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er-langage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
Tiếng Việt
한국어
日本語
ภาษาไทย
Türkçe
掃碼下載APP

ZORA暴漲背後的鏈上文化擴張之路

2025-08-25 11:56
閱讀本文需 26 分鐘
Base App推力難擋,但短期熱度能否轉化為長期信任?


原文標題:《Scaling Onchain Culture with Base and Zora》
原文作者:@sakshimiish,Castle Labs
原文編譯:BlockBeats


編按:Coinbase CEO Brian Armstrong 在 Zora 平台購買 Balaji 的創作者代幣,再一次將 Zora 和內容代幣推上市場熱潮。


Zora 網路基本面表現強勁,其代幣價格穩定於 0.115–0.12 美元區間,鏈上內容創作與發行活動保持高位。在 Base App 整合和市場熱度回升的雙重推動下,Zora 作為「內容經濟」核心實驗場的潛力正進一步凸顯。接下來,我們將從市場動向、鏈上活動與生態演進三個角度,深入解析 Zora 與 Base 最近的發展軌跡。



過去一年,Layer 2 賽道競爭激烈,但 Base 卻成功突圍,不僅育有了 Social 49 億美元的鎖倉豐富,還育出的生態鎖定量,不僅有豐富的 Social 49 億美元的鎖倉豐富化。



不過,對 Base 來說,TVL 只是冰山一角。它的重點其實是「加密文化」。


這項策略正在顯現成果,最近在 Base 上發行的代幣數量已經超過了 Solana,很大程度上得益於 Coinbase 將自家錢包重塑為 Base App,一個面向創作者經濟的加密「超級應用」。


透過與 @Farcaster_xyz、@Zora、@Clankeronbase 等 SocialFi 平台,以及 @noicedotso 等迷你應用程式的深度集成,Base App 把社交內容轉化為可交易的鏈上資產,重塑了創作者變現和社群互動的方式。


這,就是 Base 與 Zora 正在共同推動的鏈上文化擴張之路。


Base 簡史


Base 是由 Coinbase 基於 Optimism 的 OP Stack 打造的二層區塊鏈,目標是讓以太坊更快、更便宜、更易用。


截至 2025 年中,Base 已實現:


· 49 億美元 TVL


href="https://tokenterminal.com/explorer/projects/base?metric1=user-mau&interval=max" target="">2440 萬月活地址


· 峰值 161.92 TPS


· 161.92 TPS


·

2.76 億筆交易,遠超多數 L2


· 一個由 DeFi、NFT、SocialFi 計畫組成的活躍生態



此外,像「Base Onchain Summer」這樣的活動,進一步表明 Base 不僅想擴容以太坊,而是要為數百萬創作者和社區進入 Web3 打好基礎設施。


Base App:從基礎設施到文化中心


當 Base 從單純的區塊鏈基礎設施,逐漸邁向「文化樞紐」時,它把創作者經濟放在了核心位置。 2025 年 7 月,新版 Base App 上線,這不僅是品牌重塑,更意味著 Coinbase 從單鏈支持,升級為全球範圍內賦能開發者、創作者和普通用戶的完整生態,讓他們能直接在鏈上變現並擁有自己的作品。


Coinbase 對 Base App 的願景很清晰:打造加密世界的「超級應用程式」。


Base App 的核心功能包括:


·錢包

· 社交動態

· 付款

· 迷你應用

· AI 助理



可以把它想像成 Apple Pay + 去中心化社群媒體。用戶一旦登錄,系統會自動產生智慧錢包,無需繁瑣的助記詞備份。


什麼是智慧錢包?


