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標題:《IOSG Weekly Brief|對本週期山寨季的幾點思考 #292》
原文作者:Jiawei,IOSG Venture
過去兩年中,市場的關注點始終被一個問題牽引:山寨季還會不會到來? 相對於比特幣的強勢與機構化進程的推進,絕大多數山寨幣的表現都乏善可陳,大部分現存的山寨幣市值較上個週期縮水 95%,籠罩著諸多光環的新幣也深陷泥沼。而以太坊也經歷了長時間的情緒低迷,直到近期在「幣股模式」等交易結構推動下才出現修復。 即便在比特幣連創新高、以太坊補漲並相對穩定的背景下,市場對山寨幣的整體情緒依然低迷。每個市場參與者都在期待市場能重演 2021 年那場波瀾壯闊的史詩級牛市。 筆者在此提出一個核心論斷:2021 年那樣的「大水漫灌」式且長達數月的普漲行情,其宏觀環境與市場結構已不復存在——這並不是說山寨季一定不會到來,而是它更有可能在一個慢牛中、以更具分化特徵的格局展開。 曇花一現的 2021 年
▲ Source: rwa.xyz
在新冠疫情下,各國央行正以空前的速度印鈔,並將這些廉價的資本注入金融系統,傳統資產的殖利率被壓制,大家手中突然多出了大量現金。
在尋求高收益的驅動下,資金開始大量流向風險資產,而加密市場成為了重要的承接地。最直觀的一點是,穩定幣的發行量急劇擴張,從 2020 年底的約 200 億美元飆升至 2021 年底的超過 1,500 億美元,年內增幅超過 7 倍。
而在加密產業內部,DeFi Summer 之後鏈上金融的基礎設施正在鋪開,NFT 和元宇宙的概念進入大眾視野,公鍊與擴容賽道也處在增量階段。同時,項目與代幣的供給也相對有限,注意力集中度高。
以 DeFi 為例,當時的藍籌專案數量有限,Uniswap、Aave、Compound、Maker 等少數協議就能代表整個賽道。投資者的選擇難度低,資金更容易形成合力推動整個板塊上漲。
上述兩點為 21 年的山寨季提供了土壤。
拋開宏觀因素不談,筆者認為當前市場結構對比 4年前,也發生了以下幾點顯著變化:
代幣供給側的飛速膨脹
▲ped>年的造富效應吸引了大量資金入場。過去四年來,創投的高度繁榮無形中推高了項目的平均估值,空投經濟的盛行、以及 memecoin 的病毒式傳播,共同導致了代幣發行速度的急劇加快,且估值水漲船高。
▲ Source: Tokenomist
與 2021 年大多處於高流通狀態的不同,當前代幣市場面臨巨大壓力的市場外除的主要資產。根據 TokenUnlocks 統計,光是 2024-2025 年就有超過 2,000 億美元市值的代幣面臨解鎖。這也是本週期飽受批評的「高 FDV、低流通」的產業現況。
注意力與流動性的分散
▲ Source: Kaito
這種情況下,資金在不同的賽道之間快速切換,且持續時間很短。 CT 充斥著應接不暇的訊息,各群體大部分時間都在討論著不同的話題。這種注意力的碎片化導致資金很難像 2021 年那樣形成合力。即便某個賽道出現了不錯的行情,也很難擴散到其他領域,更別說帶動整體的普漲。
在流動性層面,山寨季的一個基礎是獲利資金的溢出效應:流動性先是湧入比特幣、以太坊等主流資產,隨後開始尋求潛在收益更高的山寨幣。這種資金的溢出和輪動效應,為長尾資產提供了持續的買盤支撐。
這種看起來理所當然的狀況是我們在本輪週期沒有見到的:
· 一是因為推動比特幣和以太坊上漲的機構和 ETF不會把資金進一步部署在山寨幣,這些資金更偏好可託管和合規的頭部資產與相關產品,這從邊際上強化了對頭部資產的虹吸效應,而不是把水位均勻抬高到邊角角。
· 二是市場上的大多數散戶可能根本沒有持有比特幣或以太坊,而是在過去兩年中被山寨幣深深套牢,沒有多餘的流動性。
破圈應用的缺失
