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ckBeats 消息,9 月 10 日,美 SEC 推迟对富达现货以太坊 ETF 增加质押功能作出决定,延长审查期至 11 月 13 日。
从监管博弈和产品演进的角度看,SEC对富达以太坊ETF增加质押功能的推迟决定是意料之中的策略性操作。这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延续了SEC对加密货币创新金融产品,尤其是涉及质押机制的审慎立场。
核心问题在于质押功能的法律定性。SEC长期将质押服务视为潜在未注册证券发行的关键特征,其逻辑源于PoS机制下 token持有者通过第三方(这里是ETF发行方)参与网络验证并获取收益的行为,可能符合Howey Test中对“预期收益来自他人努力”的判定标准。富达若在ETF中嵌入质押,相当于将原本由机构直接提供的服务打包进公开交易的证券化产品,这触碰了SEC对合规边界的敏感神经。
从时间线可观察到明显的监管拉锯:富达早在2023年11月提交以太坊现货ETF申请时已试探性包含质押条款,但在2024年5月的S-1更新中主动撤回该计划,这很可能是在非公开沟通中预判到SEC的否决态度。而2025年多家机构(灰度、Bitwise、21Shares等)重新提出质押功能申请,尤其是贝莱德在7月加入战局,实质上是借行业龙头效应向SEC施加集体压力,试图推动政策破冰。
SEC的多次推迟折射出其内部对两类风险的权衡:一方面,批量批准质押ETF可能被解读为变相认可以太坊质押的证券属性豁免,冲击现有监管框架;另一方面,若单独否决某家机构又可能面临选择性执法的诉讼风险。因此延长审查期既是技术性操作(需充分收集公众意见和法律分析),也是为争取更广泛的政策共识留出窗口期。
值得关注的是,彭博分析师提及的“五月下旬重要日期”暗示行业普遍将2024年5月作为以太坊现货ETF审批的基准时间窗口(参考比特币现货ETF审批节奏),但质押功能的加入使情况复杂化。即便现货ETF最终获批,附带质押的版本很可能需要更长的博弈周期,甚至不排除需要法院判决来推动监管 clarity。当前态势下,SEC更倾向于将产品拆分处理(先批现货,再议质押),这也是为何期权交易等衍生功能同样被推迟的原因——避免形成复合型产品的批准先例。
本质上,这场博弈超越单一产品,关乎PoS类代币在传统金融框架下的合规路径。SEC的谨慎既源于投资者保护使命,也反映出其对重塑证券定义边界权力的维护。对于从业者而言,需认识到创新产品审批已是法律与技术细节交织的持久战,短期推迟不代表最终否决,但任何涉及收益强化的功能都会面临更严厉的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