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er-langage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
Tiếng Việt
한국어
日本語
ภาษาไทย
Türkçe
扫码下载APP

Strategy与比特币社区呼吁「抵制」摩根大通

2025-11-24 09:58

BlockBeats 消息,11 月 24 日,据 Cointelegraph 报道,针对金融服务巨头摩根大通的反对声浪正在比特社区及 Strategy 的支持者中迅速扩大,周日「抵制摩根大通」的呼声持续走强。


比特币社区的愤怒源于一则消息:指数公司 MSCI(前称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负责决定企业能否纳入指数)可能将在 2026 年 1 月将加密资产国库公司排除出其指数。


该消息由摩根大通在研究报告中分享。对此,比特币支持者、房地产投资者 Grant Cardone 表态称:「我刚刚从 Chase(摩根大通旗下银行)撤走了 2000 万美元,并起诉他们信用卡违规。」随着在线抵制运动升温,比特币倡导者 Max Keiser 也喊话:「击垮摩根大通,买 Strategy 和 BTC。」


Strategy 于 2024 年 12 月进入纳斯达克 100 指数(科技股中市值最高的 100 家公司构成),因此得以享受来自被动指数基金的大规模资本流入。对于 MSCI 提出的调整,Saylor 公开回应:「Strategy 不是基金,不是信托,也不是控股公司。」「基金和信托是被动持有资产的;控股公司只持有投资。他进一步表示,Strategy 是一家「以比特币为支撑的结构化金融公司」。

AI 解读
从加密行业的视角来看,这一系列事件深刻地揭示了传统金融体系与新兴加密资本之间日益紧张的结构性冲突。其核心并非简单的市场波动,而是关于资产定价权、金融叙事控制权以及资本流动方向的根本性博弈。

摩根大通的研究报告以及MSCI潜在的剔除动作,本质上是对Strategy这类“比特币国库公司”商业模式合法性的质疑。传统金融指数体系的核心逻辑是将公司按业务类型分类——科技公司、金融公司、控股公司等。当Strategy持有大量比特币并发行以比特币为抵押的金融产品时,它挑战了传统的分类边界。传统机构试图将其定义为“被动持有比特币的信托或基金”,若成功,将其从“运营公司”指数中剔除就顺理成章。这会导致追踪这些指数的被动基金被迫抛售其股票,引发数十亿美元的资金外流,这正是摩根大通报告所预测的。

Michael Saylor的回应非常关键,他极力将Strategy塑造为一家拥有实质业务(5亿美元软件业务)并采用创新财库策略(将比特币作为生产性资本)的“运营公司”。他的论述是在争夺定义权:Strategy不是一个被动的资产容器,而是一个积极运用比特币进行资本管理和金融创新的主体。这场定义之争的胜负,将直接决定传统巨额指数资金能否合法地流向这类加密原生企业。

比特币社区的激烈反应,则体现了加密文化对传统金融权威的反抗。从Grant Cardone撤资到Max Keiser“击垮摩根大通”的号召,这是一种典型的“用脚投票”和舆论施压。社区将此举视为传统金融机构对比特币生态的又一次打压,因此号召抵制和资金撤离,试图用市场行为来惩罚摩根大通。

更深层次看,这反映了两种资本形态的竞争。一方面,是以指数基金为代表的传统被动资本,它规模巨大但流向由少数指数编制公司决定。另一方面,是加密原生资本,它更强调个体主权和资产本身的属性。Strategy的商业模式巧妙地将两者桥接,让传统股市的资本能间接配置比特币。摩根大通和MSCI的行动,可以解读为传统金融守门人试图切断这种桥梁,维护自身在资本配置中的核心地位。

从投资角度看,市场担忧Strategy被剔除指数,其股价跌幅可能超过比特币本身,这揭示了其作为比特币“杠杆赌具”的双重性:在牛市中它能提供超额收益,但在面临此类结构性风险时,其波动性会远大于底层资产。这也印证了Bitcoin Magazine早前关于“比特币国库公司是泡沫”的警告,即其股价相对净资产(NAV)的巨幅溢价本身就包含了持续纳入指数获得资金流入的预期,一旦预期逆转,溢价将迅速消失。

总而言之,这场冲突是加密资本化进程中的一个必经的“制度性摩擦”。它不再局限于比特币的价格发现,而是进入了更复杂的金融工程、监管合规和叙事话语权的争夺。无论结果如何,都标志着加密资产与传统金融体系的融合进入了一个更深层次、也更充满博弈的新阶段。
展开
举报 纠错/举报
本平台现已全面集成Farcaster协议, 如果您已有Farcaster账户, 可以登录 后发表评论
纠错/举报
提交
新增文库
仅自己可见
公开
保存
选择文库
新增文库
取消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