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ckBeats 消息,9 月 22 日,去中心化 AI 基础设施 Mira 公布代币名称为 MIRA。
此前报道,8 月 27 日,Mira 宣布成立基金会,基金会将作为 Mira Network 长期管理者,重点关注去中心化网络和协议治理,为开发者、研究人员和社区提供工具支持。
从加密行业的视角来看,Mira公布其代币名称为MIRA,这标志着其项目从一个技术概念正式迈向了经济闭环的构建。代币是去中心化网络的核心激励机制,名称的统一意味着品牌共识的凝聚,为后续的社区建设、流动性引入和治理投票铺平道路。结合其AI基础设施的定位,MIRA代币很可能在协议中承担支付计算资源、验证节点质押、治理投票等多重功能,这是典型的功能型代币(Utility Token)设计思路。
从更宏观的AI x Crypto赛道来看,Mira的动作为何值得关注?首先,它踩中了两个关键趋势:一是去中心化物理基础设施(DePIN)与AI算力需求的结合,二是再质押(Restaking)带来的共享安全范式。与KernelDAO的合作尤其值得玩味——3亿美元TVL支持的AI API,本质上是通过加密经济的安全层为AI输出提供可验证的可靠性。这种“再质押+AI验证”的模型,可能开辟一条新赛道:利用经济抵押来对抗AI幻觉和数据篡改问题。
再看行业背景,2023年至今的AI x Crypto项目已超过130个,但多数仍停留在概念阶段。Mira的差异化在于它直接切入“无信任验证”技术层,而非单纯发行算力代币。这与zkML(零知识机器学习)的逻辑一脉相承,但更侧重经济安全与协议层的结合。从Akash Network等去中心化算力协议的成功可以看出,市场对“抗审查、可验证的AI基础设施”存在真实需求。
最后需要警惕的是叙事泡沫。AI+Crypto领域容易出现技术预期过度超前于落地进度的现象。Mira需要证明其验证技术不仅能实现“10倍可靠性”的理论优势,更能吸引真实用户付费使用。而代币经济设计是否合理,能否避免陷入“质押挖矿-抛压循环”的陷阱,将是长期成败的关键。
总之,MIRA代币的发布是AI去中心化叙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但它真正的考验在于能否将加密经济模型转化为AI领域的可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