2021 年市場的狂飆背後,其實是有著一定支撐的。 DeFi 為區塊鏈長期的應用枯竭引入了活水;NFT 將創作者與名人效應擴散到圈外,增量來自圈外新用戶和新用例的擴張(至少故事是這麼講的)。
在經歷了長達四年的技術和產品迭代之後,我們發現基礎設施過度建設,但真正破圈的應用寥寥無幾。而同時,市場正在成長,變得更加務實和清醒——在對應接不暇的敘事的美學疲勞之下,市場需要看到真實的用戶成長和永續的商業模式。
沒有新鮮血液的持續湧入來承接日益膨脹的代幣供給,市場只能陷入存量博弈的內捲之中,這無法從根本上提供普漲行情的所需要的基礎。
勾勒並設想本輪山寨季
山寨季是會來的,只是不會是 21 年那樣的山寨季了。
首先,獲利資金流轉和板塊輪動的基本邏輯是存在的。我們可以觀察到比特幣到 10 萬美金之後,短期上漲的動能明顯減弱了,資金會開始尋找下一個標的。以太坊之後同理。
其次,在市場流動性長期不足的情況下,手中的山寨幣被套牢,資本需要尋求自救的辦法。以太坊是很好的例子:本輪以太坊的基本面有改變嗎?最熱門的應用程式 Hyperliquid 和 pump.fun 並未發生在以太坊上;「世界電腦」也是很久以前的概念了。
內部流動性不足,只能向外求。在 DAT 的推動下,伴隨著 ETH 三倍多的漲幅,許多關於穩定幣和 RWA 的故事才有了最現實的基礎。
筆者設想了以下情境:
基本面為主的確定性行情
▲ Source: DeFiLlama
HyEVper由於其高居不下的討論熱度、用戶黏性與增量資金的匯聚,在生態項目的成長週期可能會出現數週到數月的財富效應和 Alpha。
明星專案估價分歧
▲ Source: Blockworks
結語
2021 年那種「閉眼買」的山寨季已經成為歷史。市場環境相對變得更加成熟和分化——市場永遠是對的,作為投資人只能不斷地去適應這種變化。
結合上文筆者也提出幾點預測作為結尾:
1.傳統金融機構進入加密世界後,其資金配置邏輯與散戶截然不同-它們需要可解釋的現金和可對標的估值模型。這種配置邏輯直接利好 DeFi 在下個週期的擴張和成長。 DeFi 協議為了爭取機構化資金,將在未來 6–12 個月內更積極地開啟費用分配、回購或紅利化設計。
未來,單純的基於 TVL 的估價邏輯將轉向現金流分配邏輯。我們可以看到最近推出的一些 DeFi 機構級產品,例如 Aave 的 Horizon 允許抵押代幣化的美國國債和機構基金來借出穩定幣。
隨著宏觀利率環境的複雜化和傳統金融對鏈上收益的需求增強,能夠標準化、產品化的收益基礎設施將成為掌上明珠:利率衍生品(如 Pendle)、結構化產品平台(如 Ethena)和收益聚合器將受益。
DeFi 協議面臨的風險是傳統機構利用其品牌、合規和分銷優勢,發行自己的、受監管的「圍牆花園」式產品,與現有的 DeFi 競爭。這從 Paradigm 和 Stripe 共同推出的 Tempo 區塊鏈可見端倪。
2.未來的山寨幣市場可能偏向「槓鈴化」,流動性湧向兩個極端:一端是藍籌級的 DeFi 與基礎設施。這些項目擁有現金流量、網路效應和機構認可度,會吸收絕大部分尋求穩健增值的資金。另一端是純粹的高風險偏好籌碼——memecoin 與短期敘事。這部分資產不承接任何基本面敘事,而是作為高流動性、低門檻的投機工具,滿足市場對極致風險和利益的需求。而處於兩者之間的、擁有一定產品但護城河不夠深、敘事平淡的中間項目,在流動性結構沒有改善的情況下,市場定位可能變得尷尬。
歡迎加入律動 BlockBeats 官方社群:
Telegram 訂閱群:https://t.me/theblockbeats
Telegram 交流群:https://t.me/BlockBeats_App
Twitter 官方帳號:https://twitter.com/BlockBeatsAsia