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er-langage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
Tiếng Việt
한국어
日本語
ภาษาไทย
Türkçe
扫码下载APP

为什么在加密领域,产品很容易会难产?

2025-11-03 16:35
阅读本文需 10 分钟
这个市场并不奖励「完成」,而是奖励不断「开创新事物」。
原文标题:Why Crypto Can't Build Anything Long-Term
原文作者:rosie
原文编译:Odaily 星球日报 Golem


我认识的大多数加密创始人现在都在进行第三次转型。这批人在 2021 年开发 NFT 平台,2022 年转向了 DeFi 收益,2023/24 年又转向 AI 代理,现在他们正在追逐本季度的热门趋势(也许是预测市场吧)。


他们转型并没有错,甚至在很多方面,他们的策略是正确的。但问题在于,这种模式本身就使得难以构建任何能够长期发展的产品。


18 个月的产品周期


新概念出现 → 资金涌入 → 所有人转型 → 持续发展 6-9 个月 → 新概念消亡 → 再次转型。


一个加密周期曾经能维持 3-4 年(ICO 时代),后来缩短成 2 年,现在,如果运气好,一个加密周期最多持续 18 个月。2025 年第二季度加密风险投资下降了近 60%,这使得加密创始人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资金在下一个叙事迫使他们再次转型之前进行开发。



在 18 个月内几乎不可能打造出任何有意义的东西,真正的基础设施至少需要 3-5 年,而真正达到产品市场契合需要数年时间而非数个季度的迭代。


但如果加密创始人还在沿用去年的叙事方式,那就是在浪费钱,投资者也会弃你而去,用户会流失。有些投资者甚至会强迫加密创始人迎合当前的潮流,而其团队则会开始评估投资那些凭借本季度热门叙事获得融资的项目。


沉没成本谬误作为生存机制


传统的商业建议是不要陷入沉没成本谬误。如果某个项目行不通,就马上转型。但加密领域却完全陷入其中,将沉没成本谬误作为生存机制。现在,没有人会坚持足够长的时间去验证所做的事情是否有效,而是遇到阻力就转型,用户增长缓慢也转型,融资困难也选择转型。


每个加密创始人都会进行这样的权衡:


· 继续开发现有产品,也许 2-3 年后会成功。如果运气好,你或许还能获得新一轮融资。


· 转向热门叙事:立即融资,展示账面收益,在任何人意识到行不通之前退出。


第二种方案绝大多数时候胜出。


项目永远即将完成


很少有加密项目能真正完成他们路线图中的东西。大多数项目总是处于「即将完成」的状态。总是差一个功能就能实现产品与市场的契合。它们永远无法实现,因为在半途中,市场风向就发生了转变,一夜之间,完成你的 DeFi 协议就变得毫无意义了,因为每个人都在谈论 AI 代理。


市场会惩罚那些完成的项目。因为一个已完成的产品有其已知的局限性,而一个「即将完成」的产品仍然拥有无限的叙事潜力。


资本追逐的是关注度,而不是完成度


在加密领域,如果你有新的叙事,即使没有产品也能筹集 5000 万美元;如果叙事已建立,产品可用,可能连 500 万美元也难以筹集;如果是旧叙事,有产品和真实用户,那么则可能根本无法筹集到资金。


VC 不投资产品,他们投资的是关注度。关注度会流向新的叙事,而不是已经完成的旧叙事。大多数团队现在都只顾着追求「叙事最大化」,完全为了哪个故事能吸引资金而优化,根本不在乎他们实际在做什么。完成项目会限制自己,而放弃项目则能为你保留选择余地。


团队留存率


如果你是一个加密创始人,在新叙事到来后,你最优秀的开发人员可能会收到两倍薪水被挖去参与热门的新项目,你的市场营销主管也会被刚刚融资一亿美元的公司挖走。你无法与之竞争,因为你六个月前放弃了热门叙事,决定真正完成你已经开始的项目。


没有人愿意参与枯燥乏味的稳定项目。他们想要的是混乱、资金过剩、可能崩溃但或许能带来十倍收益的项目。


用户注意力持续时间


加密用户使用一个产品有时仅仅是因为它是新的,因为人人都谈论它,因为可能会有空投。一旦叙事转移,他们就会离开,而产品后续是否改进、是否添加了他们要求的功能都已无人在意。


事实上,我们无法为不可持续的用户打造可持续的产品。一些加密创始人反复转型,以至于连他们自己也忘记了最初的目标。


去中心化社交网络 → NFT 市场 → DeFi 聚合器 → 游戏基础设施 → AI 代理 → 预测市场……转型不再是战略问题,而成了整个商业模式的核心。



基础设施悖论


在加密领域,那些能够长久存在的事物,大多是在加密货币尚未引起关注之前就已建立起来的。比特币诞生于无人问津之时,没有 VC,也没有 ICO。以太坊诞生于 ICO 热潮之前,在人们还未预见到智能合约的未来之前。


而大多数在炒作周期中诞生的事物都会随着周期的结束而消亡,周期之前诞生的事物则更有可能成功。但事实是很少有人会在一个叙事开始之前就进行开发,因为缺乏资金、关注和退出流动性。


为何这种情况很难改变?


