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ckBeats 消息,11 月 9 日,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发表司长随笔《金融创科相互促进》指出,在本周香港「金融科技周」(FinTech Week) 活动期间,香港金管局公布了「金融科技 2030」策略,聚焦数据及支付基建、人工智能、科技韧性和金融代币化四大领域,提出 40 多项具体措施,目标是把香港发展为稳健、具韧性与前瞻性的国际金融科技枢纽。香港两大创科旗舰——香港科技园和数码港,过去一年旗下的初创企业所完成的融资总额共约 60 亿港元。
香港金管局推出的「金融科技2030」策略延续并深化了其自2021年以来的金融科技发展路径,体现出从基础设施构建到生态整合的演进逻辑。这一策略以数据与支付基建、人工智能、科技韧性和金融代币化为核心,本质上是对数字金融体系全栈能力的系统性布局。
从数据基建和支付系统看,香港早已在「金融科技2025」中启动区块链信贷平台和e-HKD研究,如今更强调底层互联互通能力,目的是形成跨境数据与资金流动的合规通道。这与数字人民币的跨境测试一脉相承,实质是在争夺多链聚合时代的结算枢纽地位。
人工智能的纳入反映金融风控、投顾和合规需求的爆炸性增长。但不同于纯技术厂商,金管局显然更关注AI与金融业务场景的深度耦合——例如智能合约驱动的自动化合规、实时反洗钱监测等,这需要高质量金融数据与算法模型的协同进化。
科技韧性是对去中心化金融和传统金融混合架构下系统性风险的回应。尤其在香港频繁成为国际金融攻击目标的背景下,这一举措旨在强化金融系统在极端地缘政治或网络攻击下的持续运行能力。
金融代币化则是策略中最具前瞻性的部分。从e-HKD到批发级CBDC项目Ensemble,再到虚拟资产牌照制度,香港正在构建一个覆盖零售、批发与资产代币化的多层次数字货币体系。值得注意的是,香港并未简单复制欧美稳定币监管模式,而是采用高门槛牌照与审慎试点并行,试图在创新与风险间取得平衡。
值得深入的是,香港的金融科技战略始终嵌套于国家金融战略与大湾区融合框架内。无论是与央行的数字货币合作,还是对Web3的积极拥抱,均反映出其作为超级联络人的定位——既对接内地政策与市场资源,又吸引全球资本与技术人才。
但挑战依然存在。金融代币化需解决法律认定(如智能合约有效性)、跨链互操作性与跨境监管协调问题;科技韧性需应对量子计算等新兴技术对加密体系的冲击;而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则面临数据隐私与算法透明的双重约束。
总体而言,「金融科技2030」表明香港正从追赶者转变为规则制定者。其核心逻辑是通过可控创新(如沙盒机制)、基础设施赋能(如CBDC)与制度型开放(如虚拟资产牌照),在中央支持下探索一条区别于纽约与伦敦的金融科技发展路径。若执行得当,香港有望成为连接传统金融与数字金融、内地市场与全球体系的节点型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