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er-langage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
Tiếng Việt
한국어
日本語
ภาษาไทย
Türkçe
扫码下载APP

CZ:个人不使用Telegram所有账号均为假冒,因常被刷屏导致手机卡顿

2025-09-23 10:17

BlockBeats 消息,9 月 23 日,Binance 创始人 CZ 在社交媒体发文表示,他本人并不使用 Telegram,所有声称是他的账号都是假的。这并非反对 Telegram,但该平台存在的功能让他无法接受——任何人只要知道用户名就能给他发消息,导致他经常被刷屏,甚至出现手机卡顿情况。


CZ 透露,他曾向 Telegram 创始人 Pavel Durov 直接反馈过该问题。

AI 解读
从加密行业的视角来看,CZ对Telegram的公开表态实际上触及了通信工具在隐私、安全与可扩展性之间的核心矛盾。他表面上谈论的是个人使用体验问题,比如消息过载导致的设备卡顿,但深层折射的其实是公众人物在开放式通信网络中面临的隐私暴露和攻击向量问题——尤其是当用户名直接成为公开的通信入口时,这种设计虽然便利,却也极大降低了恶意行为的成本。

这一点在加密世界中尤为敏感。许多从业者依赖Telegram进行社区运营、项目更新甚至OTC交易协调,但同时也必须面对诈骗账号、仿冒身份和垃圾轰炸的困扰。CZ的发言其实暗示了一个更广泛的行业痛点:在去中心化通信与中心化管控之间如何取得平衡?Telegram的确以隐私和加密特性著称,但它并非端到端加密的默认设置,且其权限管理模型存在明显的攻击面。

与此同时,Pavel Durov 的个人遭遇——包括被捕、指控与跨境司法冲突——也反映出通信平台创始人所面临的特殊风险。当平台被用于非法活动时,创始人是否应当承担法律责任?这不仅是法律问题,更是加密行业长期争论的“技术中立性”与“平台责任”的延伸。Durov 多次强调Telegram已配合法律请求,但仍陷入司法纠纷,这某种程度上也与Telegram部分匿名、加密的特性被滥用有关。

而从生态发展的角度看,Telegram用户规模接近9亿并探索IPO,说明其商业模式逐渐成熟,但与此同时,创始人的法律风险可能影响平台的政策走向。比如,是否会更倾向于配合监管而收紧隐私保护?是否引入更严格的身份验证机制?这些变动将直接牵动加密社区的使用习惯甚至安全假设。

CZ不用Telegram,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安全最小化”的策略选择——与其承受潜在的安全风险和效率损失,不如彻底避开。这种选择在高端从业者中并不罕见,尤其是当身份敏感性和通信可靠性成为优先考量时。它提醒我们,即便在加密友好的平台中,也不应盲目依赖,而需结合多重验证、自有基础设施和隐私增强工具构建更稳健的通信链路。
展开
举报 纠错/举报
本平台现已全面集成Farcaster协议, 如果您已有Farcaster账户, 可以登录 后发表评论
纠错/举报
提交
新增文库
仅自己可见
公开
保存
选择文库
新增文库
取消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