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er-langage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
Tiếng Việt
한국어
日本語
ภาษาไทย
Türkçe
扫码下载APP

50万美金买来的Ticker被「强行改名」?Hyperliquid的信任大考

2025-11-28 10:00
阅读本文需 11 分钟
屠龙者终成恶龙?

Hyperliquid 无疑是今年币圈最耀眼的明星。


然而最近一场关于「命名权」的争端,却在社区内引发了不小的争论与分歧。


如果你在 Hyperliquid 上花了 50 万美金买下一个代币代码(Ticker),你会默认它属于你吗?Hyperliquid 团队最近用行动给出的答案是:链上属于你,但网页上归我管。


50 万美金买来的$MON,说没就没?


争议的焦点源于今年 1 月。当时,GameFi 项目 Pixelmon 的背后的 Mon Protocol 为了吸引 Hyperliquid 社区,参与了 Hyperliquid 的 HIP-1 现货上币拍卖。


这里需要简单科普一下 Hyperliquid 的现货上币机制。不同于中心化交易所的「上币费」或「贿赂」,HL 采用荷兰拍竞价上币。这是一个无需许可的过程,项目方通过竞价支付 Gas 费用(一开始使用 USDC 支付,后改为 HYPE)来争取上币资格。


Source:  https://data.asxn.xyz/dashboard/hl-auctions


Mon Protocol 当时花费了约 50 万美元,在高位赢得了竞拍,在链上成功注册了 $MON 这个 Ticker。


当时尚处 Hyperliquid 现货市场的早期,现货桥接项目 Unit 尚未面世,除了 HYPE、PURR 等大市值标的之外的其他现货交易对普遍缺乏流动性,Mon Protocol 的代币在上线后的表现也几乎等同于 rug。



Monad 作为万众瞩目的「天王级项目」,代币也叫$MON。于是当 Monad 登陆 Hyperliquid 时,尴尬的一幕发生了:Hyperliquid 团队直接修改了前端显示,Mon Protocol 在前端被强制改名为 "MONPRO",而 Monad 在前端直接使用了 "MON" 的名字。



虽然在链上,Pixelmon 的代币代码依然是 MON,Monad 实际上是 UMON,但在用户感知最直接的前端,Pixelmon 花了 50 万美金买来的「名分」,被瞬间剥夺了。


用户安全,还是流量至上?


这一操作迅速在推特上引爆了舆论。交易员 Akku 直言这一决定「令人极度失望」。


「Pixelmon 花了 50 万买了一个前端可以随意覆盖的东西,而 Monad(或者说与其关系密切的 Unit)却可以不花钱就获得这个可见的名称……这是否意味着:你可以买链上的代码,但我们会根据我们和谁关系好来决定前端显示什么?」


面对质疑,Hyperliquid 的核心成员 xulian 给出了非常「Web2」的解释:


「前端最重要的因素是保护用户。用户买错代币对所有人都是坏事。据我所知,所有主要交易场所都在几周前将 MON 改显示为 MONPRO 了。拍卖是链上的 Gas 费,Mon Protocol 团队仍然拥有 MON 的 Ticker。任何其他前端都可以随心所欲地命名。」


这番话翻译过来就是:为了防止用户混淆,我们牺牲了原 Ticker 主人的显示权。


而此次事件的另一个相关方,与 Hyperliquid 关系紧密的 Unit 团队(负责 Monad 代币在 HL 上的现货桥接),也因为获得了这个名字而被卷入风波。Unit 的成员 Shadow (0xmev) 被迫出来澄清:


「协议和 App 是两回事。Hyperliquid Labs 对 App 有决定权。这件事很清楚:一个是为了吸引 Hyperliquid 社区买盘的项目(Mon Protocol)失败了,币价归零;另一个是高关注度、高交易量的项目(Monad)来了。Labs 觉得把名字给后者是更优的展示选择。


社区炸锅


虽然官方解释在逻辑上站得住脚(前端确实属于Hyperliquid Labs),但在情感和商业伦理上,社区并不买账。


Akku 反驳道,当初现货拍卖的市场营销让所有人都默认「现货上币 = 前端显示」,现在玩文字游戏说是「仅限链上」,无异于一种营销骗局。他认为如果 Monad 不想冲突,应该自己改名,而不是剥夺先来者的权利。


Ramen 的观点则代表了大多数围观群众的心声:


「为了避免混淆给 Monad 显示 $MON 可能是对的,但在人家付了 50 万美金后强制改名是错的。退款似乎是最好的做法。」


当然,也有维护 HL 的声音。用户 aaalex.hl 和 altoshi 坚持认为「协议不等于前端」,「Hyperliquid 是做生意的,不是做慈善的」,认为只要链上合约没有改变,就不算违背去中心化原则。


「傲慢」是成功的副产品


Hyperliquid 并没有做错什么。他们确实拥有 hyperliquid.xyz 这个域名的绝对控制权,有权为了用户体验去调整显示逻辑。Monad 的体量和关注度远超 Pixelmon,将 MON 这个代码给 Monad 使用,不仅符合平台利益,也保护了不知情的用户买到同名的毫无流动性的代币。


这种看似合理的「独断」,实则会让一些生态建设者感到不安。


绝对解释权


Unit 的团队成员 Shadow 在回复中透露的另一段故事,或许比改名事件本身更值得深思:


「我们一手打造了整个品牌(tradexyz),正是因为我们对 Labs 的前端决策没有任何影响力。他们最终决定在我们完成并宣布整个项目之后立即在自己的官方前端上线 HIP-3——这实际上摧毁了我们花费大量时间建立的竞争优势。但我们不会为此抱怨,我们会继续前进。」


如果 Unit 这样的「嫡系部队」都随时可能被官方前端「吸血」,那些毫无背景的小型项目方,又该如何在这样的生态中寻找安全感?


