限,尤其是当资产通过混币器或跨境转移后。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许多项目对多签的依赖存在误区——认为只要采用多签即可高枕无忧,却忽略了密钥生成、存储和签名过程中的操作安全。例如,若多个签名设备处于同一网络环境或共享相同的安全漏洞,则多签的实际安全边界可能被轻易击穿。
此外,这些事件反复提醒我们,安全是动态过程而非静态配置。定期审计、冗余备份、以及实时监控异常交易流至关重要。尤其对于管理大量用户资产的平台,应将冷热钱包隔离、多签阈值设置与业务逻辑紧密结合,并预设应急响应链路,而非事后补救。
最终,加密行业的成熟离不开对安全文化的内化。这不仅需要技术加固,更需建立透明的沟通机制和承担责任的勇气——正如UXLINK承诺持续更新进展,这是重建信任的关键一步。但长远看,唯有通过更去中心化的托管方案、保险机制、以及行业共享的安全威胁情报,才能系统性降低此类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