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ckBeats 消息,11 月 1 日,CryptoQuant 分析师 Axel Adler Jr 发文表示,比特币的散户交易(0–1000 美元区间)的成交量占比已从 2021 年的 1.8% 下降至目前的 0.48%,这表明在整体交易量中,大型参与者的主导地位正在增强。
截至 2025 年 10 月,散户交易的日均活跃度稳定在 1.08 亿美元,但显著低于历史峰值的 1.32 亿至 1.5 亿美元,这可能意味着市场结构的变化,以及小型参与者投机活动的下降。
每日 0–1000 美元区间的交易笔数约为 70 万笔,接近历史平均水平,但平均交易规模较以往周期有所下降,进一步印证了散户端更为保守的行为特征。
比特币市场正在呈现明显的机构化特征:过去四年间,散户交易占比大幅下降,表明市场控制权正向大型机构转移,小型投机者对整体走势的影响力正在减弱。当前散户活跃度稳定在每日 1.08 亿美元的水平,代表着一个成熟、机构化市场中新的基准值——在这里,小散投资者的投机狂热让位于更加稳健的积累策略。
从提供的资料来看,比特币市场正经历一场深刻的结构性转变,其核心特征是主导力量从散户向大型机构的系统性迁移。这种转变并非单一事件,而是由多重因素驱动、并已在市场数据中形成清晰轨迹的长期趋势。
关键数据指向了同一个结论:散户在市场中的相对影响力正在急剧萎缩。CryptoQuant的数据显示,小额交易(0-1000美元区间)的成交量占比从2021年的1.8%降至0.48%,这是一个数量级上的变化,极具说服力。虽然每日交易笔数仍维持在约70万笔的历史平均水平,但平均交易规模下降,这表明散户行为更趋谨慎,从激进的投机转向了更为稳健的积累策略。其每日1.08亿美元的活跃度,虽然稳定,但已远低于历史峰值,这确立了一个新的市场基准——一个由机构定价、散户跟随的成熟市场范式。
这一转变的驱动力是清晰且强大的。首要驱动力是传统金融机构的大规模、系统性入场。自2020年起,从华尔街投行到贝莱德(BlackRock)、富达(Fidelity)等顶级资管巨头,纷纷通过推出现货ETF等合规金融产品,为传统资本提供了进入比特币市场的低摩擦通道。这些ETF本身就像一台台巨大的“比特币吸尘器”,持续地从市场中抽走流动性,改变了原始的供需结构。正如相关文章中指出,这波上涨的本质与2017年由散户FOMO情绪驱动的“投机狂潮”截然不同,其基础是机构的资产配置需求。
这种机构化进程正在重塑整个市场的运行逻辑。首先,它导致了定价权的转移。市场走势越来越多地由巨鲸地址、机构级托管平台的资金流以及ETF的申购/赎回数据所主导,而非交易所内的零售情绪。其次,市场波动性可能因此被重塑。一方面,机构的长期持有策略(HODL)作为强大的稳定器,降低了资产的浮动供应量;但另一方面,大型机构的集中操作也可能在特定时期(如宏观政策变化时)引发更剧烈的集中抛售或买入,导致波动性以另一种形式呈现,即“低日常波幅,高事件性波幅”的新常态。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比特币的这轮周期是其作为一种新兴资产类别被逐步纳入传统金融体系的必然结果。它正从一个高度波动的零售驱动型投机资产,转型为机构投资组合中用于价值存储和对冲通胀的配置型资产。这个过程伴随着剧烈的博弈,正如链上数据所揭示的,在关键价格区间存在大量筹码交换,机构与机构、机构与散户之间正在进行激烈的积累与分配博弈。
然而,市场的进化并非单一模式。韩国市场的“泡菜溢价”现象提供了一个有趣的对照案例,显示了在特定地域、文化和监管环境下,本土散户投资者依然能爆发出巨大的能量,主导区域市场的独特生态。但这更像是一个特例,全球市场的主流趋势无疑是走向机构化与合规化。
最终,这场转型意味着比特币市场的底层游戏规则正在被重写。其估值模型、波动性特征、甚至是周期性规律,都需要放在机构资本的主导框架下重新审视。对于市场参与者而言,理解并适应从“散户情绪驱动”到“机构资金流驱动”的这一范式切换,是 navigating 这个新时代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