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DE 宣布停止新專案投資併中止二期基金募資,引發了 Crypto Twitter 上又一輪“VC 已死”的哀嘆,但上一周期 VC 們風光無兩,靠造敘事抬估值,把一張張 PPT 包裝成互聯網的未來。
作為在兩輪牛市裡總共融資 1.8 億美元的去中心化社交龍頭 Farcaster 無疑是 VC 的最佳敘事代表,但 Farcaster的答案也逐漸清晰──不再押注「去中心化的想像力」,而是押注「資產化的執行力」。 Farcaster 不是失敗的產品,而是加密世界裡又一次敘事塌陷,VC 們發現他們並沒有重建世界的能力,只是在一場預支估值的故事裡套現退場。
近日,Farcaster 協議聯創 Dan 宣布,團隊正在考慮將目前名為 Warpcast 的官方客戶端應用重命名為 Farcaster,並調整其網頁端為基礎的網域名稱在用戶端應用程式設計為 Farcaster,並調整其網頁端為基礎的問題。
2021 年,Farcaster 以桌面端產品推出,2023 年轉型為行動裝置與網頁應用程式並改名為 Warpcast。儘管最初更名是認為如果客戶端(Warpcast)和協定本身(Farcaster)名字不同,會更方便其他開發者基於協定建立自己的客戶端,從而帶動協定用戶成長。但最終這套設想並沒有真正落地,根據團隊回饋,現實中絕大多數用戶仍是透過 Warpcast 註冊帳戶、接入協議。
去年 5 月,BlockBeats 曾撰文對 Farcaster 生態進行分析,彼時前端應用 Warpcast 掌握著 Farcaster 協議的核心功能,諸如私信、Channel 等,整個生態馬太效應十分明顯,非官方客戶端只能夾縫中求生存、找到 Warpcast 的社會化策略
相關閱讀:《Farcaster 上沒機會了? 》
而如今 Farcaster 團隊正式宣布將前端 Warpcast 更名為 Farcaster,某種程度上無疑背刺了那些選擇 Farcaster 協議的前端應用開發者們。
其實這次更名操作只是 Farcaster 轉型的一個小縮影,自去年 10 月以來,Farcaster 協議在產品更新、戰略佈局、人員變動等多方面作出了調整。
一個細節是,在此之後的開發者會議討論中不再區分「Farcaster 議題」與「Warpcast 更新」部分,而是聚焦於整體的具體問題,例如 Growth、Direct Cast、降低註冊成本、Hubs 穩定、FIP 治理、身份系統。
但從使用者黏性來看,Farcaster 迄今未能走出冷啟動平台的典型困境。根據 Dune 數據,自 2023 年下半年開放註冊以來,其 DAU/MAU 比例長期徘徊在 0.2 左右,僅在 2024 年初因 DEGEN 爆火出圈短暫觸及 0.4,隨後迅速回落。
DAU/MAU 比例是指每日活躍用戶與每月活躍用戶的比率,用於衡量用戶每月與應用程式互動的天數,比值越趨近於 1 表明用戶活躍度越高,在比值低於 0.2 時,應用程式的傳播性和互動性將會很弱。
相較之下,Web2 早期社群產品如 Reddit 或 Mastodon,DAU/MAU 穩定維持在 0.25~0.3 區間。即便是用戶體量更小、主題更垂直的社群應用程式如 Discord 小型伺服器,也往往能維持 0.3 以上的活躍比。 Farcaster 的數據說明,儘管其在 Crypto 社群中保持了較高話題度,但用戶使用習慣並未真正建立,活躍用戶主要集中於少數重度創作者與鏈上原住民,尚未形成可持續的內容消費與社交閉環。
在最初的產品邏輯中,Farcaster 試圖透過內容工具建立去中心化社交圖譜,如曾經被寄予厚望的頻道(Channel,類似話題小組)是這個圖譜中承載社群與流量的核心單位。但很快資產的激勵效應遠超過內容的自組織能力,產品邏輯也隨之偏轉。
2024 年 2 月,社交代幣$DEGEN 在 Warpcast 中名為 Degen 的頻道中走紅,成為 Farcaster 破圈的主要推動力。彼時 Farcaster 開放網路註冊才僅四個月,每日活躍用戶突破 3 萬人。隨著$DEGEN 代幣發酵、以及出現諸如 Higher 等同類受歡迎的頻道代幣,Farcaster 的日活最高觸及 7 萬人。
