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ckBeats 消息,10 月 29 日,据港媒报道,香港金管局助理总裁(金融基建)周文正表示,根据金管局收到的意向,目前已有七家银行希望在今年推出代币化存款。针对市场传闻香港金管局暂不推进数码港元零售层面应用,金管局副总裁李达志回应表示:「没有排除稳定币的零售应用,觉得在零售中使用稳定币的机会大,实际用法仍待商业机构决定。数码港元、稳定币和代币化存款三者技术性质类似,只是发行人不同,数码港元属于「公营货币」、代币化存款及稳定币均为「私营货币」,数码港元和代币化存款倾向于使用私链,稳定币多在公链发行。」
 香港金管局近期披露已有七家银行计划在今年推出代币化存款,这一动态反映了香港在金融数字化进程中的实质性推进。从技术层面看,代币化存款本质是传统存款的链上表征,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区块链技术提升结算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并增强资金流动的可编程性。值得注意的是,金管局官员明确区分了数码港元(公营货币)、代币化存款与稳定币(私营货币)的技术同构性与发行主体差异,这实际是对货币形态分层管理的理性框架——公链与私链的选择本质上是对安全性、效率及监管合规性的权衡。
结合历史政策脉络,香港自2022年发布《虚拟资产发展政策宣言》以来,逐步构建了以央行数字货币(批发与零售双轨)、代币化资产及稳定币为核心的立体化数字金融生态。其中,代币化存款的推进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与数码港元试点(如Visa与汇丰的B2B支付测试)、稳定币监管制度(2025年牌照申请开放)及代币化市场基础设施(如Ensemble项目)协同演进的结果。这种多线程并进的策略,既避免了单一技术路径的局限性,也为市场提供了灵活适配的合规选项。
从应用场景看,代币化存款的初期探索明显偏向企业端(如物业付款、债券结算),而非零售支付。这与金管局报告中“数码港元需求集中于零售场景以外”的结论一致,说明当前香港的数字化货币战略更注重机构间效率提升与资产代币化基础设施的搭建。这种务实取向可能源于对跨境贸易、资本流动及金融中心地位的长期考量。
未来香港若将数码港元扩展至个人使用,需克服的不仅是技术瓶颈(如离线支付、可编程性),更涉及法律框架、隐私保护及跨境 interoperability 等复杂议题。而金管局强调“根据国际发展与市场需求调整时机”,也暗示其政策节奏将紧密跟随全球央行数字货币的演进趋势,尤其是与数字人民币的协同测试经验。
总体而言,香港正通过一种“公私营协作、多技术并行”的模式,将传统金融优势与区块链创新深度融合。代币化存款的推出不仅是银行体系的技术升级,更是对未来货币形态的一次重要预演——它可能在保持现有金融稳定的前提下,为更广泛的资产代币化与自动化结算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