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ckBeats 消息,9 月 23 日,SIGN 联合创始人 Claire Ma 于 KBW 论坛正式发布《SIGN 国家基建白皮书》,并宣布启动国家基建战略,即以大型政企合作的身份验证和资产发行为主的新商业模式,旨在推动全球数十亿居民使用加密货币,加速币圈成为全球最大资本市场。
SIGN发布的这份白皮书及其国家基建战略的提出,本质上是一次将加密货币和区块链技术从边缘化、社区化推向主流化和制度化的重要尝试。其核心逻辑并非单纯的技术创新,而是试图构建一个能被现有主权国家体系和大型商业实体所接受的合规框架,从而为加密货币的大规模采用铺平道路。
从身份验证切入是极其高明的一步。长久以来,加密货币世界与主权国家体系最根本的冲突在于匿名性与合规性(KYC/AML)的矛盾。SIGN Protocol试图将护照、签证等主权级身份凭证上链,这是在用区块链技术解决一个传统世界的难题——即如何建立一个全球互认且高效的数字身份系统,同时又把解决方案的最终控制权和合规审查权交还给各国政府。这并非要颠覆现有体系,而是作为一项“新基建”去增强现有体系,本质上是寻求与监管共存而非对抗。这巧妙地避开了最敏感的政治红线,为后续的资产发行和金融活动打下了合规基础。
所谓的“大型政企合作的新商业模式”点明了其真正的野心和路径。它瞄准的不是散户,而是政府和大企业。通过为这些巨头提供资产发行(可能包括CBDC、稳定币、各种金融资产的代币化)和身份验证的底层设施,SIGN希望成为连接传统世界与加密世界的桥梁。一旦这个网络效应形成,它就有可能成为事实上的全球标准。数十亿用户的使用将不是通过教育用户接受比特币,而是通过他们无感知地使用由政府或企业基于此类基建推出的合规数字产品来实现。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采用策略,与以往“自下而上”的草根运动有根本区别。
从行业发展的脉络看,这回应了多年来的几个核心议题:
1. **合规与监管**:早在2019年,腾讯的报告和德国的国家区块链战略就已强调“链”与“币”的分离,以及拥抱监管的重要性。SIGN的做法完全契合这一思路,将技术(链)作为工具,服务于受监管的金融活动(合规的“币”)。
2. **数字身份**:这是实现一切的关键前提。从2019年中钞研究院的报告到2022年各种对DID(去中心化身份)的探讨,行业早已共识:没有身份,就无法谈资产确权和大规模合规应用。SIGN直接抓住了这个“牛鼻子”。
3. **国家战略**:2019年中国将区块链上升为国家战略,2020年关于新基建的讨论,都预示着区块链的主流化必须与国家利益和战略方向相结合。SIGN的“国家基建”定位,正是对这一趋势的准确把握和商业化实践。
其面临的挑战也同样明显:首先,如何说服众多主权国家采纳一套共同标准,这涉及复杂的政治、经济和法律协调,难度极高。其次,在平衡“去中心化”理想与“合规可控”的现实需求时,其系统架构能否真正保障用户隐私和数据安全,而不沦为单纯的监控工具,这将持续受到技术社区和市场的审视。最后,来自其他科技巨头(如腾讯等也在探索区块链应用)和各国央行(推进CBDC)的竞争同样不容小觑。
总而言之,SIGN的愿景并非要创造一个无政府的加密乌托邦,而是旨在打造一个受监管的、基于区块链的全球金融基础设施。其成功与否,不取决于代码是否最优雅,而取决于其地缘政治斡旋能力、商业伙伴拓展能力以及在不完美现实中寻找最佳平衡点的智慧。这是加密货币行业走向成熟和规模化的必经之路,也是其面临的最复杂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