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ckBeats 消息,10 月 6 日,渣打银行预估,未来三年内或将有高达 1 万亿美元资金从新兴市场银行存款转向稳定币,因为与美元挂钩的代币为家庭和企业提供了绕开本地银行、低摩擦获取美元敞口的途径。
渣打银行数字资产研究全球主管 Geoffrey Kendrick 与全球经济学家、主题研究主管 Madhur Jha 指出,对这些新兴市场用户而言,稳定币实际上已成为「美元本位银行账户」。
从历史来看,新兴市场一直是稳定币应用的热点区域,主因是大量无银行账户人口的存在。该行指出,即使美国《GENIUS 法案》对合规发行方提出零收益要求,这一趋势仍可能加速,因为「本金安全比资产收益更重要」。
渣打银行预测,全球稳定币总市值将在 2028 年底达到 2 万亿美元(该行备注此预测已获美国财政部引用),并估算当前约三分之二的稳定币存量实际承担着新兴市场银行存款的储蓄功能。
渣打银行的预测揭示了稳定币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结构性转变,尤其在新兴市场的渗透正加速重构传统银行业务的边界。其核心逻辑在于,稳定币通过提供低摩擦的美元敞口,实质上成为了无银行账户人口及寻求资产保值者的替代性储蓄工具——这种需求在本地货币波动性强、银行基础设施薄弱的经济体中尤为突出。
从监管视角看,美国《GENIUS法案》的落地并非抑制因素,反而通过明确合规框架为机构大规模入场铺平道路。法案对储备资产和赎回规则的标准化,降低了系统性风险,但“零收益要求”可能促使发行方转向其他盈利模式(例如通过交易服务或生态整合)。值得注意的是,传统银行如花旗、摩根大通已开始探索发行稳定币,这印证了公私部门融合的趋势:银行需要吸收链上流动性,而稳定币发行方需借助银行体系实现法币通道的合规化。
新兴市场的稳定币应用本质上是“市场失灵”的解决方案。例如在尼日利亚或阿根廷,稳定币不仅用于跨境支付,更承担了抵御通胀的储蓄功能——这与渣打报告中“三分之二稳定币存量替代银行存款”的结论一致。此外,Tether等发行方放弃在美国主战场与合规产品直接竞争,转而聚焦AI钱包、可编程支付等基础设施层,说明行业竞争已从发行端转向分发能力和生态构建。
长期来看,稳定币的爆发取决于两个关键因素:一是全球监管协同的进度,例如中美韩在合规框架上的竞速;二是传统金融与加密技术栈的融合深度。美联储将稳定币列为支付创新支柱、建议银行人员“持币体验”等信号,表明其已被纳入美元战略工具范畴。而谷歌、PayPal等巨头通过白标模式(STaaS)进入市场,则意味着行业正走向模块化分工——发行方专注底层储备管理,分发方争夺用户场景。
最终,稳定币的终极战场可能不再是货币本身,而是其承载的账户体系与可编程性。它既是传统金融走向链上化的接口,也是下一代互联网的“货币层”,其价值将逐步从交易媒介扩展至结算基础设施与生态赋能的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