Farcaster 團隊意識到頻道是一個能將人、注意力、流動性聚集在一起的載體,Farcaster 創始人 Dan 認為這是區別於推特等中心化譜圖的社交媒體。雖然只是 Warpcast 的一個功能,但計劃完全去中心化,透過培養這些小型、集中的社區,頻道可以增強用戶參與度,創造更親密的社交體驗。
團隊從而確立了頻道的核心開發定位,圍繞其創造了許多概念,包括頻道主的各種權益、頻道所有權,也衍生出了以頻道為營運核心的專案和客戶端。 Dan 甚至呼籲用戶不要搶注頻道名稱,以便以後將其出售給品牌,因為曾鬧出了播客節目 Bankless 和用戶爭搶頻道名稱的故事。
但這樣的做法並未持續很久,2024 年 7 月,Farcaster 協議的網路擴展瓶頸浮現,開發者會議上,團隊表示將暫停頻道的去中心化,並重新思考實現路徑。
在回復用戶關於為何不能在某些主題頻道發言時,Dan 表示頻道不會帶來任何額外的分發加成,過去曾經有過,但效果不好,他稱“頻道適合用來運營社區,但不適合討論某個話題,我們並不會把它們推薦給新用戶。
產品優先順序上取而代之的是 Mini App 和 Wallet,這讓 Farcaster 從一個偏向內容和社交圖譜的社交協議轉變為一個側重交易的協議,因為後者在 Crypto 能夠吸引更多原生用戶。
在一次播客中,Farcaster 聯合創始人 Dan 分享了他對「用戶」這一概念的最新理解:僅註冊帳號並進行輕度互動的用戶,雖然在表層上增加了活躍度,但真正為網絡帶來價值的,是那些持有加密資產、並願意進行鏈上交互的錢包用戶。這種使用者細化認知,直接影響了團隊在錢包系統上的產品策略。
2024 年 11 月底,Farcaster 開始探索在應用程式內整合可交易錢包,以促進鏈上交易。目標是透過提升鏈上互動頻次,增強生態黏性與貨幣化潛力。事實上,每位 Warpcast 用戶在註冊時已默認創建一個“Farcaster 錢包”,它綁定用戶身份、用於登錄 Warpcast 和 Frames,但由於僅保存在手機本地,功能上仍偏向認證與簽名,而非資金流動。
相較之下,新上線的「Warpcast 錢包」則是可收發資產的錢包,用戶可以在註冊時自動生成,並透過該錢包進行代幣充值、兌換、轉帳以及鏈上互動。
Farcaster 開始內建可交易錢包這個時間節點,很難不讓人聯想到 Clanker 的出現。
Clanker 是 Warpcast 上的一個代幣發行 AI Agent,用戶發文並艾特 Clanker 就可以在 Uniswap 發布可交易代幣,其官方代幣$CLANKER 在去年 11 月暴漲 20 倍,使 Base 以及 Warpcast 概念成為 Solana 在賽道上的競爭者。也因為$CLANKER 的造富效應,Farcaster 的日活用戶突破去年夏季以來的新高。
與$DEGEN 命運不同,作為同樣從 Warpcast 內跑出來的破圈標的,$CLANKER 從一開始就受到核心圈的關注與支持團隊。不過,在這個過程中,Agent、DEX、C 端錢包等都從這場資產發行狂歡中獲益,Warpcast 並沒有獲得任何經濟上的回報。
Clanker 的成功讓團隊意識到,如果想要讓更多鏈上交互在 Farcaster 生態中發生,光靠開放協議和第三方集成是不夠的,必須掌握一個原生的可交易錢包系統,於是 Warpcast Wallet 應運而生。
從產品設計來看,Warpcast Wallet 所扮演的角色,是打通用戶社交與鏈上行為的橋樑——用戶無需跳轉,也無需連接外部錢包,點擊 Frame 即可完成交易、打賞或領取空投。這種「社交即金融」的產品邏輯,讓 Farcaster 更像是加密世界的「新加坡」——用戶基數不大,但錢包活躍度與人均資金體積高。
根據官方文檔,用戶在使用 Warpcast Wallet 時需支付 0.85% 的手續費,其中 0.15% 歸提供交易路由的 0x 協議,0.70% 則直接計入 Warpcast 收入。 Dune 數據顯示,自上線以來,Farcaster 協議的營收曲線持續成長,初步驗證了內嵌錢包作為商業化路徑的可行性。
但值得注意的是,Warpcast 內建錢包並沒有寫入協定層,再加上要將 Warpcast 用戶端更名為 Farcaster,BlockBeats 了解到,一些 Farcaster 開發者越來越認為壟斷。
引進內建錢包後,Farcaster 在朝資產導向社交應用的方向上推進得更加順暢。官方曾表示,錢包的上線目的之一,是吸引開發者基於 Frame 框架建立應用,進而推動交易行為與內容分發的結合。
