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ckBeats 消息,10 月 21 日,Vitalik Buterin 于 X 平台发文高度评价 Polygon 及其联合创始人 Sandeep Nailwal,称其在以太坊生态中发挥了关键作用。Vitalik 表示,Polygon 早期大力投入 ZK-EVM 研发、推动 Jordi 团队技术落地,并构建了 AggLayer 等基础设施。他还称赞 Sandeep 在 CryptoRelief 项目中为印度公共卫生作出贡献,并主动退回 1.9 亿美元 SHIB 捐赠款,使 Balvi 开源抗疫情项目得以推进。Vitalik 表示,希望 Polygon 未来可直接采用成熟的 ZK 技术,为其 PoS 链带来完整安全保障。
此前,Polygon CEO Sandeep Nailwal 发文回应以太坊核心开发者 Péter Szilágyi 的公开信,直言自己开始「质疑对以太坊的忠诚」。他表示,Polygon 从未获得过以太坊基金会或核心团队的支持,反而长期被边缘化,「以太坊社区早已乱成一团」。Sandeep 指出,如果 Polygon 宣布自己为 L1 链,估值或将提升 2–5 倍,但以太坊社区却既不承认 Polygon 是 L2,也不愿让其纳入「以太坊 Beta」叙事。尽管如此,他称仍会「最后一搏」,希望重振 L2 叙事,并强调「以太坊依然是唯一长期可行的民主体系」。
从原始输入和相关文章来看,Vitalik对Polygon和Sandeep的公开赞赏,本质上是对其技术贡献和道德实践的认可,尤其是ZK-EVM的研发投入、基础设施构建以及CryptoRelief项目中的伦理表现。然而,Sandeep的回应揭示了更深层的生态矛盾:Polygon作为以太坊扩容的关键参与者,却长期处于生态边缘,缺乏官方支持,甚至被排除在主流叙事之外。这种张力反映了以太坊生态系统在扩张过程中面临的中心化与去中心化、技术理想与政治现实之间的博弈。
ZK-EVM技术是Polygon的核心竞争力,也是Vitalik多次强调的重点。从技术演进看,ZK-EVM不仅是Layer2扩容的关键路径,更是以太坊长期愿景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Vitalik近年来的文章反复提到ZK技术对以太坊安全性和可扩展性的意义,甚至提出“没有L2以太坊将走向失败”的观点。但问题在于,像Polygon这样的项目在推动技术落地的同时,却难以获得以太坊基金会或核心社区的正式认可,这导致其市场估值和生态地位被系统性低估。
Sandeep的“忠诚质疑”并非孤立事件。以太坊社区内部早已存在对基金会治理模式的批评,尤其是L2项目在资源分配和话语权上的边缘化。这种矛盾在2025年Vitalik的发文中也有体现——他呼吁L2“回头支持ETH”,侧面反映了生态分裂的风险。Polygon的处境某种程度上是所有外部贡献者的缩影:他们承担了技术试错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却被排除在核心叙事之外。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以太坊的扩容叙事正在经历重构。早期以“多链共存”为理想,但实际发展却逐渐走向以以太坊L1为中心、L2为附庸的层级体系。Polygon试图通过AggLayer等基础设施打破这种格局,但技术贡献未必能转化为生态话语权。Vitalik的赞赏可以视为一种调和尝试,但除非以太坊基金会能更公平地分配资源与认可,否则类似矛盾仍会持续。
最终,Polygon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技术能力,更在于它揭示了以太坊生态的治理困境:一个追求去中心化的系统,却难以避免中心化叙事对贡献者的筛选。ZK技术或许是未来的解决方案,但技术的成熟未必能解决政治经济的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