智慧錢包是基於 Passkey 的自架鏈上錢包,直接嵌入 App 中,主打「無感上手」。沒有瀏覽器插件,沒有頻繁切換應用,整個體驗更順滑。


Base 的真正亮點在於它的 SocialFi 整合。透過嵌入 Zora 和 Farcaster 等平台,Base 正試圖打破傳統 Web2 平台對創作者的控制,讓他們真正擁有自己的內容。


Web2 創作者經濟的缺陷


在 Web2 世界裡,創作者面臨艱難的抉擇:


· 訂閱制:需要持續產出,缺乏人情。


· 廣告:必須有龐大受眾才有意義,卻嚴重影響使用者體驗。


· 打賞:零散且不可持續,難以支撐長期創作。


更糟的是,平台經濟嚴重偏向平台方。 如下圖,TikTok、Instagram 和 X 等平台拿走 85-95% 的價值,只留給創作者 5-15%。即使是 YouTube 相對「更好」的 55/45 分成,仍然將近一半的收入交給了平台。



這種嚴重失衡,正是 Base 新 SocialFi 戰略要改變的地方。社交層運行在 Farcaster 上,帖子可以透過 Zora 即時鑄造為可交易的 ERC20 代幣。


內容代幣化是一個簡單但強大的想法。


每個貼文、圖片或影片都可以鑄造成可交易的 ERC-20 代幣,稱為「內容幣」(Content Coin)。這將社群媒體互動轉化為流動的、可擁有的資產,為創作者創造新的變現方式,讓粉絲能夠直接參與內容的成功。



除了直接交易外,像 Noice 這樣的迷你應用也支持打賞。


截至目前,Noice 上的打賞金額已超過 25 萬美元,成為創作者另一個收入來源。


創作者在還能透過以下方式賺錢:


· 內容幣的交易手續費(0.5%)


· 保留 1% 的內容幣分,就可以自行出售

1p> 2900 多個帳戶分發了 1 萬美元 USDC


Base 的創作者獎勵機制


在 Base App 上,每一則貼文都會被鑄造成一種「內容幣(Content Coin)」,總量固定為 10 億枚。其中,1000 萬枚(佔總供應量的 1%)直接分配給創作者,讓他們從一開始就擁有所有權,並在內容受到追捧時獲得收益。同時,還有一種「創作者幣(Creator Coin)」,它與個人檔案綁定,可以作為可交易資產,代表創作者本身的價值。


整個激勵模式寫入了智能合約,並透過手續費分成來自動執行,所有內容幣交易收取 0.5% 分給創作者


· 0.3% 分給推薦人(0.15% 給交易推薦人,0.15% 給內容創建推薦人)


· 0.2% 分給 Zora 協議


截至目前,此機制已為創作者帶來超過3500 ETH 的獎勵。


創作者幣的交易透過 Uniswap V3 資金池進行,用戶可以即時買賣。不過,流動性不足依然是許多中小創作者面臨的挑戰。與傳統平台(如 X,平台抽走 85% 以上的收入)相比,Zora 的系統讓創作者能留存超過 50% 的價值,並且還有更多額外的獲利機會。


Zora 與以往嘗試的不同之處在於,它採用了「內容優先」的模式。不是把創作者簡單地變成「Meme 幣」,而是把代幣直接與他們創作的內容綁定,例如圖片、文字或影片。當創作者上傳一張圖片時,可以為對應的代幣命名,讓它直接反映內容本身。這樣的設計讓代幣的價值超越了單純的炒作,更加內在化,並且與創作者的表達緊密相連。


Base App 已經整合的一些應用包括:


· Zora:提供內容代幣化功能,讓用戶可以將社交媒體貼文(如文字、圖片、影片)轉化為可交易的 ERC-20「內容幣」,並自動存取池。創作者每篇貼文會獲得 1000 萬枚代幣,並享有 1% 的交易手續費分成,使 Zora 成為內容鑄造與變現的核心。


· Farcaster:作為社交基礎設施,提供去中心化的用戶互動協議,包括發文與評論。它與 Base App 集成,為代幣化內容提供分享與互動的平台。


· Clanker:一個基於 AI 的工具,用於透過 Farcaster 快速發行 meme 幣。用戶只需在 Farcaster 上 @clanker,就能在 Base 上創建 ERC-20 代幣,並藉助其社交整合推動社區化的代幣發現與部署。


