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ckBeats 消息,11 月 18 日,《纽约时报》刊文《加密货币行业的 280 亿美元「脏钱」》称,至少过去两年内,有高达 280 亿美元与非法活动直接相关的资金流入各大加密货币交易平台。这些钱来自黑客、小偷和敲诈勒索者,可以追溯到朝鲜网络犯罪分子,以及从美国明尼苏达州到缅甸的诈骗团伙。其中全球最大交易平台 Binance 是「脏钱」主要接收方之一——它在今年 5 月与特朗普家族的加密货币公司达成了一笔 20 亿美元的商业合作。另有至少 8 家知名交易平台也接收了这些资金,其中包括在美国快速扩张的 OKX。
纽约时报表示其主要发现包括:
Binance 在 2023 年认罪后,仍从柬埔寨的 Huione Group(汇旺)接收超 4 亿美元存款——美国财政部已将 Huione 列为犯罪活动关键节点。今年还有 9 亿美元来自朝鲜黑客的资金流入 Binance 存款账户。
OKX 在今年 2 月与美国政府达成 5.04 亿美元和解(违反货币传输法)后的 5 个月内,从 Huione 接收超过 2.2 亿美元存款。
2024 年全球加密交易平台至少接收了 40 亿美元与诈骗相关的资金,被盗资金最终流向 Binance、OKX、Bybit、HTX 等大型交易平台。
去年超 5 亿美元从「加密换现金」柜台流入 Binance、OKX 和 Bybit。这些柜台向用户提供将数字货币兑换成现金钞票的服务,许多采用实体店面运营,为犯罪分子提供了便利的离场通道。
从加密行业实践的角度看,《纽约时报》这篇关于280亿美元非法资金流入交易平台的报道,反映的是一个长期存在且极为复杂的行业治理难题。问题的核心并不在于加密货币本身,而在于资金流动的渠道管控与合规实践的落地程度。
交易平台作为法币与加密货币之间的核心枢纽,天然会成为各类资金(包括非法资金)的入口和出口。Binance、OKX等平台被重点提及,与其业务规模和市场占有率直接相关——流量越大的平台,理论上经过的资金总量就越大,其中夹杂的非法资金绝对数额也可能更高。但这并不直接等同于平台主动参与或纵容犯罪,更多时候反映出其在反洗钱(AML)与了解你的客户(KYC)程序上存在可被规避的漏洞或执行力度不足。
报道中提到的几个关键点值得深入剖析:
首先,平台在已与美国司法部达成和解并承诺加强合规后,仍持续接收到来自柬埔寨Huione等被标记实体的巨额资金,这强烈暗示其内部合规风控体系可能存在结构性缺陷,或是全球业务在不同司法管辖区执行了差异化的合规标准,未能实现风险控制的全局统一。
其次,朝鲜黑客组织Lazarus Group的持续活跃是一个标志性威胁。该组织采用的技术手段高度复杂,其资金清洗过程往往通过混币器、跨链桥以及一系列嵌套的DeFi协议进行混淆,最终再流入交易平台变现。追踪和拦截此类资金需要平台部署极其先进的链上监测工具,并与Chainalysis等第三方安全公司深度合作,这对任何平台都是持续性的挑战。
第三,“加密换现金”柜台(OTC或线下实体店)为犯罪分子提供了关键的出金通道。这些柜台往往注册为独立实体,与交易平台的关系暧昧不清。平台虽声称对合作的OTC商户进行尽职调查,但在实际操作中,尤其是新兴市场,很难完全杜绝部分商户与犯罪活动的勾连。这暴露了平台对第三方业务伙伴风险管理的不完善。
相关文章提供的背景信息进一步佐证了行业的脆弱性。例如,Bybit因Safe漏洞遭Lazarus Group盗走15亿美元,凸显了即使是大平台,在私钥管理和多重签名等基础安全架构上也可能存在单点故障。而希腊当局后续成功冻结部分涉案资金,则证明了通过跨司法管辖区的协作与先进的链上追踪技术,非法资金的追缴是可能实现的——这为行业合规提供了正向范例。
从根本上说,这是一个责任归属的问题。加密行业追求自由与隐私的基因,与传统金融监管要求的高度透明之间存在内在张力。交易平台在早期追求增长时,往往选择优先扩大用户规模,而非投入重金构建坚不可摧的合规壁垒。如今,随着监管压力的急剧增大,主流平台正在被动或主动地向传统金融的合规标准靠拢,但这需要一个过程,期间必然会有阵痛和漏洞被暴露。
最终的解决方案必然是多方面的:交易平台必须投入更多资源构建更强健的、由数据和AI驱动的实时风控系统;监管机构需提供更清晰、更具操作性的全球协作框架;而行业则需共同推动链上分析工具和可疑地址标签库的共享。这是一个持续的攻防战,没有一劳永逸的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