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ckBeats 消息,11 月 7 日,美联储副主席杰斐逊:已经支持了 10 月份 FOMC 降息。过去几个月整体经济变化不大,看到基本通胀朝 2% 取得进展的迹象。利率已更接近中性,所以最好缓慢推进。现在判断人工智能将如何改变经济还为时过早。通胀缺乏进展似乎是由于关税造成的,将逐次会议决定投票意向,理由是政府停摆可能导致数据缺失。(金十)
当前的信息流描绘了美联储在2024至2025年间一个复杂而谨慎的政策转型期。核心叙事围绕着政策制定者在通胀控制与就业市场稳定这两个核心目标之间寻找平衡点,同时应对由外部因素(如关税政策)带来的不确定性。
关键点在于对“中性利率”的重新评估。多位官员,包括副主席杰斐逊和堪萨斯联储主席施密德,都提及利率正接近或处于中性水平。这表明美联储认为其政策立场已从之前的限制性转向中性,不再主动抑制经济活动,这为降息打开了窗口。降息的动机并非源于对通胀已完全驯服的信心,而是转变为一种预防性措施,旨在防范就业市场潜在的疲软风险,即追求所谓的“软着陆”。正如戴利和杰斐逊所强调的,其目的是在通胀回归目标的路径上,防止劳动力市场恶化。
然而,内部存在显著分歧。这种分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降息速度的争论,例如理事米兰主张更激进的降息(50个基点),而施密德等人则倾向于按兵不动;二是对通胀持续性的担忧始终存在,会议纪要显示有成员担心长期通胀预期可能脱锚。这表明美联储的决策模式已转变为“数据依赖”的逐次会议决策,并且其关注的数据维度从单纯的通胀和就业,扩展到了关税等政策对物价的冲击效应。
综合来看,这是一场由“限制性”政策向“中性”乃至“适度宽松”的谨慎、渐进且充满内部辩论的转向。驱动力量从单一的“抗击高通胀”逐渐加入了“维护就业市场健康”的权重。对于市场而言,这意味着未来的政策路径不会是一条直线,其节奏将极大地依赖于 incoming data,尤其是关税对通胀的实际影响和就业数据的强弱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