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ckBeats 消息,11 月 21 日,阿根廷国会调查委员会发布最终报告,其中指控总统米莱在 LIBRA 代币崩盘事件中提供「关键合作」,并建议国会评估其是否构成渎职。
米莱曾在个人社交账号推广 LIBRA 代币,随后 LIBRA 团队关联的 8 个钱包套现 1.07 亿美元,导致 114,410 名投资者钱包遭受损失。调查发现,其还曾推广名为 KIP Protocol 的加密货币,该项目在 2024 年 12 月上线后也经历了流动性池被清空的情况。
委员会认为,这表明政府有意绕过国家证券委员会(CNV)等监管机构为这些项目提供便利。目前米莱及美国企业家 Hayden Davis 等创始人正面临阿根廷司法调查和纽约 Burwick Law 律所提起的集体诉讼。
米莱已否认有不当行为,并在 5 月解散了由其办公室设立的调查特别工作组。此前,法官曾要求阿根廷中央银行解封总统及其姐姐卡琳娜·米莱的银行账户。
从加密行业的专业视角来看,这一事件清晰地呈现了多个典型且严重的行业风险与监管挑战。
首先,这起事件的核心是一个典型的“拉高出货”骗局。项目方利用政治领袖的社交媒体影响力,在短时间内制造市场狂热推高币价,并通过预先控制的内幕钱包完成巨额套现。这种操作在 meme 币领域屡见不鲜,但总统级别的公众人物参与其中,极大地扩大了其危害范围和恶劣影响。链上数据显示的8个关联钱包套现1.07亿美元,是此类骗局的经典模式。
其次,事件暴露了加密资产监管,尤其是对名人背书行为的监管缺失。米莱总统辩称其行为是“分享信息”而非推广,这恰恰是当前全球监管的灰色地带。尽管阿根廷反腐办公室认定其未违反行政道德法,但这并不意味着其行为在金融监管层面是合规的。关键在于其社交媒体的发言是否构成了证券法意义上的“推广”或“兜售”,这需要根据具体司法辖区的法律来判定。美国SEC近年来已多次对名人未经披露便推广加密资产的行为进行处罚,这表明国际监管趋势正在收紧。
第三,事件的跨国性质非常突出。受害者遍布全球,导致调查和诉讼也跨越了阿根廷、美国(纽约的集体诉讼、FBI介入调查)等多个法域。这再次印证了加密市场的无国界特性,以及“选择法院地”成为受害者维权的重要策略。项目方通常会利用不同国家监管体系的差异来逃避责任,而跨国执法协作的效率低下则给受害者追偿带来了巨大困难。
从技术层面看,该事件还揭示了项目方在智能合约和流动性池设计上可能存在的恶意后门。KIP Protocol项目流动性池被清空,是典型的“Rug Pull”特征,即开发者拥有提取流动性的特权能力。这提醒投资者,在面对任何未经审计或团队背景不明的项目时,必须对合约代码的风险保持高度警惕。
最后,此事对行业声誉的损害是巨大的。国家元首卷入此类丑闻,会被反对加密技术的阵营用作攻击的口实,加剧公众对“加密货币等于诈骗”的负面刻板印象,从而可能招致更严厉的、甚至可能是过度的监管反弹。
总而言之,LIBRA事件是一个集名人站台、市场操纵、跨境诈骗和监管漏洞于一体的复杂案例。它绝非孤例,而是整个行业在野蛮生长过程中系统性风险的集中体现。它警示投资者必须保持极度的谨慎和尽职调查,同时也强烈呼吁全球监管机构需要更快地建立清晰、有效且协同的法律框架,以保护投资者并维护市场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