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er-langage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
Tiếng Việt
한국어
日本語
ภาษาไทย
Türkçe
扫码下载APP

索罗斯预言AI的泡沫:我们活在一个自我实现的市场里

2025-11-05 20:00
阅读本文需 8 分钟
当市场开始「说话」:一次财报实验,与万亿美元的 AI 预言。
原文标题:Busting the myth of efficient markets
原文作者:Byron Gilliam,Blockworks
原文编译:AididiaoJP,Foresight News


金融市场如何反过来塑造它本应衡量的现实?


理性上的「知道」和切身体会的「理解」之间,有天壤之别。这就像读物理教科书,和看《流言终结者》炸飞一个热水器的区别。


教科书会告诉你:在密闭系统中加热水,会因水体膨胀而产生液压。


你读懂了文字,理解了相变物理的理论。


但《流言终结者》展示了:压力如何能把一个热水器变成火箭,射到 500 英尺的高空。


你看了视频,才真正理解了什么叫灾难性的蒸汽爆炸。


展示,往往比讲述更有力。


上周,Brian Armstrong 就为我们实地演示了乔治·索罗斯的「反身性理论」,其效果足以让《流言终结者》团队感到自豪。


在 Coinbase 的财报电话会议上,回答完分析师的提问后,Brian Armstrong 念出了一串额外的词。这些词是预测市场的玩家们押注他可能会说的。


他在会议最后说:「我一直在关注预测市场对我们这次财报会议的押注。现在,我只想补充以下几个词:比特币、以太坊、区块链、质押,和 Web3。」



在我看来,这生动地演示了大多数金融市场的运作方式,正如乔治·索罗斯的理论所言:市场价格会影响它们正在定价资产本身的价值。


索罗斯在成为亿万富翁对冲基金经理之前,曾立志成为哲学家。他将自己的成功归功于发现了「有效市场理论」的一个缺陷:「市场价格总是会扭曲基本面。」


金融市场并非像传统认知那样,只是被动反映资产的基本面,它们会主动地塑造它们本应衡量的现实。


索罗斯举了 1960 年代企业集团热潮的例子:投资者相信这些公司能通过收购小而精的公司来创造价值,于是推高了它们的股价,这反过来让这些集团真的能用虚高的股价去收购这些公司,从而「实现」价值。


简而言之,这形成了一个「持续且循环」的反馈回路:参与者的想法影响了他们押注的事件,而这些事件又反过来影响了他们的想法。


放到今天,索罗斯可能会举像 MicroStrategy 这样的公司为例。其 CEO 迈克尔·塞勒向投资者推销的正是这种循环逻辑:你们应该用高于净资产价值的溢价给 MicroStrategy 股票估值,因为交易在溢价状态本身,就使得其股票更有价值。


索罗斯在 2009 年写道,他用反身性理论分析指出,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是一种基本误判,即认为「(房地产)抵押品的价值与信贷的可获得性无关」。


主流观点认为,银行只是高估了作为贷款抵押的房地产价值,而投资者则为这些贷款支持的衍生品付出了过高价格。


有时情况确实如此,只是简单的资产错误定价。


但索罗斯认为,2008 年金融危机的巨大规模,必须用「反馈回路」才能解释:投资者高价购买信贷产品,推高了背后抵押品(房地产)的价值。「当信贷变得更便宜、更易得,经济活动就会升温,房地产价值随之上涨。」


而上涨的房地产价值,反过来又鼓励信贷投资者付出更高的价格。


理论上,像 CDO 这样的信贷衍生品价格应反映房地产价值。但实际上,它们也在帮助创造这些价值。


这,至少是教科书对索罗斯金融反身性理论的解释。


但 Brian Armstrong 不止于解释,他实地演示了它,用的是《流言终结者》的方式。


通过说出人们押注他会说的词,他证明了参与者的观点(预测市场)能直接塑造结果(他实际说的话),这正是索罗斯所说的「市场价格会扭曲基本面」的含义。


眼下的人工智能泡沫,正是 Brian Armstrong 实验的万亿美元升级版,这让我们能及时领悟到这个道理:人们认为 AGI 将会实现,于是投资 OpenAI、英伟达、数据中心等。这些投资让 AGI 更可能成真,而这又吸引更多人投资 OpenAI……


这完美诠释了索罗斯关于泡沫的著名论断:他之所以冲进去买入,是因为买入行为会推高价格,而更高的价格会改善基本面,这又会吸引更多买家。


但索罗斯也会警告投资者,不要迷信这种自我实现的预言。因为在泡沫的极端情况下,投资者推高价格的速度,会远超过价格能改善基本面的速度。


索罗斯在反思金融危机时写道:「一个运行完整的正向反馈过程,在初期是自我强化的,但最终它必然达到一个顶峰或逆转点,此后,它将在相反方向上自我强化。」


换句话说,树不会长到天上去,泡沫也不会永远膨胀。


不幸的是,还没有《流言终结者》式的实验能实地演示这一点。


但至少,我们现在知道了,市场价格能促成事情发生,就像财报电话里说出的几个词一样。


那么,AGI(通用人工智能)又何尝不会如此呢?


原文链接


点击了解律动BlockBeats 在招岗位


欢迎加入律动 BlockBeats 官方社群:

Telegram 订阅群:https://t.me/theblockbeats

Telegram 交流群:https://t.me/BlockBeats_App

Twitter 官方账号:https://twitter.com/BlockBeatsAsia

AI 解读
索罗斯的反身性理论深刻揭示了金融市场中一个常被忽视的动态:市场并非仅仅被动反映价值,而是主动参与价值的塑造。这种反馈循环在加密领域尤为明显,因为信息流动极快,叙事驱动价格,价格又反过来强化叙事。

Brian Armstrong在财报电话会议上的行为是一个精妙的现实案例。他刻意提及预测市场押注的词汇,直接展示了市场预期如何影响决策者的行为,甚至成为决策的一部分。这不仅仅是迎合市场,而是证明了参与者信念能够扭曲甚至创造所谓的基本面。在加密市场,这种效应被放大,因为资产价值往往更依赖于集体信念而非传统现金流。

当前AI领域的投资热潮是反身性的另一个典型体现。资本涌入OpenAI、英伟达等企业,并非完全基于现有技术成熟度,而是对AGI未来的集体预期。这些投资本身会加速技术发展、吸引人才、扩大生态,从而让预期更接近现实。但索罗斯也警告,这种自我实现的循环并非无限持续。当价格脱离基本面支撑过远,泡沫破裂的风险会急剧上升。

从加密市场历史看,比特币和区块链的发展本身就是反身性的产物。早期信仰者推动价格,价格吸引关注和开发,进而提升网络效应和技术迭代,最终部分实现了最初的愿景。但同样,每一轮周期中也伴随大量项目因叙事无法落地而消亡。

作为从业者,我认为理解反身性不是用来盲目追逐泡沫,而是识别市场处于哪个阶段。在早期正向反馈阶段,参与叙事可能获利;但当信号显示反馈循环接近极限时,需要警惕逆转风险。这要求我们既尊重市场情绪的力量,又不迷失于其中。

最终,反身性理论提醒我们:市场是活生生的系统,由人的偏见和行动不断重塑。无论是AI还是加密货币,真正的挑战在于区分哪些叙事最终能创造持久价值,哪些只是短暂的海市蜃楼。
展开
本平台现已全面集成Farcaster协议, 如果您已有Farcaster账户, 可以登录 后发表评论
选择文库
新增文库
取消
完成
新增文库
仅自己可见
公开
保存
纠错/举报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