Frame 最早於 2024 年初推出,是一套運行在 Farcaster 協定之上的輕量級應用標準,允許開發者將小型程式嵌入社交用戶端中。用戶點擊 Frame 後,開發者可以識別其錢包位址,並向其推送內容或觸發互動操作。然而,隨著 Farcaster 整體熱度的下降,Frame 的使用也呈現出明顯的衰退趨勢。
為應對這一局面,Farcaster 於 2024 年底推出了 Frame v2。新版支援使用 HTML、CSS 和 JavaScript 建置具備接近原生體驗的應用,開發者還可以藉助 Mini App SDK 快速部署產品,無需經過應用程式商店審核流程。 Frame v2 不僅提升了互動複雜度,還與內建錢包深度集成,交易屬性進一步增強,整體體驗更接近微信小程式。
2025 年 3 月,Scalar Capital 與 Bountycaster 共同創辦人 Linda Xie 加入 Farcaster 團隊,負責開發者關係,專注於推廣 Frame 的開發與推廣。同時,Farcaster 推出「空投計畫」,鼓勵開發者藉助 Frame v2 建立應用程式並透過資產空投觸達用戶。這項機制雖非官方代幣空投,但有效啟動了用戶成長。 3 月中旬,Farcaster 日活躍用戶短暫突破 4 萬,創下階段性高點。
2025 年 4 月初,Farcaster 將 Frame 正式更名為 Mini App,並在 Warpcast 用戶端底部導覽列中與 Wallet 並列。
目前,Warpcast 內已整合一批支援鏈上互動的輕量應用,Mini App 正式成為生態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從用戶成長數據來看,Mini App 的拉新能力尚未顯著釋放,其長期角色仍有待觀察。
其實,Farcaster 的變化並不特殊,它只是率先暴露了整個 Web3 駕駛賽道的結構性困境——開放協議構不出用戶規模,內容分發資產不動交易,最終只能回到現實道路上唯一的現實。
從$DEGEN 到$CLANKER,Farcaster 每一次出圈幾乎都與資產掛鉤。真正拉動日活躍用戶激增的,不是協議的演進,也不是客戶端的創新,而是一次又一次由代幣帶動的財富效應。這種反覆出現的模式揭示了一個核心事實:Farcaster 並非「沒有人用」,而是「只有能賺錢時才會有人用」。這類平台的確滿足了某種市場需求,但它們的角色,不是社交網絡,而是資產分發器。
這並非偶然,而是加密敘事與現實使用之間長期錯置的必然結果。
2020 年,BlockBeats 曾在一篇名為《世界討厭現在的社群媒體》的文章中寫道,去中心化與協議化或許是社群產品走出「平台困境」的唯一路徑——在日益嚴苛的內容審查與平台壟斷中,開放式協議承載了人們對「新社會秩序」的希望。
當時的 Twitter,被稱為協議未遂的典型失敗者:曾經短暫地開放 API,鼓勵開發者建立生態,但最終還是走回廣告平台與資料壟斷的老路。而 Farcaster 最初的雄心,就是「不要成為第二個 Twitter」,它宣稱要以開放協議為核心,連接開發者、用戶與資產,實現共建共贏的去中心化社交網絡。
但三年過去,Farcaster 復刻的卻並非 Twitter 最初的協議理想,而是它後期的平台邏輯。曾經呼籲大家「基於協定建立自己的客戶端」的 Dan,如今親自宣布把客戶端也叫 Farcaster,讓「協定」與「產品」高度綁定。
這種轉向在產品尋找 PMF 的層面是理性的,甚至可以說是現實的妥協,但它也說明:所謂「開放生態」在落地過程中,被悄悄挪用為使用者成長的敘事工具。開發者的角色不是要真正被扶持,而是用來說故事。和當年 Twitter 關閉 API 時一樣,開發者生態只是通往平台閉環的臨時性燃料。
Farcaster 用三年時間證明了一件事:Crypto 語境下的社交協議,根本無法形成 2020 年我們所期待的生態。不是因為沒有人開發客戶端,而是因為沒人用。不是因為不夠去中心化,而是因為去中心化根本不是使用者關心的事。
如今 SocialFi 同 GameFi 一樣在某種程度上都被打上了死亡賽道的稱號,前段時間某 KOL 在懟去中心化社交應用創始人說道,“做這麼久流量,粉絲還沒我一個個人普通 KOL 高,你還沒有啥本事?錢包的獲利多。
可 a16z 是這個敘事最大的佈道者,很早就投資了 Twitter、Facebook 等社交媒體,當投資霸主遇上去中心化社交產品,自然無法忽視它的存在。正如 Google 高層所言「他們就像瘋子,霸氣地在每筆交易中都插上一腳。」
