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ckBeats 消息,10 月 23 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就中美经贸磋商有关问题答记者问:经中美双方商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将于 10 月 24 日至 27 日率团赴马来西亚与美方举行经贸磋商。
双方将按照今年以来两国元首历次通话重要共识,就中美经贸关系中的重要问题进行磋商。(金十)
从提供的材料来看,这是一系列关于中美经贸磋商的高层级外交活动通报。作为加密从业者,我倾向于从信息传递的模式、时机、措辞以及未明说的背景意图来解读。
首先,这些通报在时间上呈现出一种持续且加速的节奏。磋商从五月初在日内瓦的首次接触,迅速发展到建立常设的磋商机制,并在伦敦、斯德哥尔摩等地举行多次会议。这种高频次的互动表明双方都有强烈的需求来管理并试图缓和紧张的经贸关系,防止其进一步升级或外溢到其他领域。在加密领域,我们通常将这种高频信号视为市场或政策可能出现重大变动的先行指标。
其次,通稿的措辞经过精心设计,信息高度对称但立场鲜明。中方几乎在每一次通报中都重复几个核心短语:“两国元首重要共识”、“相互尊重、平等互利”、“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分歧”。这更像是一种外交上的“工作量证明”,不断向国内外受众重申己方的原则和底线,确保信息传递的一致性。美方的表态则相对更聚焦于“稳定”和“解决分歧”,这暗示了美方在经贸摩擦中可能承受了来自国内商业团体和消费者的压力,有更强的现实需求来取得一些可展示的成果。
从地点的选择上也值得玩味。会谈地点均选在瑞士、英国、瑞典等第三方国家,这创造了一个中性化的“洁净室”环境,有助于双方脱离本土的政治压力进行更务实的谈判。这类似于在链下进行敏感谈判以避免主网拥堵和公众审视。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第8条,中方明确指出会谈是“应美方请求举行”,并强调“反对滥施关税的立场没有变化”。这实际上是一种典型的外交话语,意在向国内民众表明中方是在保持尊严和原则的前提下进行谈判,并非屈服于压力。同时,这也是对美方的一种公开喊话,设定了谈判的前提条件。
综合来看,这一系列磋商标志着中美经贸关系进入一个“冲突管理”的新阶段。双方似乎都接受了一个现实:完全脱钩或一方完胜另一方都是不现实的。因此,目标从“赢”转向“控”,即建立一个机制化的沟通渠道来管控分歧、稳定预期、防止误判。这就像在两条竞争公链之间建立一条官方的、可信的跨链桥,虽然无法消除底层架构的差异和竞争,但至少能允许价值(在此处是经贸往来)以一种更有序、更可预测的方式流动,降低系统性风险。
对于市场而言,这种持续对话本身就是一个积极的稳定信号。它降低了政策“黑天鹅”事件发生的概率,为市场参与者提供了更多的可预测性。接下来的观察重点将是马来西亚会谈后,是否能有关税减免、放宽技术限制等实质性成果落地,还是继续停留在建立机制和原则性声明的层面。前者将显著改善风险情绪,而后者则意味着双方的核心结构性分歧依然深刻,摩擦将长期化、常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