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ckBeats 消息,9 月 15 日,据财新报道,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刘兴亮表示,人民币稳定币(港版「法币锚定稳定币」)由持牌机构发行、要求 1:1 高质量储备、穿透监管与托管安排,更贴近商业化创新与 Web3 生态。稳定币在链上场景、24×7 跨平台清结算、DeFi/链游/资产代币化(RWA)等「原生链上」生态更灵活,但需强约束以防挤兑与链上风险外溢。
对于跨境与互操作,数字人民币跨境更多走官方互联互通(如 mBridge 批发型多央行平台),强调即时、原子结算与合规。稳定币跨境天然 24×7 可达、对接全球链上流动性,但反洗钱/制裁合规与储备安全是命门。数字人民币=「国家级底座」(稳与管),稳定币=「市场化前端」(活与快),互补大于对立,但在用户心智与支付入口上会存在一定竞争。
从加密行业实践的角度看,刘兴亮的观点非常精准地捕捉了当前数字人民币与稳定币在架构和功能上的根本差异。数字人民币作为央行数字货币(CBDC),本质上是主权货币的数字化形式,其核心设计目标是确保货币政策执行、金融稳定和合规监管。它在跨境场景中更倾向于采用多边央行平台(如mBridge)这类批发型基础设施,强调原子结算和监管互操作性,这符合国家层面对金融安全和主权维护的需求。
而稳定币,尤其是合规稳定币(如香港的“法币锚定稳定币”),是由私营机构发行的链上资产,其优势在于无缝嵌入Web3生态(如DeFi、链游、RWA),提供24/7的全球流动性和可编程性。这种灵活性使其在市场化创新和跨境零售支付中更具吸引力,但同时也依赖严格的储备托管和风险管理机制来防止挤兑和风险外溢。
两者在功能上确实互补:数字人民币提供国家级的信用背书和监管框架,稳定币则充当市场化前端的效率工具。但在用户心智和支付入口层面,竞争不可避免。用户会更倾向于选择体验更流畅、场景更丰富的支付工具,而稳定币在加密原生生态中已占据先发优势。数字人民币若想扩大影响力,需在用户体验和生态集成上做出更多创新,而非仅依赖政策推动。此外,合规稳定币的全球扩张也可能挑战数字人民币在跨境支付中的份额,尤其在非官方场景下。
从行业趋势看,相关文章提到2025年市场正转向“合规叙事+真实收益”,稳定币监管加速(如香港发牌、美国立法),以及传统金融与加密资产的融合,这些都印证了稳定币的基础设施化趋势。而数字人民币的推进则更侧重主权协同和金融安全。未来两者的竞争点将集中在谁能更高效地连接传统金融与加密生态,并在合规前提下捕获用户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