a16z 的全稱是 Andreessen Horowitz,取自兩位創辦人的姓氏,由 Marc Andreessen 和 Ben Horowitz 於 2009 年創立。作為著名的軟體捕手,網路領域最耀眼的公司幾乎全被押中:Facebook、Twitter、Airbnb、Okta、Github、Stripe 等,而且投資策略兼具早期的敏感和成長期的果斷,既能在種子輪投中 Instagram,在 A 輪競爭中搶走 Github,也能在 Github,也能在 Github 領投 Roblox 1.5 億美元。
其敏銳的前瞻性和激進大膽的投資風格在加密領域的佈局上更是體現得淋漓盡致,2013 年投中的 Coinbase 上市時市值最高達 858 億美金,是科技史上最大的上市公司之一。 a16z 在套現 44 億美元後,至今仍持有該公司 7% 的股份。 OpenSea、Uniswap、dYdX 等知名加密項目,也都是 a16z 的代表作。
2021 年以來的加密牛市讓各大風投組合帳面價值飆升,基金回報達到 20 倍甚至 100 倍,加密貨幣風投突然看起來像是印鈔機。 LP 蜂擁而入,急於趕上下波浪潮。創投公司募集的新基金規模是之前的 10 倍甚至 100 倍,堅信他們能複製那些超額收益。
Farcaster 無疑是這股流動性熱潮頂峰的產物,2022 年 7 月,Farcaster 宣布完成了由 a16z 領投的 3000 萬美元融資。兩年後,Farcaster 又以 10 億美元估值完成了 1.5 億美元融資,Paradigm 領投,a16z crypto、Haun、USV、Variant、Standard Crypto 等大牌 VC 參投。估值高達 10 億美元,成為 Web3 社群賽道史上最大筆融資。彼時《財星》雜誌評論指出,這項估值更多是基金內部循環博弈的結果,而非市場需求真實映射。
加密投資人 Liron Shapira 所言:「如果創投仍有 LP 資本可用,他們選擇投入 1.5 億美元而非返還,就能額外收取 2000 至 3000 萬美元的管理費用。」這不是市場對 Web3 社交的認同,而是一次。 《財星》雜誌的文章也稱一位因業務約束而要求匿名的消息人士表示,像大多數協議一樣,他預計 Farcaster 將推出代幣,投資者將渴望捕獲其完全稀釋的價值。
a16z 合夥人曾提出「技術浪潮常以組合形式出現」,以此為 Web3、AI、硬體的交集做背書。但他們迴避了一個基本事實,行動互聯網的每一次躍遷,無論是智慧型手機還是搜尋引擎,都建立在真實的用戶痛點與科技突破之上,而非資本敘事下的結構性泡沫。
「科技吃掉世界」曾經是一個激進又精準的判斷,但它的適用前提,是科技在基礎層面具備碾壓性優勢。 AI 之所以爆發,是因為它挑戰的是個體智能——這是一種無法反抗的結構性能力差異;而區塊鏈挑戰的是“主權貨幣”,是兩千年未變的信用體系。它不會像網路或 AI 那樣爆炸性地顛覆社會結構,只會在長週期中緩慢演化,被既得利益系統吸收、招安,並最終改寫為原有秩序的一部分。
因此,現實是真正被使用者接受並創造價值的加密系統,幾乎無一例外都是「機制驅動+流動性優先」。從 Uniswap 到 Lido,從 GMX 到 friend.tech,它們依靠的是資金引力,而非理想主義。 VC 那套「投資人推動世界改變」的模式,在這個世界並不適用。
Crypto 從來不缺社交工具,所謂協議理想只是這個行業對互聯網平台時代的幻覺投射,它試圖用共識機制替代商業模式,但最終只是將結構問題推遲到資產變現環節。
目前加密產業的最大危機,不是監管,不是技術,而是策略迷惘和需求真空。除去「賭場邏輯」和跨境支付,幾乎沒有任何一個領域展現出持續創造使用者價值的能力。 VC 的失敗,本質是價值缺位下的方向性失語:如果這個產業本身沒有真實價值,那麼價值發現從一開始就無從談起。
歡迎加入律動 BlockBeats 官方社群:
Telegram 訂閱群:https://t.me/theblockbeats
Telegram 交流群:https://t.me/BlockBeats_App
Twitter 官方帳號:https://twitter.com/BlockBeatsA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