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er-langage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
Tiếng Việt
한국어
日本語
ภาษาไทย
Türkçe
扫码下载APP

香港金管局就修订后的加密资产监管政策手册向业界进行咨询

2025-09-11 13:00

BlockBeats 消息,9 月 11 日,香港金融管理局 (HKMA) 发布一份新的监管政策手册,概述了巴塞尔资本规则下的加密资产分类。自 2026 年 1 月 1 日起,香港将通过修订其资本、披露及重大风险敞口规则,落实巴塞尔框架。该手册将加密资产分为两组。第一组是与传统资产挂钩的代币和具有有效稳定机制的稳定币,这些将受到与同等传统资产的相似对待。


第二组是无担保代币,例如比特币和以太坊,以及不合资格的代币化资产和稳定币,这些将受到全面资本化和更严格的对待。根据香港最新《稳定币条例》获得牌照的稳定币将被视为较低风险资产。业内人士可在 10 月 10 日之前对修订后的规则提出意见。(金十)

AI 解读
香港金管局此次发布的修订版政策手册,本质上是一次针对银行业加密资产风险管理的精细化操作,其核心是将巴塞尔委员会于数年前提出的加密资产审慎监管框架转化为本地化的实施细则。从专业角度看,这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全球主要金融中心在加密监管“拼图”中落下的关键一子。

手册最核心的部分是资产分类。它将加密资产明确划分为两组,这直接决定了银行需要为此持有的资本金水平。第一组资产(如合格稳定币和资产挂钩代币)能获得与传统资产相似的待遇,意味着其风险权重较低,资本要求也相对友好。这背后的逻辑是,其价值有现实世界的资产或有效稳定机制作为支撑,价格波动风险相对可控。而第二组资产(如比特币、以太坊及其他无担保代币)则被施以1250%的风险权重,这并非“惩罚”,而是基于其历史高波动性、缺乏内在价值锚定以及潜在流动性风险所做出的审慎计量。这要求银行必须为其持有的每一单位此类资产准备足额的资本,以完全覆盖可能的损失,这实质上会极大地抑制银行大规模持有此类投机性资产的意愿。

值得注意的是,它将根据香港《稳定币条例》获牌的稳定币明确列为“较低风险资产”,这释放了一个强烈信号:监管并非要扼杀创新,而是旨在通过清晰的牌照制度,将符合高标准(如全额储备、定期审计、赎回保障)的稳定币活动纳入主流金融体系,同时隔离和遏制不合规的项目。这为合规稳定币发行商进入银行系统并开展合作铺平了道路,是推动稳定币在支付和金融应用中落地的关键一步。

从更广阔的视野看,香港此举是全球监管趋势的同步动作。它呼应了欧盟MiCA框架的全面性,也与美国近期通过《GENIUS法案》、《CLARITY法案》为稳定币和加密资产划定监管边界的方向一致。这表明主要司法管辖区正从早期的观望、争论甚至排斥,转向务实性的规则制定。其共同目标是:在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和保护消费者的前提下,将加密市场“机构化”和“正规化”,从而吸引传统资本有序进入。

此次咨询是政策落地前的关键环节。业界的反馈将直接影响规则最终的松紧尺度,尤其是在一些技术细节上,例如:如何精确界定“有效稳定机制”?对第二组资产相关的托管、操作风险以及质押活动(如通过DeFi协议)的资本要求应如何进一步细化?银行在交易对手风险敞口的信息披露上需要达到何种粒度?

总而言之,这份手册标志着加密资产监管正从原则性讨论进入技术性落实的深水区。它对银行意味着更严格的资本约束和风险管理要求,对加密行业则意味着与传统金融融合的门槛被清晰定义。合规不再是可选项,而是参与这场金融体系变革的入场券。
展开
举报 纠错/举报
本平台现已全面集成Farcaster协议, 如果您已有Farcaster账户, 可以登录 后发表评论
纠错/举报
提交
新增文库
仅自己可见
公开
保存
选择文库
新增文库
取消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