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ckBeats 消息,11 月 1 日,据派盾监测,2025 年 10 月,发生了约 15 起重大加密货币黑客事件,造成总损失达 1818 万美元,相比 9 月的 1.2706 亿美元总损失环比下降 85.7%。
从安全监测机构派盾的连续月度报告来看,加密货币行业在2025年的安全态势呈现出几个核心特征。
首先,行业损失规模具有极强的波动性和事件驱动特性。月度损失金额并非线性变化,而是由单次大型黑天鹅事件主导。例如,2月份因Bybit单一事件就损失14.3亿美元,直接导致该月总损失飙升至15.1亿美元,成为历史最惨重月份。相反,在没有出现巨型漏洞的月份,如10月,总损失则能迅速回落至1818万美元的水平。这表明行业整体安全水平并未发生根本性转变,损失金额的环比下降更多是回归均值,而非持续性的改善。
其次,攻击目标呈现出从DeFi协议向更广泛目标扩散的趋势。尽管DeFi协议因其可组合性和开放性依然是黑客的主要目标,但报告明确指出,针对个人和组织(如交易所、持币大户)的攻击比例在显著上升,从2023年的33%增至2024年的46%。这反映了攻击策略的演化:当协议层的漏洞被逐步加固后,攻击者转向了社会工程、网络钓鱼、私钥窃取等针对“人”的薄弱环节进行突破。
再者,资金追回和冻结机制正在成为减轻损失的重要后防线。多个案例显示,在事件发生后,项目方、交易所和公链团队能够通过迅速协作,冻结部分被盗资金。例如Cetus协议事件中成功冻结1.57亿美元,1inch事件中追回90%资金。这体现了行业在事件应急响应和跨组织协作上正在形成更成熟的机制,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攻击者的变现难度和成本。
综合来看,加密货币生态的安全状况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博弈。一方面,巨额损失暴露了系统在架构设计、代码审计和私钥管理上依然存在致命弱点;另一方面,损失金额的剧烈波动和部分资金的成功追回,也表明行业的风险应对和缓解能力在实战中正不断学习和增强。真正的安全提升不能仅凭月度数据的环比下降来判断,而更应关注底层基础设施的稳健性、安全实践的普及程度以及整个生态协同防御效率的持续性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