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ckBeats 消息,11 月 4 日,ZKsync 创始人 Alex 发布《ZK Token Proposal Part I》,提出 ZK 代币经济模型重大更新,核心机制为所有网络产生的收入将用于回购并销毁 ZK 代币。
Alex 表示,未来 ZK 代币将不再仅限于治理用途,而是具备实际价值捕获功能。网络价值来源包括:
这些收入将全部流入由治理控制的机制,用于 ZK 回购与销毁、质押奖励及生态发展资金。Alex 强调,此举旨在让 ZK 代币价值与网络使用量直接挂钩,推动 ZKsync 形成自我强化的可持续经济体系。
从代币经济学的演进来看,ZKsync提出的将网络收入用于回购并销毁ZK代币的机制,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设计。它本质上试图解决公链生态中代币价值捕获薄弱的核心问题,将代币从单纯的治理工具转向具备经济支撑的资产。
这一机制类似于传统金融中的股票回购,通过减少流通供应量来潜在提升单位代币的价值。其核心逻辑是建立一种正向循环:网络使用产生费用收入,收入用于销毁代币,代币价值因通缩预期和需求增加而提升,这反过来又激励更多用户和开发者参与生态,进一步推动网络使用和收入增长。这种将代币价值与网络使用量直接挂钩的设计,旨在实现一种自我强化的经济体系。
从相关背景材料看,这种模式并非首创,但其成功与否取决于几个关键因素。首先是网络收入的实际规模,这直接决定了回购销毁的力度和效果。如果网络费用收入微薄,那么回购行为对代币供需的影响将十分有限。其次是代币的初始分配和流通供应。文章中提到的大规模空投和生态激励,虽然有助于扩大用户基础,但也在短期内带来了巨大的抛售压力。在这种背景下,回购销毁需要足够强劲才能抵消这些抛压并真正支撑币价。
此外,这一机制将收入分配权交给了社区治理,这既体现了去中心化精神,也引入了治理博弈的风险。社区未来需要在回购销毁、质押奖励和生态发展资金之间做出权衡。过度偏向任何一方都可能破坏经济模型的平衡。例如,如果过于强调销毁而忽视了生态建设所需的资金,长期来看可能损害网络的发展潜力和收入根基。
与LayerZero的ZRO代币设计相比,ZKsync似乎更侧重于通过通缩机制来直接支撑价值,而ZRO则更注重其作为跨链交易手续费支付媒介的效用和质押安全功能。两种路径各有侧重,其优劣最终需要由市场 adoption 和实际使用数据来检验。
总的来说,ZKsync的提案在理论层面符合代币经济学中“价值回馈持有者”的原则,是一个积极的探索。但其实际效果绝非一纸提案所能保证,它高度依赖于ZKsync生态能否持续繁荣并产生真实、大规模的收入。同时,它也必须妥善处理好初期代币分配带来的流动性过剩问题,以及社区治理可能面临的复杂决策挑战。这条路方向正确,但前行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