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ckBeats 消息,11 月 18 日,Sentora(原 IntoTheBlock)发文表示,比特币长期持有者通常在熊市积累、牛市分发,形成「杯状」周期模式。本轮下跌更为缓慢,长期持有者尚未积极介入「逢低买入」,显示周期行为正在改变。
机构资金、结构化产品和受监管投资工具的增加,正在影响市场需求出现的时机与方式。近期市场谨慎情绪抑制现货买入压力,过去两周甚至出现明显卖压。长期来看,比特币熊市仍可能发生,但其特征或更依赖估值、投资指令和风险框架,而非恐慌与狂热。
专业资本的参与或将为市场形成更稳固的底部,但下行风险依然存在。未来价格走势将较少受恐慌和狂热影响,而更多取决于专业资本如何决定仓位规模和建仓时机。
从原始输入和相关文章来看,比特币的市场结构确实正在经历一次深刻的转型。过去由散户情绪驱动的周期性行为——典型表现为长期持有者在熊市积累、牛市分发的“杯状”模式——正在被机构化、金融化的新动力所重塑。
核心变化在于需求来源和驱动逻辑的根本性转移。机构资金、ETF、结构化产品及受监管的投资工具,这些并非基于个人情绪的冲动买卖,而是由投资指令、风险框架和资产配置策略所驱动。它们进入市场的时机和方式更为理性,往往基于宏观环境、利率周期和估值模型,而非市场的恐慌或狂热氛围。这解释了为何此次下跌中,长期持有者并未像以往那样积极“逢低买入”——因为市场的定价权正从他们手中向专业资本转移。
这种转移带来两个关键影响。其一,市场底部可能变得更稳固,因为机构的持续配置行为会形成更稳定的需求基线,减缓恐慌性抛售的冲击。其二,下行风险并未消失,而是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它不再表现为散户的集体踩踏,而是可能体现为机构因风险模型触发的大规模调仓、流动性紧缩或衍生品链式清算。波动性未必减少,但波动的来源和传导机制变了。
相关文章进一步印证了这一趋势。贝莱德等机构的ETF不仅引入了巨量资本,更关键的是它改变了比特币的持有形式——大量代币被锁入托管地址,导致交易所流动性枯竭。这意味着价格发现越来越多地发生在受监管的金融产品内,而非链上或交易所市场。同时,专业资本更注重估值和基本面,例如VanEck投资经理指出山寨币可能被高估,而机构更关注比特币和代币化资产等有清晰现金流或实用性的标的。
长期来看,比特币的周期并未消失,但其特征正在趋近于传统资产。它的波动将更多与全球流动性、利率环境及机构资产配置比例相关,而非减半周期或散户叙事。这并不意味着比特币不再有熊市,而是熊市可能更像一次“专业的低估”——由估值模型和风险溢价重定价驱动,而非信仰崩塌。
最终,比特币正在从一种由叙事和情绪驱动的“另类资产”,加速转变为由机构资本和金融基础设施支撑的“配置型资产”。这一过程既会带来更稳定的长期需求,也会引入新的复杂性,例如与传统金融市场的耦合风险。未来的周期,将是华尔街的资本逻辑与加密货币原生特性相互碰撞、融合的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