生硬的处理方式


Hyperliquid 对资本的「傲慢」是其赢得社区狂热支持的一大因素。他们拒绝顶级 VC 的投资、拒绝向 CEX 支付上币费、坚持公平分发。


但正如 Akku 所言,哪怕是退还当年的拍卖费用,或者提前与 Pixelmon 团队达成某种补偿协议,都能让这件事变得体面许多。现在的做法,不仅伤害了早期支持者(哪怕是个失败的项目),更向外界传递了一种「谁大谁有理」的信号。


Hyperliquid 依然是目前市场上最好的 Perp DEX 之一,其技术实力毋庸置疑。但在登顶之后,如何避免让自己变成当初那个自己想要颠覆的「独断专行的巨头」,或许是 Hyperliquid 团队的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社区喜欢的「傲慢」,是面对强权时的不屈,而不是面对规则时的任性。


点击了解律动BlockBeats 在招岗位


欢迎加入律动 BlockBeats 官方社群:

Telegram 订阅群:https://t.me/theblockbeats

Telegram 交流群:https://t.me/BlockBeats_App

Twitter 官方账号:https://twitter.com/BlockBeatsAsia

AI 解读
从本质上讲,这件事触及了加密世界一个古老而又核心的命题:在追求去中心化与效率的过程中,权力与规则的边界究竟在哪里。

Hyperliquid的设计初衷是颠覆传统CEX的“上币费”黑箱操作,代之以链上公开、无需许可的荷兰拍。这套机制的精妙之处在于,它试图用算法和代码的确定性来取代人性的不确定性。当Mon Protocol支付50万美金Gas费赢得拍卖时,他们购买的不仅仅是一个代币代码,更是对这套规则的信赖——即价高者得,链上所有权不可篡改。这是一份基于代码的契约。

然而,问题出在了“前端”这个层。团队将链上所有权与前端显示权进行了切割。从纯粹的技术架构看,他们没错。协议是去中心化的,但访问协议的用户界面(前端)由其团队控制的中心化域名托管。但从商业伦理和用户预期来看,这构成了一次严重的预期违背。社区绝大多数参与者不会去深究技术架构的细微差别,他们的认知是“付费上币”即获得了在Hyperliquid生态内的完整品牌展示。团队事后的解释,无论多么合乎逻辑,在社区看来都像是一种事后的“文字游戏”,削弱了其拍卖机制的公信力。

团队的决策内核是典型的“效用主义”逻辑:将MON分配给知名度更高、交易量更大的Monad,能减少用户混淆、提升平台交易量和体验。这在商业决策上或许是高效的,但它粗暴地践踏了“程序正义”。它传递了一个危险的信号:即便你遵守了规则并付出了巨大成本,最终解释权和利益分配权仍掌握在平台手中,他们可以为了“更大的利益”而修改结果。这与其试图颠覆的中心化交易所的“独断”行为,在观感上仅有一线之隔。

更值得玩味的是Unit团队的遭遇。作为Hyperliquid的“嫡系”,他们同样对前端决策毫无影响力,甚至自己打造的竞争优势也被官方的突然行动所削弱。这表明此种“权力”并非针对外人,而是一种普适的、高度集中的控制力。这会让所有生态建设者,无论亲疏,都产生一种不安全感。

理想的处理方式不应是简单的“改名了之”。退还拍卖费用,或与Mon Protocol协商一个体面的补偿方案,是维护规则尊严的最低成本做法。既能保全其“用户安全”的立场,又能彰显对早期支持者和规则本身的尊重。但他们选择了最生硬的方式,用“资本效率”的逻辑覆盖了“契约精神”,这是一种技术精英常有的傲慢。

Hyperliquid无疑是顶级的产品,其技术实力和增长有目共睹。但这次事件是其“信任大考”。加密行业的基石是信任,而这种信任建立在代码即法律的确定性之上。当团队可以为了“更好的结果”而灵活解释规则时,他们就在动摇自己赖以成功的基石。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社区的狂热支持源于其反抗强权的“傲慢”,而非管理规则时的“任性”。如何平衡效率与公平、集中迭代与去中心化精神,将是Hyperliquid乃至所有成功协议都必须面对的终极问题。
展开
本平台现已全面集成Farcaster协议, 如果您已有Farcaster账户, 可以登录 后发表评论
选择文库
新增文库
取消
完成
新增文库
仅自己可见
公开
保存
纠错/举报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