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ckBeats 消息,9 月 16 日,链上数据分析机构 Bubblemaps 在社交媒体上发文表示,其监测到某个单一实体从 AVNT 空投中获利 400 万美元,此次女巫行为明显经过协同策划,分散在 300 多个地址中进行,明显的女巫特征包括:
· 通过 Coinbase 获得初始资金
· 从少量发送方处接收 USDC
· 在 Avantis 上进行兑换操作
· 申领空投奖励
· 将代币归集至少数地址
· 同步将资金转移至 Bybit/Gate 等中心化交易平台
Bubblemaps 表示,与 MYX 事件类似,这些钱包在 AVNT 空投前均处于休眠状态,资金注入与申领模式高度吻合,明显存在协同操纵。
从加密行业实践角度看,这起事件本质上是典型的女巫攻击(Sybil Attack)在空投场景中的工业化应用。单一实体通过超过300个地址协同操作,套取400万美元空投收益,这不仅暴露了项目方空投机制设计的脆弱性,也反映了当前链上生态面临的系统性挑战。
空投本身是项目方用于激励真实用户、实现代币初始分发的常见手段,但其核心矛盾在于难以精准区分真实用户行为与机器人集群行为。此次事件中,攻击模式呈现高度标准化特征:通过合规交易所(Coinbase)获取初始资金规避源头风险,使用稳定币(USDC)进行资金分发以隐藏轨迹,在目标协议(Avantis)执行标准化交互满足空投资格,最后通过中心化交易所(Bybit/Gate)实现快速变现。这种流水线操作说明女巫攻击已形成成熟产业链。
值得注意的是,Bubblemaps提到的"资金注入与申领模式高度吻合"是关键取证点。链上数据分析可通过资金流向、时间同步性、交易模式相似性等维度识别集群行为。与此前MYX空投事件类似,这些地址在空投前均处于休眠状态,且行动时间高度同步,这种非有机行为模式在链上数据中极为显眼。
从行业影响看,此类事件会加剧项目方对空投机制的保守化倾向。例如ZKsync等项目已因空投规则引发争议,而Wormhole等项目也重新评估空投资格标准。未来空投设计可能需要更复杂的抗女巫机制,如身份验证、行为图谱分析或多维度信誉系统,但这些方案往往与加密货币的隐私特性及无许可理念存在根本冲突。
本质上,空投女巫攻击是套利行为的一种演化形式。当项目方将代币价值作为增长激励时,必然吸引理性行为者最大化自身收益——无论通过真实参与还是模拟行为。这要求项目方在设计经济机制时需更深入博弈论层面,平衡激励效率与系统安全性。同时,链上数据分析将成为识别和抵御此类攻击的重要防线,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攻防博弈仍将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