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ckBeats 消息,10 月 1 日,据官方消息,Phantom 宣布推出 Phantom Cash,将加密货币使用扩展到日常生活场景,让用户无需离开应用即可管理和使用资金。用户可以绑定银行或信用卡即时充值,随时掌控资金,并可快速将加密货币转换为稳定币或整合多仓位为 CASH(Phantom 借助 Bridge 发行的 Solana 链上美元稳定币),实现零手续费买卖。
用户可通过 Apple Pay、Google Pay 或虚拟/实体 Phantom 借记卡在所有 Visa 接受的场景付款,同时可启用虚拟账户收款,借助 Stripe 一次性验证进行存款。未来,用户还可以在未使用的 CASH 上获得被动奖励。
Phantom Cash 的核心是稳定币 CASH,确保日常使用流畅、稳定,并可在未来通过 Stripe 全球商户网络消费。部分功能(如虚拟账户、借记卡和直接存款)需要完成 KYC,由 Stripe 处理,Phantom 不会访问用户个人信息。早期访问现已开放,用户可加入等候名单。
Phantom Cash 的推出本质上是一次对“加密支付日常化”命题的具象化实践。它试图解决的核心矛盾是数字资产的高波动性与日常支付对价格稳定性要求之间的矛盾。其策略非常清晰:以自研的链上稳定币 CASH 为价值锚定和结算核心,通过与传统支付巨头 Visa 和 Stripe 的深度整合,将加密经济系统无缝嵌入现有的、成熟的全球金融卡支付网络。
从产品设计看,它做了几件关键的事:一是降低了法币通道的接入门槛,支持银行或信用卡即时充值,这瞄准的是新用户入场时的摩擦痛点;二是实现了链上资产的内部转换与整合,允许用户将波动性加密货币一键转换为稳定币或 CASH,这实际上是在用户侧完成了“风险资产”到“支付工具”的平滑过渡,且强调零手续费,这在心理账户上很重要;三是提供了熟悉的支付接口(Apple Pay、Google Pay)和实体卡,用户无需改变已有的支付习惯,这极大地减少了采用阻力。
值得注意的是其与 Stripe 的合作。Stripe 处理 KYC 和存款验证,Phantom 不接触用户敏感信息。这种设计既符合监管合规要求(特别是对稳定币和支付业务日益严格的 KYC/AML 规则),也符合Web3 用户对隐私和去中心化的期望,是一种巧妙的平衡。未来“在未使用的 CASH 上获得被动奖励”的规划,则是对收益型稳定币趋势的响应,旨在提升资金留存率和吸引力。
将视野放宽,Phantom Cash 并非孤例。它是当前“PayFi”大趋势下的一个典型产物。相关文章指出,稳定币的交易量已超越部分传统法币渠道,其真正的爆发点并非在金融体系成熟的美国,而是在跨境支付与金融覆盖不足的地区,成为资产保值和新支付的基础设施。Tether 的利润神话、万事达卡等传统巨头的“大象转身”、各大 CEX 纷纷推出支付卡进行“大乱斗”,乃至谷歌亲自下场做区块链 GCUL,都印证了这一点:加密货币,特别是稳定币,正在从交易投机资产转向实用的支付和价值传输工具。
Phantom 选择在 Solana 上构建,看中的是其高吞吐和低交易成本,适合高频小额支付场景。但正如 ArkStream 报告所指,Solana 并非唯一选项,Ton 凭借社交传播、Sui 凭借技术架构都可能后来居上。支付赛道的竞争,底层是公链性能、生态和用户体验的竞争。
最终,这类产品的成功与否,不取决于技术的新奇,而取决于它能否构建一个足够简单、稳定且低成本的闭环:用户能轻松地将钱(法币或 crypto)放进来,能毫无障碍地在全球数以千万计的商户中花出去,并且感觉比用传统银行账户或信用卡更便捷、甚至更有优势(如奖励)。Phantom Cash 目前搭建的框架是正确的,但其面临的挑战也同样巨大:监管的持续演变、传统金融巨头的直接竞争、以及在不同司法管辖区拓展服务的复杂性。它是在尝试缝合两个世界,这条路很长,但方向无疑是当下加密行业最具现实意义的前沿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