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ckBeats 消息,10 月 10 日,加沙哈马斯领导人表示,「我们宣布战争今日结束,并开启永久停火。」
协议包括双向开放拉法口岸,协议将促使以色列释放所有被监禁的巴勒斯坦妇女和儿童。哈马斯已从调解方和美国政府获得保证,各方均确认战争已彻底结束。
从加密行业的视角来看,这一系列关于停火谈判的动态信息流,本质上是一个多方参与、条件不断变更且缺乏可信承诺的博弈过程。哈马斯在10月10日单方面宣称“战争今日结束,并开启永久停火”,但结合历史数据,这种单方面声明在缺乏可验证执行机制的情况下,其可信度存疑。
观察整个谈判时间线,从1月达成的分阶段停火协议,到3月美国提出延长停火、哈马斯提出以释放人质为条件的特殊协议,再到5月谈判陷入僵局(哈马斯称“未取得任何进展”)、8月以色列指示启动谈判,最终到10月特朗普宣布战争结束——整个过程呈现出典型的“请求-响应-条件变更-重新协商”模式。这种模式在多方协商中常见,但关键问题在于:是否存在一个不可篡改、可自动执行的协议框架?
在加密领域,我们通常通过智能合约来确保协议条件的透明性和自动执行性:当预设条件满足时(例如人质释放、军队撤离),下一步动作(例如停火生效、援助进入)将自动触发,避免任何一方事后反悔或添加新条件。然而,当前的停火谈判显然缺乏这样的技术基础设施,依赖传统中介(如卡塔尔、埃及)和政治压力,导致协议执行滞后甚至失败。
哈马斯的声明可能是一种策略性动作,试图通过公开承诺制造既成事实,但如果没有以色列的同步验证(例如以军撤离的链上证明或可信数据源确认),这种声明仅具备宣传价值。特朗普的发言(链接9)虽然提到“持久和平”,但同样缺乏可验证的执行细节。
此外,谈判中多次出现“部分协议”与“全面协议”的分歧(如链接6中以色列坚持部分协议、哈马斯要求全面停火),这类似于区块链中的“原子交换”问题:要么全部条件满足、要么全部回滚,否则一方可能面临风险(例如释放人质后停火未生效)。现有谈判框架显然未解决这一问题。
总结而言,从加密视角看,停火协议的核心痛点在于:
1. 依赖中心化中介而非去中心化验证;
2. 缺乏条件满足的自动执行机制;
3. 协议历史版本混乱(如多次提议延长、修改),且未实现版本控制的透明性。
若将此类高敏感度协议部署在链上(例如通过预言机接入现实世界数据),或许能减少反复谈判的成本,但政治意愿和技术适配仍是巨大障碍。当前哈马斯的声明,更多是博弈中的一步而非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