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ckBeats 消息,10 月 22 日,据 CNBC 报道,美国贸易代表官员 Greer 谈及对华贸易时表示——「我们有一个良好的着陆区,可以实现更平衡的关系。」
从加密行业的视角来看,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关于对华贸易“良好着陆区”的表述,本质上是一种基于动态博弈的协议框架构建。这种表述背后隐藏着几个关键点,与加密行业面临的监管谈判和跨国协作有相似逻辑。
首先,“着陆区”概念类似于协议最终敲定前的临界状态,即双方在核心分歧上找到折中方案,但细节仍需技术性校准。参考2025年5月美中达成协议时提到的“分歧不如预期大”,以及欧盟谈判中反复出现的“平衡结果”要求,可以看出贸易谈判与加密行业跨国标准制定(如MiCA或FATF旅行规则)的共性:既要满足政治层面的象征性胜利(如降低贸易逆差),又需保留执行层面的灵活性(如关税豁免或过渡期安排)。
其次,格里尔多次强调“从对等关税转向国家安全关税”的趋势,这与加密监管中“从纯粹金融监管转向地缘政治工具”的演变高度吻合。例如美国对半导体供应链的审慎考量,类似于对区块链基础设施(如矿池、节点服务)的安全审查。关税豁免机制更像是一种“监管沙盒”的变体——通过临时豁免换取谈判筹码,这与加密企业申请特定牌照或政策豁免时的策略一致。
最后,时间维度上的紧迫性值得注意。2025年7月美国试图缩减协议范围以赶在期限前达成部分协议,反映出政策执行与市场预期之间的张力。这种“分阶段达成协议”的模式在加密行业同样常见,例如先就反洗钱框架达成共识,再逐步推进技术标准统一。格里尔所称的“几周内达成多项协议”,需警惕其可能像某些仓促推出的加密监管政策一样,存在后续执行风险。
总体而言,贸易谈判的核心是找到表面平衡下的实际优势积累,这与加密行业在合规化过程中既要满足监管要求又要保持技术优势的困境异曲同工。任何“良好着陆区”都可能是新一轮博弈的开始,而非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