基于代币的激励机制创造了流动性退出机会。只要创始人和投资者能够在产品成熟之前退出,他们就会这样做。


信息和情绪传播的速度远超建设速度。等一个项目完成的时候,人人都知道结果如何。加密行业的整个价值主张正在快速发展,要求加密慢慢发展,就等于要求它变成它原本不会变成的东西。


这意味着,如果你花了三年时间打造一个产品,别人抄袭你的想法,三个月就能用更差的代码和更好的营销策略发布产品。然后他们就赢了。


加密货币难以构建任何长期产品,因为它从结构上就与长期思维背道而驰。


你可以是一位坚持原则的创始人,拒绝转型,始终忠于最初的愿景,用数年而非数月的时间进行开发。但你很可能会破产、被遗忘,最终被那些在你发布第一版产品期间转型三次的人所取代。


市场不会奖励完成,而是奖励不断开创新事物。或许加密行业真正的创新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如何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价值。


原文链接


点击了解律动BlockBeats 在招岗位


欢迎加入律动 BlockBeats 官方社群:

Telegram 订阅群:https://t.me/theblockbeats

Telegram 交流群:https://t.me/BlockBeats_App

Twitter 官方账号:https://twitter.com/BlockBeatsAsia

AI 解读
加密货币行业难以孕育长期产品的核心矛盾,在于其激励机制与市场结构本质上排斥长期主义。这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资本、人才、用户心理和行业生命周期加速共振下的必然结果。

资本是首要驱动力。风险投资在加密领域追逐的是叙事和关注度,而非产品成熟度或用户价值。一个新奇的概念可以在没有一行代码的情况下募集巨额资金,而一个正在稳定运营、拥有真实用户但叙事过时的项目却可能无人问津。这种估值体系彻底颠倒了传统行业的逻辑。资本急于寻求退出,而代币经济模型恰恰提供了早期退出的完美渠道,这使得创始团队和早期投资者在项目尚未经受市场检验时就能实现财务回报,从而削弱了将产品打磨至完善的根本动力。

人才流动进一步加剧了这种短期性。顶尖的开发者和管理者会持续被资本最充裕、声量最大的新叙事项目所吸引,他们追求的是混乱中所蕴含的爆发性机会,而非枯燥的长期建设。一个选择坚守既定路线的团队,不仅难以融资,更难以留住核心人才,其开发进程会不断被掏空。

用户行为同样被驯化为短期导向。大量用户使用产品的动机是获取空投或参与短期投机,而非基于产品本身的效用。一旦叙事转移或预期收益消失,用户会毫不犹豫地撤离,这使得产品团队难以获得持续的真实反馈来进行迭代,最终陷入为“投机者”而非“使用者”构建产品的困境。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行业生命周期的急剧压缩。一个完整的“概念-资金-开发-泡沫-消亡”周期已经从早期的数年缩短至如今的18个月甚至更短。这意味着,任何试图用3-5年时间构建真正基础设施或寻求产品市场契合的团队,在其产品成型之前,市场关注的焦点早已轮换了数次。他们不仅会错失融资窗口,更会发现自己辛苦构建的产品在舆论场上已沦为“过时”的产物。

因此,持续的转型不能简单归咎于创始人的投机或缺乏远见,它是一种在扭曲激励机制下的理性生存策略。在一个奖励叙事创新而非产品完成度的市场里,完成一个项目反而会暴露其局限性,扼杀其想象空间;而始终处于“即将完成”状态的项目,却能源源不断地吸收新叙事的红利。

真正的悖论在于,这个行业中最持久、最具价值的项目,如比特币和以太坊,恰恰诞生于狂热周期之前,在无人问津时默默构建。而当资本和眼球涌入后,整个系统的运行逻辑反而阻碍了同类长期项目的诞生。这或许揭示了加密货币最深刻的讽刺:它创造了一套旨在颠覆传统金融的系统,但其自身的投资开发生态却成了金融短期主义最极致的体现。
展开
本平台现已全面集成Farcaster协议, 如果您已有Farcaster账户, 可以登录 后发表评论
选择文库
新增文库
取消
完成
新增文库
仅自己可见
公开
保存
纠错/举报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