· Noice:一個 Farcaster Mini App,專注於打賞與互動,是 Farcaster 經濟的流量入口。它透過內容打賞提升用戶參與度,形成 Zora 的代幣化功能與 Farcaster 的社交層的補充。 Noice 的影響力曾在 Base TBA 大會上由其創始人出席而得到凸顯。


它們如何協同運作:


· Base App 將 Zora 的代幣化技術與 Farcaster 的社交協議結合,讓用戶能夠創建、分享和交易代幣化內容。


· Clanker 則透過 Farcaster 的社群管道簡化了代幣創建流程,而 Noice 透過打賞功能增強互動。


這種組合效應推動了網路效應的形成,持續吸引創作者與交易者加入。


Base App 作為 ZORA 的催化劑


Base App 與 Zora 的整合推動了 ZORA 價格和鏈上活躍度的飆升,從交易量到活躍創作者數量都出現了顯著增長。這股動能也得益於社區的巧妙運作。在 Base 創辦人 Jesse Pollak 的帶領下,協調性的 Farcaster 推廣和草根熱度行銷吸引了數以千計的新創作者與交易者。


數據說明一切:


· Zora 的日活躍獨立創作者數從 2025 年 7 月 16 日(Base App 發布前一天)的 2,000,飆升至 7 月 27 日的 22,500


· ZORA 過去 30 天內上漲 600%,並因 Binance 上線帶來可見度與流動性的提升。其歷史最高價達 $0.14,漲幅高達 1400%。


· 8 月 4 日,Base 上的代幣發行量 51,575,超越 Solana 的 Pump.fun(僅 4,173 個),這是自 2023 年初以來首次有鏈在



Coinbase 的品牌與影響力也在放大 Zora 的成長,從 CEO Brian Armstrong 的「Base Shake」meme 幣,到 Pollak 在 Farcaster 上獲得的高頻交易,露出社區參與的理由、參與社區」的理由。


風險:炒作、投機與模式的限制


前文提到過,創作者有 4 種主要賺錢方式,其中包括出售自己分配到的 1% 內容幣,但這也引發了不少質疑,其中最常見的是可持續性問題,這個平台是一個長期創造平台?


2025 年 4 月,Zora 向 240 萬個錢包空投了 10 億枚代幣。雖然旨在慶祝成長,但許多代幣價值甚至低於 gas 費,沒有治理功能。批評者稱之為“just for fun”,並認為這分散了長期價值建設。


其代幣分配同樣引發了關注:


· 38.9% 團隊/金庫


·text>


這種高度集中的持幣結構引發了對中心化的擔憂,尤其是對於一個號稱要賦能創作者的平台而言。


圍繞 Base App 的經濟模式永續性,外界出現了大量爭論。


其中一種批評將 Zora 形容為「超級賭場式的煉獄」,認為 Content Coin 更像是沒有內在價值的 Meme 幣,其交易更多依賴社交熱度,而非真正的內容互動。在這種零和遊戲的框架下,Zora 與其說是創作者工具,不如說是一場短期的投機遊戲。


畢竟,創作者模式在 NFT 時代就已經出現過,最後大多以失敗告終。


期間,Solana 聯合創始人 Toly 與 Base 創始人 @Jessepollak 也曾在 X 上公開展開過一場激烈討論



這場「哲學」論點的總結如下:


Toly 的觀點


wut?

· 他認為 Zora 代幣缺乏基本價值,因為它們並未賦予持有者任何創作者未來收入(如廣告分成)的權利,其價值完全建立在投機之上。

· Toly 甚至建議,如果 Jesse 真心相信其內在價值,Coinbase 應該買下這些「幾乎一文不值」的代幣,以證明其金融效用。


Jesse 的回應


· Jesse 則強調內容本身就有內在價值,就像藝術,不應以即時變現來衡量。他主張 Zora 的代幣透過與 Base App 的結合,能夠為創作者重新分配價值,其「基本面」正是與創作者的活躍度掛鉤。

