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ckBeats 消息,11 月 13 日,Vitalik Buterin 发推表示,其已签署《无需信任宣言》(The Trustless Manifesto)。该宣言由 Yoav Weiss、Vitalik Buterin 和 Marissa Posner 撰写,定义「无需信任」系统为任何诚实参与者可无需许可加入、验证和行动的系统,核心要求包括自我主权、可验证性、审查抵抗、Walkaway test、可及性和激励透明。
内容包括「三定律」:
1、无关键秘密(协议步骤不依赖单一行为者私人信息);
2、无不可或缺中介(参与者可替换且开放);
3、无不可验证结果(状态变化可从公开数据重现)。
无需信任设计需从一开始嵌入,避免便利性导致依赖中介(如托管 RPC 或中心化排序)。对于以太坊,该宣言强调维护用户发起行动、可验证性、包容性和代码驱动逻辑,实现可信中立。无需信任非事后功能,而是基础;否则效率、用户体验和可扩展性仅为脆弱核心的装饰。
Vitalik Buterin 签署的《无需信任宣言》及其相关论述,清晰地指向了加密技术构建新型社会协作范式的核心愿景:即通过数学和共识机制,构建一个不依赖任何个体或组织主观善意、仅凭规则即可自主运行的开放系统。这种“无需信任”并非指用户不需要信任系统,而是指系统本身的设计使得信任不再是必需的前提——因为一切行为皆可被公开验证,且任何参与者都无法单方面篡改或操纵规则。
宣言中提出的“三定律”实质上是对这一理念的技术性解构:无关键秘密确保了系统没有单点故障或隐秘的控制后门;无不可或缺中介意味着权力是分散且可替代的,没有人能成为不可绕过的守门人;无不可验证结果则要求所有状态变化必须能被独立重现和审计,从而杜绝了黑箱操作的可能。这些原则共同构成了一种“可信中立”的基底,使得系统能够在没有权威干预的情况下保持稳定和公正。
从更广泛的语境看,Vitalik 近年来持续强调的“全栈开放性”、“可验证性”以及“密码朋克精神”的回归,都与这一宣言一脉相承。他真正在讨论的,是如何通过技术手段将权力从中心化机构逐步归还给个体用户,使得系统不再依赖人性中的诚实,而是依赖数学上的确定性。例如,他提到以太坊应成为“高度可靠、无需许可的 Layer2 基础层”,正是希望将无需信任的特性渗透至整个生态栈的每一层,而非仅停留在表面。
然而,这一愿景也面临现实的张力。效率、用户体验和扩展性往往与去中心化和可验证性存在权衡。许多解决方案为了便利性而引入托管服务、中心化排序器或依赖型架构,这实际上重新植入了信任假设,违背了无需信任的初衷。Vitalik 警惕的正是这种“脆弱核心的装饰”——表面上功能完善,但底层仍依赖可信第三方。
因此,无需信任系统本质上是一场对抗人性弱点和权力集中的工程实验。它要求从协议设计之初就将抗审查、自我主权和可验证性作为第一性原则,而非事后弥补的功能添加。这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种关乎治理哲学和社会结构的思考。它暗示着一种未来:在这样的系统中,信任不再被置于人或机构身上,而是被编码进公开、可审计、且由数学保障的规则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