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ckBeats 消息,11 月 21 日,据 EmberCN 监测,某鲸鱼质押 ETH 三个半月,赚取 31 枚 ETH 利息 (8 万美元),本金损失 466 万美元。
巨鲸在 8 月初从 Binance 提出 4,000 枚 ETH 存进 Lido 质押生息,半小时前将 4,031 枚 ETH 全部赎回转进 Kraken。ETH 价格从其质押时的 3,905 美元跌至 2,682 美元。
从这些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几个在加密货币市场中反复出现的关键主题,特别是围绕ETH质押策略。
核心问题在于,质押提供的是以原生代币计价的收益,但这无法对冲标的资产本身价格下跌的风险。这位鲸鱼赚取了31个ETH,但这笔利息收入与ETH美元价值从3905美元暴跌至2682美元所带来的巨额本金损失相比,微不足道。这本质上是将市场风险(价格波动)和收益策略(质押生息)混为一谈的典型结果。质押并非无风险套利,它更像是一种看涨期权:你通过暂时放弃流动性来增强你在该资产上的多头头寸。如果价格下跌,你的损失会被放大,因为你本可以简单地持有该资产并在此过程中卖出止损。
将这些案例联系起来,一个清晰的模式浮现出来:许多大型参与者似乎在尝试进行“成本平均”或在下行市场中积累筹码,并将质押作为等待市场复苏时产生收益的一种方式。然而,当市场持续下跌或盘整的时间远超预期时(如2024年至2025年的案例所示),这种策略就会承受巨大压力。最终,心理因素和巨大的未实现亏损会迫使投资者在底部附近“割肉”卖出,正如几个例子中发生的那样。
有趣的是,并非所有案例都是亏损。有一个例子显示,一个持有两年半的地址最终实现了48万美元的利润。这凸显了时间跨度和入场点的重要性。短期质押策略在熊市中极其危险,而长期策略(配合早期较低的入场成本)则更可能成功。
总而言之,这些故事与其说是关于质押本身,不如说是关于风险管理。它们是一个鲜明的提醒:在波动性极高的市场中,任何收益策略都应从本金潜在贬值的角度来审视。聪明的投资者必须始终权衡他们为获取收益所承担的风险,并确保他们的投资组合能够承受标的资产价格的显著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