· 他把 Zora 描繪為一場「無限遊戲」,由社群驅動的行動不斷創造系統性價值,而不僅僅是投機交易,從而賦能數百萬創作者。


使用者反應呈現分化


· 有人批評 Toly 的立場虛偽,畢竟 Solana 本身也沉迷於 Meme 幣敘事。

· 也有人將這視為區塊鏈概念之爭:Base 強調創作者經濟,而 Solana 更傾向於投機市場。


不過,除了哲學性辯論之外,Base App 本身也暴露出一些值得關注的問題:


· 交易量驟降:8 月第一周的交易量大幅下滑,從峰值的 5.5 億美元跌至 7700 萬美元(來源:TokenTerminal)。


· 透明度不足:包括疑似內線錢包交易、資訊揭露不透明等問題,嚴重損害了信任。 Zora 的「Ethos」頁面也收穫了負面評價,進一步影響社區情緒。


· 使用體驗不佳:使用者普遍抱怨 Base App 發文速度很慢,帶來糟糕的使用者體驗。


· 內容監管爭議:上週 Base 平台的代幣榜首竟然是一家色情網站,引發了大量批評(資料來源:


不過,支持者則認為,這只是任何爆款產品必經的週期。至少在眼下,他們的判斷並非沒有道理:8 月第二週,ZORA 的行情再次提速。


在短短幾天內下滑的交易量,於第二週迅速回升。


聰明錢與大戶資金開始湧入,推動 ZORA 在單日內上漲 46%,創下 0.14 美元的歷史新高。


平台近期的迭代也在持續,包括「全方位加速」和 Android 端的效能提升。



接下來真正的問題是:Zora 的模式能否走出投機陰影,建立長期信任,並實現規模化擴張,同時不稀釋其「鏈上創作者所有權」的核心敘事?還是最終會被視為另一種「換殼的 Meme 幣平台」?


未來路徑與想像空間


儘管爭議不斷,Zora 仍處於早期階段,卻有潛力重塑數位內容的價值體系與變現邏輯。


目前,它已匯聚 42.1 萬+ 創作者、近 300 萬收藏者,並依托 Base 的 OP Stack 實現了無縫擴展。再疊加 Coinbase 的龐大用戶基數,未來的滲透空間不容小覷。


幾個值得關注的動向包括:


· 與 Farcaster 的較深度整合,強化「社交 + 經濟」整合互動。


· 推出 Coins SDK,降低開發者在 Content Coin 模型上的建置門檻。


· 面向全球市場的行動端優先擴張,切入創作者變現尚未充分的地區。


結論:鏈上文化的新層?


Base 最初只是一個更快、更便宜的以太坊 L2 技術方案。但隨著 Base App 的發展,它正在轉向一個更宏大的定位:文化、創意與社群的經濟層。透過這次重塑,Coinbase 也明確釋放訊號,從中心化交易所,邁向更去中心化的 Web3 基礎設施。


Base 的市場策略很清晰:建立基礎設施 → 吸引創作者 → 讓鏈上文化自我複利。而 Zora 在其中扮演核心角色:把內容變成代幣,把創作者變成持份者。


風險依然存在。熱潮終將退去,信任的建立需要時間,而內容代幣的投機屬性可能吸引一部分人,卻同樣會讓另一部分人望而卻步。中心化的代幣分配和透明度上的失誤也是必須直面的問題。


然而,如果 Zora 和 Base 能夠打磨模型、提升用戶體驗,並在激勵機制上實現更好的對齊,他們確實有機會重塑數位所有權。


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是:內容代幣會成為創作者變現的下一個進化,還是最終只是加密行業冗長炒作史中的另一個試驗?


原文連結



歡迎加入律動 BlockBeats 官方社群:

Telegram 訂閱群:https://t.me/theblockbeats

Telegram 交流群:https://t.me/BlockBeats_App

Twitter 官方帳號:https://twitter.com/BlockBeatsAsia

举报 糾錯/舉報
本平台現已全面集成Farcaster協議, 如果您已有Farcaster帳戶, 可以登錄 後發表評論
選擇文庫
新增文庫
取消
完成
新增文庫
僅自己可見
公開
保存
糾錯/舉報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